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何處去? 趙靈敏
在12月16日舉行的日本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獲得480個議席中的294個,取得了壓倒性勝利,黨代表、前首相安倍晉三將會再次擔任首相;執(zhí)政民主黨的席位則急劇下降到57席,失去了3年前獲得的政權。
而在2009年8月舉行的第45次眾議院選舉中,民主黨曾獲得歷史性的308席,二戰(zhàn)后第一次由非自民黨的政黨單獨組閣。當時人們對之寄予厚望,稱之為“2009年體制”,也就是希望民主黨能成為和自民黨旗鼓相當的政治勢力,建,立一種有日本特色的兩黨制。
事實上,日本國內長期以來一直以美國的兩大政黨制為楷模。無論是1993年細川護熙八黨聯(lián)合內閣結束自民黨長期執(zhí)政的“五五年體制”,還是1998年民主黨強勢崛起,以至2003年眾院和2004年參院選舉中自民黨民主黨力量此消彼長,都曾被寄予徹底打破自民黨“一黨優(yōu)位”的厚望,但最終卻都以自民黨政權的延續(xù)告終。從此次選舉的結果看,情形也大致如此。
民主黨的支持率在3年間出現(xiàn)如此的逆轉,首先是其違背了競選時的一系列承諾。2009年大選時,民主黨提出多項具體政策愿景,而今年10月的政策愿景檢討書顯示,當初提出的1600項政策目標中,能達成的僅50項。而最核心的幾項承諾:全面的行政改革、不增稅,在美日同盟的問題上爭取更大的說話權,則全部落空。
日本政治的一個行之經年的積弊是行政官僚權力過大,政治任命的宮員往往被架空,受其擺布。過去政府預算開支檢視,均由財務省與其他省廳官僚閉門商議,為此,民主黨成立了“行政刷新委員會”,由民主黨議員及專家等組成,檢視國家預算,并務求向公眾公開決策,曾贏得掌聲。但民主黨缺乏執(zhí)政經驗,雖想停止對官僚的依賴,卻對預算細節(jié)不甚了了,必須依賴行政官僚提供的數據和意見,根本難以大刀闊斧開源節(jié)流。2011年初,營直人政府為通過預算,再次引入自民黨政權時代的舊做法,重新讓財務省審核定斷政府各省廳的預算上限,改革開倒車。
另外,民主黨違背了當初“不加稅”的承諾,上任未夠半年,便因為財源不足而將燃油稅等稅率減免措施予以凍結;并在今年通過了提高消費稅的法案。在日美同盟和普天間美軍基地的搬遷問題上,民主黨同樣在開始時雄心勃勃,試圖和美國劃清界限,但最終因為形勢比人強,還是回歸到了自民黨設定的傳統(tǒng)路線上。
正因為兩黨的施政沒有根本區(qū)別,兩黨制也就難以穩(wěn)固。而在經歷了20年的經濟低迷和走馬燈般的首相更換之后,日本民眾現(xiàn)在所要尋找的,是一個能夠改革國家、振興經濟、改善國家安全的政黨。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是民主黨還是自民黨都不值得信賴。但也正是對現(xiàn)狀深感不滿,對政治家的能力缺乏信心,導致了選舉時誰在臺上就反對誰,換了人做發(fā)現(xiàn)沒有起色就再換人,如此循環(huán)往復。也正因為選民極度失望,所以往往會對執(zhí)政黨進行懲罰,在選舉時讓其失去大量席位,從而出現(xiàn)很懸殊的得票差異。而對得利的在野黨來說,其勝利更多來自于民眾的不耐煩和“變天”心理,而不是對其能力的認可。
從此次選舉看,民眾固然對野田政權失望透頂,但安倍的過往政績同樣好不到哪里去:在前任小泉純一郎成功穩(wěn)固的5年任期之后,這位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上臺僅僅1年便被迫稱病辭職,其所屬的自民黨也在執(zhí)政期間丟盔棄甲,將國會第一大黨之名拱手讓人。對這一點,日本民眾并非不清楚。NHK在本月初所做的民調顯示,在“野田和安倍晉三哪一位更適于擔任日本首相”時,回答“野田”的占16%;回答“安倍晉三”的占28%;而回答“兩者都不合適”則高達占51%。而事實上,自民黨此次的得票率也只有43%而已。這說明,日本民眾已經出現(xiàn)了選擇恐懼癥,這背后是日本人對國家現(xiàn)狀和政治家的極度失望和彷徨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