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十幾年前,揚·馬特爾在《紐約時報》上讀到厄普代克的一篇書評,關(guān)于巴西作家Moacyr Scliar的小說《麥克斯和他的大貓》,講的是一個猶太家庭在柏林開了一個動物園。時間是1933年,可以想象,生意慘淡。這家人決定移居巴西。船沉了,一個孤獨的猶太人與一只美洲豹在救生艇上幸存了下來。
盡管厄普代克并不欣賞這本小說,馬特爾卻驚嘆它在時間、地點、行動上的完美融合,簡單卻鮮明、豐富。他試著去找這本小說,最后放棄了。之后他寫了兩部作品,一個短篇小說集和一個長篇小說,都不太成功。旅行、戀愛,四五年就這樣過去。
為了寫第二部長篇小說,馬特爾第二次去了印度,抵達喧鬧的孟買。某個晚上,他坐在旅館的床上哭,“我寫了兩本微不足道的書,每本只賣了一千冊,在地球33年,沒有家庭,也沒有事業(yè)。”
他太需要一個故事了。
他去了離孟買最近的山間駐地梅特蘭。那是一塊地勢抬升的高地,四周是美麗的平原,那里沒有汽車、摩托車甚至電動人力車,只能先乘小火車或者的士,然后徒步或騎馬。也許是濃霧籠罩的山巒和猿猴的啼聲給了馬特爾靈感,巴西作家的那個故事再次浮現(xiàn)在他腦海里。馬特爾被各種想法包圍,小說的面貌也漸漸清晰起來:救生船、動物、宗教。
“小說就是有選擇地改變真實,不是嗎?不就是通過扭曲真實而揭示其本質(zhì)嗎?我又有什么必要到葡萄牙去呢?”——馬特爾原本打算在印度創(chuàng)作一本以1939年的葡萄牙為背景的小說。
印度給了他更好的機會。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序言里,馬特爾提到了他在印度本地治里鎮(zhèn)一家咖啡館偶遇一位長者,長者對他說了那句如今流傳甚廣的話:“我有一個故事,它能讓你相信上帝。”在長者的指引下,馬特爾回到多倫多,在電話號碼簿9排姓“帕特爾”的人名中找到了他的主人公。
200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布克獎,讓馬特爾在文學圈一舉成名。華人導演李安耗費4年和4000萬美金將這部“最不可能拍成電影的小說”搬上了大銀幕。
男孩,野獸,救生船
馬特爾去了印度南部所有能找到的動物園,采訪了特里凡得瑯動物園的負責人。他花很多時間待在寺廟、教堂和清真寺里,也試著了解小說里可能出現(xiàn)的城市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他想讓自己盡可能進入主人公的世界里。6個月后,他已經(jīng)積累了足夠多的素材。
之后,他回到加拿大,用了一年半時間做研究,讀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典籍,同時,也讀動物園生態(tài)學、動物心理學以及各種災(zāi)難故事。無論在印度還是加拿大,馬特爾都做了筆記,“少年派”的故事漸漸成形。
他考慮了很久應(yīng)該讓什么動物當主角。起初想過大象。印度象比非洲的小,一頭成年公象完全能上救生船。但救生艇上的大象總讓他覺得滑稽。他換成了一頭犀牛。但犀牛是草食動物,他不知道草食動物在遠海如何存活,總吃海藻會讓讀者和他自己都覺得枯燥。
最終,他選擇了一只老虎。
接著是其他動物:斑馬、鬣狗和紅毛猩猩。每個動物都代表人類的某種特質(zhì),鬣狗的怯懦、紅毛猩猩的母性本能以及斑馬的異域感。
他還選了沼澤獴,他想要一種類似白鼬的動物,但又不是白鼬,這樣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上去。況且,沼澤獴還與幻景和溫柔同韻。
故事就這樣發(fā)生了。
16歲的少年和家人從印度移民到加拿大途中遭遇海難。救生船上的幸存者除了少年,還有一匹斑馬、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頭濕乎乎的、暈船的孟加拉虎。
馬特爾巧妙地在長達93頁的第一部分為海上生存章節(jié)做了鋪墊:少年派在龐第皆瑞動物園里陽光燦爛的童年,以及他在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跳躍。
在救生艇的生存指南上,我們學到了很多動物行為,包括飛行距離、攻擊、社會等級制度;以及各種生存技巧——釣魚、太陽蒸餾法以及紡紗。派還要像動物園里的馴獅人一樣,說服老虎,他才是船上的老大。他吹哨子發(fā)出鞭打和喂食信號,也用尿液和兇猛的凝視來劃清自己在船上的領(lǐng)地。
馬特爾這樣解釋派的名字:“這是個無理數(shù),但科學家們還是用這個不理性的數(shù)字完成對宇宙的理性認識。宗教也是這樣,盡管它不理性,但有它,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才無懈可擊?!?br/> 至于小說的靈感來源,以及為什么宗教與動物可以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馬特爾并沒有給出一個清晰的回答。但對于小說背后的主題,他的想法非常明確,即,現(xiàn)實就是故事,既然我們可以選擇故事,為什么不選更好的故事?
被《少年派》改變
1963年,馬特爾出生在西班牙,父親是一名加拿大外交官(同時也是詩人),母親是一名翻譯。父親的工作使他的童年輾轉(zhuǎn)多國,先后在哥斯達黎加、法國、墨西哥以及加拿大生活過。家人說法語,他卻進了英語學校,之后一直用英語寫作。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使馬特爾一下子進入了文學圈的上層。他成了百萬富翁,兩年內(nèi)在世界各地接受采訪,還因此認識了現(xiàn)在的妻子,作家愛麗絲·凱珀斯。2003年,他們在切爾滕納姆節(jié)上認識,馬特爾40歲,凱珀斯31歲。一年后,他們的兒子提奧出生。
馬特爾說,少年派改變了他的外在世界,但不是內(nèi)心世界。寫作還是照常:研究、提筆、重寫。他平淡的生活也并未被暴富打斷。他不抽煙,不喝酒,直到39歲才有了第一部車。他自稱不是一個消費者,討厭買衣服,甚至不用手機。從16歲讀寄宿學校起,他就堅信自己不需要這些東西。
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經(jīng)歷更使他堅定地反對物質(zhì)主義,放棄世俗享樂而極力擁抱精神世界。他相信混亂的表象后總蘊含著真相,正如相信憑借神的恩典,漂流在茫茫太平洋的少年和老虎最終一定會重返大陸。
馬特爾和家人生活在加拿大草原上一個叫薩斯卡通的地方,他本人在薩斯喀徹溫大學任駐校學者。“我已經(jīng)厭倦了在大城市生活,我在巴黎生活了10年,在蒙特利爾生活了10年,在多倫多生活過一個夏天,也在倫敦待過一些日子?!彼_斯卡通的人口只有22萬,在妻子的提醒下,馬特爾結(jié)束了租房生活,在那兒買了房。
給史蒂芬·哈珀送書
2007年4月起,馬特爾進行了一個名為“史蒂芬·哈珀在讀什么”的計劃,每兩周都會給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寫信、寄書,嘗試讓他接觸偉大的文學作品。
事情的起因是,哈珀竟然曾說《吉尼斯世界紀錄》是他最喜歡的書?!拔蚁胫赋?,文學并不是娛樂,這是審視人類狀況的重要工具,我不在意公眾讀不讀,但我認為領(lǐng)導人應(yīng)該讀。”馬特爾說。
他送給哈珀的第一本書是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之后有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nóng)場》,簡·奧斯丁的《沃森一家》以及伊麗莎白·斯馬特的《坐在大中央車站哭泣》等。書目不僅涵蓋了薩福、加繆等名家的經(jīng)典,還有魯迅、尼日利亞作家奇奴雅·阿齊比、英國劇作家艾倫·班尼特、美國作家道格拉斯·庫普蘭等人的作品。
在馬特爾看來,哈珀是一個視野狹窄的理論家,部分原因是這位加拿大前總理不重視閱讀?!八狈ν樾?,因為他沒讀文學。文學會讓你更容易對別人的生活和痛苦感同身受。理論家們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因為他們?nèi)狈η心w的想象力。”
直到2011年計劃結(jié)束,馬特爾共送給哈珀100本書,每本書都附有他親自寫的推薦語。最后一本是加拿大本土法語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焦土之城》。
盡管總理辦公室做了形式上的回應(yīng),哈珀本人似乎并不領(lǐng)情。相反,馬特爾卻意外收到了奧巴馬的手寫紙條,這位美國總統(tǒng)在紙條上說,他和女兒都非常喜歡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