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任教的印度著名私立大學曼尼普爾大學,11月3日與兩所中國著名大學—— 同濟大學和天津大學簽訂了交流教師和學生的諒解備忘錄。對于教育交流長期欠缺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
從此以后,曼尼普爾大學的學生可以選擇來中國學習,并獲得課程學分,中國上述兩所大學的學生也同樣可以去曼尼普爾大學學習,獲得中國國內承認的學分。之所以選擇這兩所大學,是因為同濟大學以建筑學專業(yè)著稱,天津大學的工程類專業(yè)非常出色,而曼尼普爾大學的工程學教育久負盛名,可以在這兩個領域深度合作。
印度的《印度人報》評論說,“這是印度高校第一次與中國大學簽訂長期的開放協議”。中國政府官員也表示,這“將填補中印之間教育交流的長期空白,使兩國的學術交往走向深入”。
此外,已在迪拜、尼泊爾和馬來西亞擁有分校區(qū)的曼尼普爾大學還在與中國方面討論,是否可以在上海或天津建立第一個印度高校的中國校區(qū)。
曼尼普爾大學的一位副校長說,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去國外接受教育,中國對于印度學位、特別是IT方面學位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因此他們希望可以招收更多的中國學生。
“最終,我們希望這樣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交流可以自由持續(xù)下去,就像印度和美國之間的教育交流一樣。過去因為一些原因,我們忽視了中國的潛力,于是我們推進了這個合作想要彌補?!彼f。
對此我深有同感。過去10年中,我多次訪問中國,觀察到一個現象:中國的年輕人眼中,似乎只“看得上”歐美國家。對于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國家,他們知之甚少。
如此“以西方為中心”的心態(tài)將非常不利于中印兩國未來的關系發(fā)展—— 因為它將導致我們從西方設定的、偏離甚至歪曲事實的框架中理解對方。
如何保證兩個國家接收到對方正確的訊息,并形成正確務實的理解呢?有三個途徑:第一,加強經濟聯系,第二,推進旅游,第三,促進教育交流。
許多印度和中國學生都去西方留學,卻只有很少去對方的國家讀書,盡管從文化傳統上來說,我們兩國的共同點很多。于是從2006年起,我就致力于增強中印教育交流,經過6年的努力,終于促成了此次的合作。
我希望在2016年,每年會有5萬名中國學生去印度學習,同時有5萬名印度學生來中國學習。
去印度留學有什么好處呢?
首先,比去歐美國家費用低。以我所在的私立曼尼普爾大學為例,這里久負盛名的工程學專業(yè)每年的學費也不過4000美元,遠比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同類專業(yè)便宜,同時教學質量還很高。4個中國學生去印度上學的費用加在一起,才與一個中國學生去英國的費用相當。同時,印度有3億人說英語,英語教育很普遍,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會隨之提高很快。
這個世界的未來屬于兩個A:亞洲(Asia)和互相融合(Adap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