作者簡介:朱莉萍,女,揚州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專業(yè):課程與教學論
摘 要:教師經常會發(fā)現(xiàn),在作文教學當中,學生往往缺乏寫作激情,面對作文題目總覺得無話可說。如何突破寫作教學的瓶頸,讓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拓寬眼界,從而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關鍵詞:作文教學;學生;有感而發(f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作文是以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他人進行溝通,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新意思”的語言使用行為。在我們的語文作文教學當中,教師似乎更加注重寫作的實用性訓練,訓練學生在考場上能夠迅速、準確審題,快速而有效地完成一篇文章的能力,而往往忽略了學生自身對寫作是否有興趣。于是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情景:學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作文訓練當中苦思冥想,埋怨無話可說;或是勉強成篇,一大半還都是空話、套話;更有甚者,學生抄襲現(xiàn)成的文章,企圖蒙混過關……學生缺乏寫作的激情,所寫的大都是“一些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它們的意思連兒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豹僮肪科渲性?,多半是學生在拿到作文題目時對它“無感”,“無感”而導致自己無話可說,進而導致無從下筆。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如何讓學生有思、有感呢?這里筆者運用相關教學理論,試提出以下對策:
一、揣度學生心理,讓學生有話可寫
葉圣陶先生在《讀羅陳兩位先生的文章》一文當中指出:“寫作練習的本意原在使練習者不要放過那些要說的值得說的材料,要把那些材料一一寫成文章,而且要寫得恰好?!比欢趯嶋H寫作教學當中,經常有教師在給學生出題時,全憑教師自己的主觀臆斷,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沒有細細揣度學生在哪一范圍內應該有話可說;學生也只能硬著頭皮,搜索枯腸,尋找一些材料來勉強、被動地去寫規(guī)定的內容。學生一篇篇地練習這些沒有寫作動機的文章,為的僅僅是應付教師、應付考試。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得不到有效地鍛煉,面對寫作的抵觸情緒也愈發(fā)強烈。因此,當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教師首先就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學生生活的脈搏,從學生的興趣這一角度出發(fā),合理安排作文的題目。學生的寫作大部分是圍繞他們生活中的事情,如一次比賽、課間活動、寒暑假中一件有意的事、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事情等等,他們往往在這些方面有話可說。例如,在班級組織完一次集體活動之后,教師就可以乘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這次活動后的收獲和體會,也可以讓寫一寫活動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小事兒等等。學生有所經歷才會有所感悟,當他們還沉浸在參與活動的興奮之余時,這個時候讓學生動筆去寫,學生肚子里不僅有話可說,也更樂于將自己心里的話傾訴于紙上,寫出來的東西也是有血有肉的。
同時,教師還應當要注意,青少年時期學生的自我意識正處于迅速發(fā)展并走向成熟的階段,他們逐步確立了適當?shù)淖晕腋拍?,他們已經能夠較為清楚地將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區(qū)分開來,漸漸地學會根據(jù)現(xiàn)實自我來進行自我設計和自我塑造。因此,教師在安排作文的題目時,適當從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圍繞著“我是誰”、“我適合從事什么職業(yè)”、“我有哪些優(yōu)缺點”“我期待的未來的生活是怎樣的”等話題展開,學生對這些方面問題的解答會一一呈現(xiàn)在作文當中,這也將直接影響他們向成人世界的過渡。
二、在閱讀中積累,讓學生有所感悟
學生作文內容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直接來源,即學生親身生活;二是間接來源,即學生通過書本學習、看電視、電影等獲取。學生從閱讀當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過復雜的思維加工,也可以轉化為寫作的素材。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朱自清《春》這一篇散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文中寫了哪些景物,注意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安排景物之間的順序,又是如何運用寫作手法來突出景物之間不同的特點,以及讓學生體會這景物描寫當中蘊含著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在學習了這種寫景狀物的文章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寫一寫其他季節(jié)的景色等等。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能逐步掌握寫作的方法,并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最后,教師在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的過程當中,還應當注重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其對文章的感悟與自身體驗的結合,通過將文章中富有共性的認識內化為自己所經歷和體驗過的事物,再運用恰當?shù)恼Z言文字巧妙地表達出來。這種學習的遷移,對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開拓學生眼界,讓學生走出思想的禁錮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要以生活為源泉,就必須把學生從單調的課堂上和課本里解放出來,面向課外,面向社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交織成網(wǎng)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環(huán)境”。作文寫作的最大關鍵,也就是文章立意的高于低,將直接決定著文章的意蘊的豐厚與單薄。視角的狹窄,尤其是拘泥于“小我”的喜怒哀樂之中,往往制約著學生寫作立意的提升。教師在批閱學生作文時,常常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文章的內容好像在哪里見過,在一個班、幾個班,甚至幾所學校中都能找到相同的素材。學生這種長期的狹窄思路,長期的思維慣性,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成長和思維品質。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主導性,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側面思維的訓練,打破單一思維單一視角的枷鎖,引導學生從“小我”蝸居的空間跨入“大我”的自由天地。例如,教師在進行話題作文“幸福是什么”的立意訓練時,學生往往都會從被親人、朋友呵護關愛,付出努力獲得了成功等等這幾個思路出發(fā)……除了這些“小我”的幸福感之外,還能聯(lián)想到哪些呢?教師應當打開學生的視野:當你看到萬物復蘇,春的到來,小草迸發(fā)出生命的力量時,這是一種幸福;當你看到當你看到中國健兒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展現(xiàn)雄姿的時候,這也是一種幸福;當你擁有了一雙發(fā)現(xiàn)快樂的眼睛,你就是幸福的。如此引導和多側面思維的訓練,學生單一的思維不僅被打開了,寫作的視角也變得更加地開闊了。
當學生在生活中面對某些事物“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到了不吐不快之時,這時候提筆寫文章,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才是學生真正樂于去寫,有話可寫,并且是意蘊豐富、獨具匠心的好文章。
參考文獻:
[1] 朱紹禹.美日蘇語文教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14-320
[2] 吳立崗.蘇聯(lián)教育家改革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2-35
[3]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 黃良.美育與中學語文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45-146
[5] 陳家麟.基礎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63-73
注解
① 吳立崗等:《蘇聯(lián)教育家改革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