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詩歌,總在自己的吟唱中保留著情感固有的胎記。所謂詩人,就是能在一粒米中嚼出若干種味道的人。尤其是在本民族生活的聚居地,會表現得更加強烈。我這次在《回族文學》雜志社舉辦的“第八屆全國回族作家、學者筆會”上,就有一種和往日不一樣的視覺與感覺。
從西行的列車上,我能感覺到地域的遼闊、土地的貧瘠、生命綠洲的彰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寫出了組詩《列車上看夕陽》《車過嘉峪關》《昌吉州的早晨》《天池里的溢出》等。其實就是把我對各種觀照、體驗、情感和發(fā)展的歷程用詩的形式進行表達。每首詩中都是我對土地上的人和自己民族愛的呈現。雖遠離民族氣息,但渴望得到神奇土地提供的各種養(yǎng)料,想用一把鑰匙打開這里的一切,在大地的紋路里找見自我。這一組詩實際上就是我融入土地和民族的愛撫之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我這回為什么放下手中一切要來新疆昌吉走走看看,因為只有在這里的親身體驗,才能使我找到一種生活的色彩、詩的氣韻。
作為一個詩人,只要土地存在,人就依然存在,詩也會在土地和各個民族之間蓬勃地生長,接下來需要的是我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