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4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蕭伯納曾稱:“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埃德加·愛倫·坡和馬克·吐溫?!睈蹅惼略谛≌f、詩歌和文學(xué)評論等三個領(lǐng)域內(nèi)都有不俗的成就,其代表詩作有《烏鴉》、《致海倫》等。他還被譽為近代偵探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其偵探小說《泄密的心》、《瓶中手稿》、《瑪麗·羅熱疑案》等對后來偵探小說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其恐怖小說更是被世人津津樂道,這些恐怖小說中濃烈的哥特風(fēng),陰森的環(huán)境描寫,細致的心理描寫都為小說加分不少,它們都有一個永恒的主題——“美與死”。
一、寫作背景
愛倫坡命運多舛,一生窮困潦倒,受盡白眼,多名家人相繼去世,這些人生經(jīng)歷對他的寫作風(fēng)格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
其一是家世的影響。愛倫·坡周歲時父親離家出走,2歲喪母,后被富商(John Allan)非正式收留,與養(yǎng)父關(guān)系不好。后來因酗酒、賭博而未完成學(xué)業(yè),之入西點軍校,因故意觸犯軍規(guī)被開除。1829年,養(yǎng)母去世。他38歲時,24歲的妻子因肺結(jié)核病也去世了。
其二是受時代和頹廢派的影響。當(dāng)時美國南部蓄奴制社會即將崩潰,大部分作品的風(fēng)格都抹上了頹廢沒落的色彩。
其三是受傳統(tǒng)哥特小說的影響。但是在他的小說中,恐怖效果不是僅僅靠情節(jié)和場景,而是把人物加入到場景和情節(jié)中,使背景、氣氛和人物心理融為一體,故事情節(jié)也不再是傳統(tǒng)哥特小說一樣散漫冗長,而變得緊張緊湊。
二、恐怖之美
愛倫坡曾說過“一個漂亮女人的死亡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富有詩意的題目”,“死亡”這個“美”的主題是由“神秘”和“恐怖”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愛倫·坡的大部分作品從場景到氛圍都籠罩在恐怖和神秘之中。如:《一桶自葡萄酒》、《紅死魔的面具》、《黑貓》、《厄舍古屋的坍塌》、《跳動的心臟》等,還有詩歌《征服者爬蟲》《海中之城》等。
《紅死魔的面具》中,愛倫坡用死神的舞蹈來象征死亡。城堡高墻外“紅死疫”猖獗,城堡內(nèi)光怪陸離,化裝舞會瘋狂至極,面具奇形怪狀?!盎鸸馔高^血紅的玻璃窗,照射在漆黑的帷幔上,無比的陰森”。跳舞的男女“個個面無人色”,在幽暗中瘋狂起舞。人群中一個戴“紅死魔”面具,身穿尸衣的身影突然變成了一塊裹尸布和一副面具。”這種描寫給人已致命的恐懼感。而《黑貓》的故事更是讓人感到發(fā)自心底的恐怖:“我”,一個“以善良溫順出名”的人,親手殺死了“我”喜愛的黑貓和妻子。愛倫·坡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慢慢打開恐怖的大門。第一次,“我”用小刀剜掉了黑貓的一只眼睛,然后把它吊死。當(dāng)晚,一場大火將“我”的住宅燒成一片廢墟,奇怪的是印有黑貓浮雕像的墻仍豎立著。后來“我”又帶回一只貓,卻發(fā)現(xiàn)它也被剜掉了一只眼睛。在地窖里,“我”惱怒之下拿起斧子去劈貓,卻將妻子劈死。當(dāng)“我”把妻子砌人地窖的墻壁時,貓則不見了。警察找到妻子的尸體時,才發(fā)現(xiàn)“那只貓張著血盆大口坐在妻尸的頭上”。
愛倫·坡不厭其煩地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陰森的死神和鬼魂的形象,以求獲得恐怖的效果。 “死尸復(fù)活”,“借尸還魂”是愛倫·坡“死亡”主題中最具有恐怖魅力的。如《厄舍府的倒塌》——被活埋的病女破土而出;《麗姬婭》——亡妻占據(jù)新娘的肉體重生;《紅死病的假面具》——紅死魔收割四散逃竄的亡靈。
三、浪漫之美
“死亡”是快樂的。坡在作品中提到:“快樂是他們的死亡——死亡對于他們就在快樂生活中,令人最后銷魂”(《阿爾阿拉夫》)。在有的作品中,愛倫坡把“死”形容成一種“睡”,這種狀態(tài)能讓人擺脫痛苦,給人以解脫和幸福的“樂趣”。愛倫·坡在《睡眠者》詩中這樣歌頌“死”:
我的愛人,她睡了
但愿她熟睡不醒
永恒的長眠!
愿她在天國里得到天使的守護。
而其作品《致海倫》,則充分體現(xiàn)了死亡的浪漫之美。海倫是美的化身,而她的死亡則是最崇高的題材。他在詩中描述了海倫美若天仙的容貌,“海倫,你婀娜的姿容好似/古代尼西亞的輕舟”,“你那卷曲的秀發(fā),絕代的容顏/和那象河泉女神的嫻雅風(fēng)韻”。這么美麗的女子雖然死了,但她活在詩人的心目中,如同“一尊神圣的雕像”。
《獻給安妮》也是一首歌頌愛情和死亡的詩歌。美麗的安妮死了,“我”經(jīng)受了“令人痛苦的最難耐的折磨”,那種叫“激情”的“熱病在我心中燃燒”。“我”安然地睡在床上,與“我”心愛的安妮見面。她“溫柔地輕輕吻我,多情地?fù)釔蹌窈澹谑俏野踩蝗胨退谒膽驯А?,我的心兒就這樣躺著,幸福地盡情沐浴,許多真實的夢幻,和安妮的美麗”。她“以溫柔將我覆蓋,她向天使們祈禱不讓我受到傷害”?!拔摇本瓦@樣心滿意足地入睡,心里充滿著對她的愛,“你以為我已經(jīng)死亡”,“但現(xiàn)在我的心比什么時候都亮”,那道光是“我的安妮的目光”,是“安妮愛的光芒”。
四、重生之美
美學(xué)家杜弗海納說過:“這種死亡可能成就一種脫胎換骨,成就一種超現(xiàn)實的降臨,也成就一種新意的產(chǎn)生,即更高級、更純潔、更美的東西——靈魂的產(chǎn)生。而“靈魂不死就很接近精神自由。在坡那里,死亡不是一件自然事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不能從時間上將其把握為生命的終結(jié)。死亡意味著新生,意味著超越。雅斯貝爾斯說:“死去……不是空洞無物的虛無,而是洋溢著真實生命的充盈豐滿”。
死亡是最深刻最富意蘊的生命事實,唯有死亡才能賦予人生意義和真正深度。如果人世間沒有死亡,人生就沒有意義了。死亡是超越艱難歲月進入永恒的唯一途徑,而不朽和永恒的生命只有通過死亡才能達到。弗蘭克把死亡看成是“激威人在生存中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基本驅(qū)動力。死……完全徹底屬于生。”這些存在主義者們都認(rèn)為死是一種超越,是不朽和永恒的生,是美麗無比的。死者的面孔比他生時更美麗、更柔和。在死亡面前,一切丑陋、邪惡都悄然引退
愛倫·坡把“死亡”轉(zhuǎn)化為“新生”。他的思想和作品中的這種“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的矛盾對立顯示出他的內(nèi)心世界所處的矛盾狀態(tài):失望與希望、絕望與追求時時伴隨著他。有人說,這種矛盾對立中,總是負(fù)面的一方占主導(dǎo)地位,使他本人和作品沉浸于悲涼與凄慘之中給人以消極影響。我們能通過他對死亡和恐怖的描寫,他對冷酷的現(xiàn)實世界的鄙棄,理解到他對美好人生的憧憬和追求。他的作品盡管在數(shù)量上充斥著絕望、失落、痛苦、悲愴和恐怖,但是,這恰恰說明了他內(nèi)心飽含著超越人生的渴望與追求,對甜美、溫暖和愛情的向往。這正是愛倫·坡的“死亡”主題的真諦。
參考文獻
[1]Poe,Edgar Allan.Poe Essays and Reviews[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1984.
[2]愛倫·坡.愛倫·坡短篇小說集[M].陳良廷、徐汝春譯.北京:外國文學(xué)出版,1982.
[3]齊乃政.試談愛倫坡其人其詩[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1991,(2).
[4]曹曼.愛倫·坡死亡主題的內(nèi)涵讀解[J].華中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