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最突出特征是在“客觀而無動于衷”的敘述中營造跌宕的情節(jié),敘事中故意留下空白予讀者思考,塑造了無數鮮明的藝術形象?!妒罪棥放c《項鏈》被稱為姐妹篇,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中都極具代表性,而《首飾》的批判力度更有力,本文將使用奈特的敘述理論,對《首飾》客觀冷峻敘事風格加以分析。
關鍵詞:《首飾》 內敘事聚焦 無敘事聚焦
中圖分類號:I565.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無聚焦敘事與內聚焦敘事的結合
聚焦一詞最早由熱奈特闡釋,在敘事文本中,聚焦所涉及的是誰在作為視覺、心理或精神感受的核心,敘述信息透過誰的眼光與心靈傳達出來,在敘事文本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受到誰的眼光的“過濾”,或者在誰的眼光的限制下被傳達出來。①
筆者認為《首飾》的敘事方式很有特色,作者在同一作品中分別采用了外聚焦和無聚焦的敘事的方式,使敘述更加具有冷峻的諷刺意味。作品中,對朗坦先生的描述是傳統(tǒng)的無聚焦敘事,即敘述者多余任何人知道的,對朗坦的行為、心理變化,語言都作了具體的描寫。
而對朗坦太太的敘述用了外聚焦敘事。所謂外聚焦敘事,也就是敘述者說的少于人物所知道的,這是“客觀”的或“行為主義”的敘事。也就是作者以一種旁觀局外的口吻敘述,不帶有對人物感情色彩的評價,分析性的話語更難看到,喪失了講故事者在故事中的權威性,讓讀者在閱讀中自己體會。首先,文本從始至終都是以“她”來稱呼布朗太太,對其沒有透露姓名,這一方面是一種減弱說話人的權威,另一方面也使人物成為社會中的代表和縮影,成為泛化的人物。其次,在對“她”的描述中,開篇介紹她的家庭:
“她們雖然貧窮,但是屬于正派體面人家,既穩(wěn)重平和,又溫柔恬靜。年輕過娘仿佛是那種品質良好完美無缺的女人的化身,所有聰明的青年男子無不夢想把自己的一生交托給這種女人。她美貌端莊,天使般的靦腆,具有無尚魅力;她的嘴角永遠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微笑,像是心靈的反應?!?/p>
作為故事講述者,絲毫沒在敘述中暗示故事之后的發(fā)展,對女主人公的墮落沒有任何的暗示和鋪墊,單純的從旁觀者,更準確的說是以朗坦先生的視角把他看得見的的表象呈現出來,包括她的家庭成長,她的性格特征,都是表象看的見的內容,完全天使般的正面形象。講述者并非把自己放到一個權威的位置,不帶有任何暗示色彩,只做表淺的描述。
在講述“她”死亡時,寥寥幾字最具有外聚焦敘事特征。
“一個冬天的夜里,她在歌劇院看戲回來時,凍得渾身發(fā)抖。第二天咳嗽起來。她得了肺炎,一個星期以后就死去了?!?/p>
之后對她的死亡這件扭轉性的大事件再沒有其他的分析,讓讀者自己揣摩“她”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作為一個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對其死亡的交代只做一個簡單的鋪陳,沒有任何征兆,或死亡原因的分析,不得不讓作者做許多猜想來解釋這突如其來的死亡。這簡單的段落在故事中形成了重大的轉折,而這重大的轉折卻缺少相應的暗示,有意的客觀簡潔的敘述造成了特有的突兀感。
“她”死后,小說再也沒有對她的任何描寫,而是通過布朗先生的生活來體現,包括接下來的小說高潮部分的真相大白,講故事人已經不再評價“她”,而是通過朗坦先生自己來解開這個密。當第一次去珠寶店出售他厭惡的“假珠寶”,店主告訴他那是他賣出的兩萬五千法郎的真珠寶時,“他穿過街心,繼續(xù)向前走;后來發(fā)現走錯了路,又折回來走到杜伊勒利宮,走過塞納河;一看又錯了,又回到香榭麗大街……這么說來,它是別人贈送的禮物了!贈送的禮物!誰贈送的?為什么要贈送呢?他覺得天旋地轉起來,對面一棵樹在倒下去,他伸出雙臂,一下子撲到在地上,失去了知覺。”通過對朗坦的動作、心理描寫,向讀者揭開了“她”的秘密。總之,對“她”的處理上,筆者想到了海明威式的第三人稱的敘述,作者脫離于這個故事之外,向讀者娓娓講述“她”的外貌,喜好,而不涉及心理和評價。
巧妙的構思與故事內敘述特征
《首飾》中敘述者的講述角度別具一格。作者以第三人稱為敘事方式,采取與朗坦先生所知同樣多的角度,對故事進行客觀講述,善于在順利成章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不知不覺地把人物置于強烈的矛盾反差之中,讓人物性格得到充分表現。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漂亮的“她”被置于貧窮的家庭中,又偏和象征財富地位的珠寶聯系到一起。在資本主義社會女人被當做玩物,而年輕貌美就是她們的資本,因此財富又成為她們靈魂的試金石。如果說婚前的朗坦夫人“窮雖窮,可是為人正派”,那婚后的她卻抵不住誘惑, “知道臨死前幾天還不斷地買進來,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帶一樣新東西回來”,她利用自己的“資本”完全墮落成一個娼婦。之所以這個文本被稱為《項鏈》的姐妹篇,是因為兩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同樣與珠寶牽連,而前者的路瓦栽夫人在丟了項鏈后,靈魂得到凈化,而朗坦太太則墮落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物欲橫流中。
作品最有特點的是,作者采用敘述人和作品中的人物朗坦所見所知同樣多的敘事角度,把“她”不可告人的行徑用客觀平實的筆調掩藏在迷人的外表和單純的行徑中,一旦真相大白,朗坦先生“覺得天旋地轉起來,對面的一棵樹在倒下去,他伸出雙臂一下子撲到在地上,失去了知覺”,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發(fā)展令讀者也大吃一驚。這種寫法在刻畫反面人物時最令人叫絕,在莫泊桑的《俊友》中也同樣使用。
在敘事學中,對敘述者可以做如下區(qū)分:根據敘述者相對于故事的位置或敘述層次,可以區(qū)分為故事外敘述者與故事內敘述者;按照敘述者是否參與其所講述的故事并是否成為該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區(qū)分為非人物敘述者與人物敘述者;根據敘述者可被感知的程度,可分為外顯的敘述者與內隱的敘述者;根據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關系,可以區(qū)分為可靠的敘述者與不可靠敘述者。②
從敘述者相對于故事的位置和敘述層次看,《首飾》的敘述者屬于故事內敘述者。因為外敘述者通常處于所敘述的故事的“上面”,或高于這個故事層次。筆者理解為著是中全知全能的敘事,而文本中雖然使用第三人稱,但是敘述者的感知完全是與故事中的朗坦先生保持一致的,讓讀者思維和認知也同朗坦先生保持一個步調。這其中并沒有一個處于“上面”的講述者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行全知全能的暗示,敘述者始終處于所講述事件的情境之內,與情境中的朗坦先生處于同一故事層并與之形成事實上的交流。
可靠敘述者與不可靠敘述者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斯提出來的。布斯指出:“可靠敘述者指的是當敘述者在講述或行動時,與作品的思想規(guī)范相吻合,不可靠的敘述者則并不如此。”從敘述者與隱含這座的關系看,該文本的敘述者屬于不可靠敘述者,這樣的敘述使作品的感情更具有張力。文本對講述“她”時所用的語言從始至終都是贊揚的,比如“所有的人都夸獎她”“穩(wěn)重平和、溫柔恬靜”,知道她死后,作者都沒有任何一言是關于對她的諷刺和負面評價。這樣不動聲色,反而趨于贊揚的不可靠敘事,就讓批判更冷峻徹底。
總之,莫泊桑通過獨特的聚焦方式,即以外聚焦的方式讓認知與故事中的人物所等同,將自己的批判意識巧妙的寓于客觀冷靜的敘述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布局中,具有耐人尋味,余味無窮的藝術魅力。
注解
①譚君強 敘事學導論 ——從經典敘事學到后經典敘事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第84頁
②譚君強 敘事學導論 ——從經典敘事學到后經典敘事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