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9日舉行的聯(lián)大會議上,巴勒斯坦以138票支持、9票反對、41票棄權的成績成功入聯(lián),將身份由“觀察員實體”轉變?yōu)椤坝^察員國”。這一結果標志著全世界至少179個國家都支持或不反對巴獨立建國,并樂見其參加聯(lián)合國。只有美國、以色列、加拿大、捷克、巴拿馬、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和帕勞提出異議。
美國投反對票,早已在預料之中,這種明知故犯式的“打臉”通常讓人無言以對——就在兩年前的聯(lián)大,同樣的講臺上,奧巴馬曾信誓旦旦地呼吁一年內成立巴勒斯坦國,并稱聯(lián)合國亦應意氣風發(fā)地迎接這位新成員。
刨去出爾反爾的美國和當事國以色列,我們可以揣摩其余幾個國家的動機:加拿大,這個奧巴馬2008年一上臺便迫不及待訪問的國家,一直是美國“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和盟友”(奧巴馬語);捷克,早在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時就是以色列的武器轉運國,在停戰(zhàn)期間向其運送武器;巴拿馬,除以色列之外在20世紀惟一產生過兩位猶太總統(tǒng)的國家,在聯(lián)合國一直力挺以色列;至于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瑙魯、帕勞,與其說他們保持了在聯(lián)合國一貫與美以一致的立場,倒不如將他們投反對票的行為看作一種自我宣傳的新方法。
投票結果揭曉當天,就連以色列《國土報》也發(fā)布了那張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世界地圖,除了北美大陸以外,即便是用放大鏡也很難找到以色列的支持者。
內塔尼亞胡為巴勒斯坦人的行為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名詞——“外交恐怖”,卻忘了以色列長期以來對巴勒斯坦人采取的包括封鎖和占領在內的武力恐怖。
入聯(lián)第二天,新的懲罰措施接踵而至,批準新的定居點項目,停止移交代收稅款……以色列總理絲毫沒有注意到前任的意見:就在聯(lián)大投票前一天,前總理奧爾默特在一份聲明中呼吁以色列應該支持巴勒斯坦人申請入聯(lián)的努力,并與巴勒斯坦開始嚴肅的和平談判。
實際上,巴勒斯坦入聯(lián),只是為了重申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卻從沒被以色列認可的1967年邊界,為了實現(xiàn)早就該實現(xiàn)的建國目標,為了提醒以色列遵守國際法和聯(lián)合國決議,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包括以色列剛剛違反的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上修建定居點。到目前為止,至少有15項聯(lián)合國決議認為這一活動非法,阻礙著中東和平。
作為世界上惟一一個被聯(lián)合國制造的國家,以色列的合法性應該以建立一個對等的巴勒斯坦國為前提,應該以公平解決因以色列建國而產生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為前提。
網(wǎng)絡上對巴勒斯坦的誤解尚多,若想評論巴以問題最好對歷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否則便如同瞎子摸象。哈馬斯早在2006年便同意?;?,承認1967年邊界(在這一邊界內建立的巴勒斯坦國只有歷史上巴勒斯坦面積的22%),但這種友好得到的回報卻是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和對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懲罰。這束橄欖枝與薩達特在1971年提出的“和平倡議”取得了同樣的悲情結果,最終引發(fā)了長時間的沖突。
11月29日,這個日子曾經(jīng)記錄了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的苦難,如今卻承載著他們心中緋紅色的希望與夢想。1947年11月29日,在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下,聯(lián)合國強行通過了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的181號決議;1977年,為了承認對巴勒斯坦問題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聯(lián)合國開始將11月29日定為“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國際日”。2012年的這一天,巴勒斯坦朝著夢想又邁進了堅實一步。
在接下來的幾周,巴以還將經(jīng)歷一系列大事,哈馬斯的25周年慶典、阿巴斯將到訪加沙重振巴勒斯坦的團結、已故巴主席阿拉法特驗尸、以色列大選等等。哈馬斯領導人邁沙阿勒也將于本周首次回到加沙,不知以色列能否放過一馬,而不是像1997年那樣試圖置他于死地。十幾年所謂的和平進程早已淪為停滯的“進程”,這些問題依舊考驗著原本脆弱的巴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