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獎的非洲裔美國女作家?!秾檭骸肥悄锷牡谖宀孔髌?,曾獲美國普利策小說獎。作為世界名著,《寵兒》是托尼·莫里森創(chuàng)作的一部最震撼人心的經(jīng)典作品,同時也是她最受爭議的一部力作。對莫里森而言,黑人的過去是黑人無法割斷的紐帶,過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寶庫,只有回歸過去才能找到黑人靈魂的寄托。書中,莫里森著重描寫女主角,塞斯的心理狀態(tài),講述了奴隸制下一個奴隸母親的痛苦經(jīng)歷。她采用一種反傳統(tǒng)多視角的敘事模式,打破情節(jié)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次序,將小說中幾位主要人物,尤其是塞斯的無數(shù)零碎和分散的記憶串成一段悲苦沉重的歷史。由于這段歷史,由于噬血的奴隸制度,導致兩位女主人公——塞斯與寵兒撕扯不斷的恩怨,母愛扭曲畸變,心理情致變態(tài)。塞斯以殺女的行為,實現(xiàn)了她作為人和母親的權(quán)利,從而使她擁有了片刻完整的自己。無論塞斯或?qū)檭海紵o法忘記過去。那段經(jīng)歷磨滅了他們生存的一切欲望,扎根于其心靈深處,深入骨髓。
《寵兒》完成于1987年, 2006年,《紐約時報》召集美國125位知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及文壇泰斗等選出自己心目中25年來“最佳美國小說”,《寵兒》以最高得票名列第一名。1993年,由于她“在小說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使美國現(xiàn)實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充滿活力”,莫里森摘取了獲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了世界文學殿堂的最高榮譽。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概述故事內(nèi)容及寫作背景,第二章是回憶悲慘的過去,第三章是再現(xiàn)過去,第四章是重獲新生,第五章是對全文進行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奴隸制,黑人,社會制度,愛
中圖分類號:J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0-0000-01
一.介紹故事內(nèi)容及寫作背景
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令人觸目驚心。女黑奴塞斯懷著身孕,只身從肯塔基的奴隸莊園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隸主追蹤而至。為了不使兒女重復自己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決然地殺死了自己剛剛會爬的幼女寵兒。十八年后,奴隸制早已廢除,而被她殺死的女嬰還魂歸來,和塞斯、塞斯的女兒丹芙以及塞斯的情人保羅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以自己的出現(xiàn)日夜懲罰母親當年的行為,不但加倍地向母親索取愛,甚至糾纏和引誘包羅,不擇手段地擾亂和摧毀母親剛剛回暖的生活。往事的夢魘一刻也不曾停止過對塞斯的糾纏。
《寵兒》的背景時間雖然設(shè)在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當時奴隸制度己被廢除,但黑人們苦難的命運依如從前。那痛如撕裂般的鞭打,禽獸般的性侵害,滅絕人性的射殺,被販賣時與家人的生離死別,諸如此類慘絕人寰的遭遇,帶給黑人們?nèi)怏w與心靈無休無止的創(chuàng)傷,如幽魂般縈繞于生活的每一瞬間,歷經(jīng)歲月,久久不逝。往事不堪回首,回憶過去的本身便意味著要承受揪心的痛苦。但又曾有幾人能夠跨越過這苦痛并將其慘烈的過去從記憶的深處抹去?《寵兒》這部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鴻篇巨著,恰恰為讀者生動地呈現(xiàn)了由于黑人們不忘過去,也無法忘記過去而扭曲變態(tài)的靈魂,為讀者挖掘出那片孕育著白人財富與文明,同時也繁衍著白人帶給黑人們無盡罪惡與血腥的奴隸制土壤。托尼·莫里森的小說《寵兒》是一部有著復雜道德思想的奴隸敘事,這部小說用莫里森自己的說法是“重現(xiàn)回憶”,重現(xiàn)的是過去奴隸制慘痛經(jīng)歷的集體記憶。
二.悲慘的過去
人們都說世上有不孝敬父母的孩子,但是卻罕見不疼愛孩子的父母。而《寵兒》中的母親似乎正與這個相反,甚至有極端的變態(tài)心理。在常人看來,塞斯這位有著四個子女的母親,這位起碼承載著女性光輝的女人,應有女性溫柔,善良,仁愛的特性,但是她的行為似乎過于惡毒與殘忍。一個女人,且同時身為一位母親,到底是在怎樣的心態(tài)下,才能夠親眼目睹且是自己辛苦孕育的生命慘死在自己的利刃之下?想想就覺得心酸和痛苦。
不同的社會制度自會產(chǎn)生具有其特質(zhì)的社會問題。作為一種奇怪而非人性的社會制度,奴隸制在當時的美國毫無疑問已經(jīng)對其本土文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對于黑人來說,那種制度以及那種非人的經(jīng)歷猶如一場噩夢,令其觸目驚心且永遠無法忘記那段過去。在那種血腥的制度下,奴隸主掌握奴隸的生殺大權(quán),對他們可以出租買賣,可以儲存典當,可以去賭輸贏,去偷,去搶。黑人奴隸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在非洲文化中,黑人母親對所有黑人孩子的母愛和哺育是她們心頭最重大最驕傲的事件。然而,在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的踐踏之下,黑人母親們甚至被無情地剝奪了人的基本權(quán)利。塞斯也同其他母親一樣,視孩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的全部。為了獲得自己愛的人獲得自由,她能夠冒險孤身出逃,她愿為此不顧一切。更為重要的是,她永遠無法忘記,也極為畏懼作為奴隸的那種任人擄掠,任人奸殺,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經(jīng)歷。于是,身心俱疲的賽絲,在這令人難以喘息的環(huán)境下,痛苦地掙扎著,力求為自己為女兒尋找生存的意義。她決定為女兒選擇一個她自認為更安全,更舒適的歸宿——死亡。
有的人歷經(jīng)磨難后會產(chǎn)生畏懼,有的人經(jīng)歷磨難后卻會從中變得成熟與堅強。塞斯,作為一個被剝奪一切權(quán)益的女奴,在飽嘗了萬般苦難之后,在對這段歷史極為惶恐的同時,也從這段過去中成熟起來。殺女之行為正是她對這萬惡的社會所爆發(fā)出的憤怒與反抗。
三.再現(xiàn)過去
然而,對過去的避而不談雖然能夠讓人茍延殘喘,但決不是一種可以療傷止痛的辦法。塞斯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殺女所造成的痛苦連同她作為奴隸時所受的暴行,在她的記憶中扎下了根,其枝節(jié)伸展,滲透到她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有些東西你永遠也忘不了……即使我不去想它,即使我死了,關(guān)于我的所做所知所見的那幅畫還存在。
保羅和寵兒的相繼到來,是塞斯生活的重大轉(zhuǎn)折點,那些自認為被塞斯遺忘的過去開始無情地吞噬她,迫使她不得不以奴隸和母親的雙重身份重新面對過去所經(jīng)歷的一切。雖然保羅的出現(xiàn),觸痛了塞斯記憶里的傷疤,但也帶給塞斯孤立的生活一線生機,當塞斯拒絕內(nèi)心深處的回憶時,保羅鼓勵她,“你在心里想走多遠就走多遠,我會握住你的腳脖子,保證你能再走出來?!?/p>
但是寵兒的介入則扼殺了剛剛萌芽的生機。寵兒不僅可以看作是復仇的幽靈,而且可以視為奴隸制遺留在黑人內(nèi)心的巨大創(chuàng)傷,是籠罩在黑人群體心頭揮之不去的歷史陰影。一方面,她迫使塞斯回憶起十八年前的殺嬰,使得塞斯的深度回憶變得可能;另一方面,她一味地占據(jù)、主導母親的生活,使得塞斯的生活緊緊地圍繞在她的身上,逐漸喪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四.重獲新生
愛的創(chuàng)傷只能用愛來撫慰。莫里森在小說中特別強調(diào)了社區(qū)在黑人擺脫奴役狀態(tài)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丹芙要瓊斯女士給她活干,以便她病中的媽媽有吃的,兩天以后,她家門口便出現(xiàn)了黑人們送來的食物。當塞斯深陷寵兒所代表的過去時,黑人婦女們克服了她們對塞斯殺嬰的不理解,來到塞斯家門口驅(qū)趕糾纏不休的鬼魂。保羅也帶著滿腔的寬容和摯愛再次回到了塞斯的身邊。像當年貝比給塞斯洗禮一樣,保羅開始給塞斯洗腳,他用細致溫柔的手終于使塞斯明白“你自己才是最寶貴的,塞斯,你才是!”而塞斯的回答更是耐人尋味“我?我?”結(jié)尾暗示著塞斯終于走出奴隸生活創(chuàng)傷遺留的陰影,從這場噩夢中覺醒過來,肉體和精神真正得到自由,獲得了新生。
五.結(jié)語
托尼·莫里森的著名小說《寵兒》以其史詩般的語言,極為深刻的主題,難以預料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非同尋常的結(jié)構(gòu)而被譽為美國文學的里程碑,成為研究美國文學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它昭示了莫里森,這位美國當代黑人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寫作藝術(shù)的巔峰,同時也承載了作家本人對自己的歷史,即黑人的歷史,及生活遭遇的深刻反思。那是一段慘痛且無法釋懷的沉甸甸的記憶,一段在心靈深處永遠無法驅(qū)除的歷史。
參考文獻
[1]Morrison,Toni.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Angelo.Bennis.“The Pain of Being Black.”The Times,22 May.1989:127.
[3]James Baldwin.The Fire Next Time[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Inc.1969.
[4]托妮·莫里森.寵兒[M]潘岳.格雷譯.??冢耗虾3霭婀?2006.
[5]王守仁.性別·種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說創(chuàng)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