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也是可以沸騰、可以飛揚的。張楊把新作《飛越老人院》稱為“一部幾近瘋狂的青春勵志片”,在他眼里,人到了生命末尾,也可以“在路上”。
他仍熱衷于古老的電影制作方式,這跟他的個性相同:溫暖平和,沒有猛起猛落,沒有迅疾的急轉(zhuǎn)彎,偶有殘酷但并不極端。“我不是那種特狠的人,電影也不會呈現(xiàn)出特狠的氣質(zhì)?!?br/>
逃出老人院
導演張楊同時也是客棧老板張楊。那家名為“后院”的客棧,位于大理,有10多個房間,每年交了房租后,其實根本賺不到錢。
但張楊并不在乎這個,每年,他都會從北京躲到這里蟄伏幾個月,讓自己好好放松—點一支煙,喝杯咖啡,躺在露天院子里曬曬太陽,跟朋友懶懶地聊天?!讹w越老人院》的劇本,就是這樣在“后院”完成的。
在《落葉歸根》里,張楊讓老趙背著好友老劉的尸體,長途跋涉、哭笑不得地走了一遭回家安葬之旅。五年后,這部同為公路片的《飛越老人院》,講述了一群高齡老人千方百計逃出老人院,自己開著一輛報廢的大巴去天津參加“超級變變變”比賽的故事。
“到了八零后這一代獨生子女,一對青年男女面對的是幾個老人,精力財力都照顧不過來,此時只能依靠養(yǎng)老院?!睆垪钜庾R到了這其中潛在的沖突,“養(yǎng)老院和傳統(tǒng)的孝順觀念不太一樣,過去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養(yǎng)老院里的都是些孤寡老人,進了養(yǎng)老院的老人們則有一些被遺棄的感覺?!?br/> 在影視作品中,這類關(guān)注老人晚年生活與老人院的作品,風格也大多比較沉悶、壓抑。張楊剛看過許鞍華的《桃姐》,在喜歡的同時,他覺得《桃姐》更趨近于寫實主義,更悶一點,而《飛越老人院》則是更加浪漫主義的作品,可看性更強。
電影的開頭,老人們在養(yǎng)老院里有一點點封閉與沉悶,然而“勝利大逃亡”的計劃實施成功后,外面世界遼闊美麗的風景,便霸氣十足地鋪滿了銀幕:大草原,萬馬奔騰,璀璨星空……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風格都是釋放和開闊的,老人們也踏上了一段頗具嬉皮色彩的狂歡之旅。
“讓你笑的部分真能笑開了,感動的地方可以真的讓你哭出來?!睆垪畹睦砟钪校先松畈灰馕吨瘺?,《飛越老人院》也絕不去寫老人院的苦生活。
飾演老葛的許還山,現(xiàn)實中在67歲的時候才考到駕照,拍片之初,他對張楊拍胸脯稱自己“能從西安開車到北京”。于是,在電影里,他懷揣C照開著需要A照的大巴,載著滿滿一車的老人和道具,在草原上狂奔。
老周是這場狂歡之旅的組織者。已患絕癥的他,最后的愿望就是看一次大海。他帶領(lǐng)眾人參加比賽,幽默大方、樂觀開朗的性格深深感動了大家。一開始想要自殺的老葛被老周鼓舞了,甘于暮年的老人們的人生熱情再一次被點燃,生命意義也層層逐步揭開。老周,也在海邊安詳?shù)亻]上了眼睛。
“他的去世是一種點燃。最后一場戲,老頭老太太在他的遺像前看海邊日出,海邊日出實際上就帶給了人們希望。那種感覺是一個生命點燃了另一個生命。”
用浪漫主義手法,拍攝出一部沸騰、飛揚的老年人公路片,張楊把這部老人題材的電影稱為“一部幾近瘋狂的青春勵志片”。人生走到老年,可能是生命末尾,但也可以依然“在路上”。
飛不過的代溝
《飛越老人院》的一些感悟,源于張楊自己的生活。他是獨生子,十八歲起離開家庭獨自謀生,現(xiàn)在他和父母都生活在北京,但并不住在一起。從父母身上,張楊想到的不僅僅是如何面對老去。
由于常與父母發(fā)生沖突,幾代人之間如何溝通、化解矛盾成為他關(guān)注的話題,也是此部片子的重頭戲。從《洗澡》到《向日葵》,再到《飛越老人院》,在張楊的電影世界里,最親近的人往往也是互相傷害最深的人。
“我們理想中都希望白頭偕老,家庭和睦,但普遍說來,親人間的傷害往往最痛苦?!睆垪钫f,“正因為我自己生活中溝通不太順暢,所以才會執(zhí)著地去探討這個話題。”
雖然在《飛越老人院》中,老葛與兒子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做出了和解,可在現(xiàn)實中,和解并不是那么簡單,張楊本人就表示父子之間再怎么能理解對方,要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仍然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他不是沒有嘗試過與父母聊聊別的,比如天氣和時事。但每次他都無可奈何地發(fā)現(xiàn),話題總會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關(guān)心全都轉(zhuǎn)變成了壓力?!八麄兝嫌X得我什么事都應該匯報,但我認為有些事他們沒必要知道。應該有一些距離感的,但就是缺少這種距離感?!?br/> 父親張華勛早年也是導演,張楊過去常常給父親做副導演,偶爾也客串一些小角色。大學畢業(yè)后,張楊開始獨立拍戲,試圖脫離父親的電影思維,遠離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他不再找父親聊電影。
“父母給予了許多,但孩子回饋的卻是叛逆與對立”,他的父親甚至覺得他有點“不孝”。而張楊也曾說到自己對家庭感到悲觀,不相信婚姻,也無法與父母相處融洽。
此次拍《飛越老人院》,他與父親的關(guān)系終于得到了些許改善。
“我父親是個相對嚴肅的人,生活得并不愉快。后來拍這部戲,讓他跟老演員們接觸,看看別人的狀態(tài):八十多的高齡,活得像老小孩。慢慢地,他的心態(tài)也有所改觀了?!睆垪钫f,“他開始理解我,還覺得我是個有大愛的導演,因為我拍的東西超越了家庭的愛,走向了社會的廣闊?!?br/> 為了給《飛越老人院》做宣傳,張楊時常帶著父親來到現(xiàn)場?;迎h(huán)節(jié)中,兩人很難得地能坐在一起心平氣和說說話。平時若他倆單獨相對可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有第三人在場時,倆人卻聊了許多。
他也鼓勵父母出去走走,不要局限在北京?!叭ツ甏汗?jié)我?guī)е麄內(nèi)ゴ罄砜蜅W×耸畮滋?,感覺太好了。他們自己都覺得那種生活氣質(zhì)太不一樣了?!?br/> 但最終,張楊對代溝問題的回答是殘酷的。他仍然堅持認定,家庭與情感溝通的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和睦相處終究是個理想狀態(tài),老一輩和下一輩的矛盾不會這么浪漫。或許在某一瞬間我們能達成和解,那也只存在于某個時間段?!?
拒絕做地下電影
商業(yè)片還是文藝片,在新生代導演身上是被討論得最多的話題之一。張楊不會在兩間躊躇,“商業(yè)片與我沒多大關(guān)系,我拍的電影其實都在解決自己思考的問題?!睆垪钫f,“純商業(yè)片考慮類型、觀眾等因素,它可模仿,可復制,一定有成功的案例。而我現(xiàn)在選擇的是非常冷、非常偏、不太被人看好的一種題材。”
為了讓這些“冷門”題材達到好的營銷效果,他之前的制片方做過許多市場推廣和努力。拍《愛情麻辣燙》的時候,制片人和投資方拎著拷貝帶一個省一個省地跑,通過地鐵廣告與情人節(jié)檔期的選擇等手段,最終獲得了三千萬元的票房,排在當年國產(chǎn)片第二,僅次于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他被稱為“都市愛情片的炮制高手”。
但到了《無人駕駛》,在票房上卻不盡如人意。張楊反思說,當時覺得那么多明星參與,從媒體輿論的回應上來看,似乎市場前景一片大好?!捌鋵嵅皇?,沒做那么多(營銷)工作,可能觀眾就沒有去看,這個跟電影的好壞沒多大關(guān)系?!?br/> 相對于賈樟柯的小人物紀錄式電影,王小帥的懷舊式青春物語,婁燁的社會人性批判電影,似乎很難給張楊貼上一個確切的標簽。他身上個性化的東西不是很強,題材跳躍性也比較大,除了那種貫徹始終的氣質(zhì)—溫暖。
張楊坦承二三十歲的時候,自己的腦子里也有過很多反叛、陰暗的故事,但很快,他就不再糾結(jié)這個問題,他明確地告誡自己:片子一定要能面對中國觀眾,拒絕去做地下電影。
“我不是對灰暗壓抑的題材不感興趣,而是覺得這一類型若不做到極致便無意義。但要做到極致,在中國肯定不能通過。我從拍電影一開始就明確了,要走到地上來,要避免被扼殺?!?br/> 他特別喜歡伊朗的《納德與西敏:一次別離》,羨慕片子的舉重若輕。“很小的、很平淡的事,傳達的東西還挺震撼。”他說,“它更多講的還是人本身的共性,這些擱在全世界都是能被理解和認同的?!?br/> 從伊朗電影體制里,他揣摩出了一套如何在約束的夾縫中展現(xiàn)社會性問題的方法?!拔也幌肴ズ驼斡才鲇?,我認為電影應該更多地回到人本身的這些東西?!?br/> 他并不熱衷于制作大成本電影,多次拒絕了大制作邀請,而對投資僅僅一千多萬元的電影卻情有獨鐘。他對技術(shù)并無推崇,《飛越老人院》里唯一一處使用了特技的地方就是天空—他讓草原的夜空掛滿了繁星。
“我的電影跟技術(shù)沒太大關(guān)系,其實還是最本質(zhì)樸實的講故事方式,用最簡單最笨的辦法就能達到的一個東西。”他仍熱衷于古老的電影制作方式,這與他溫暖平和、不喜猛起猛落的個性契合;并非一直風平浪靜,偶有殘酷但又不至于走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