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問答網站知乎上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知乎應如何尊重用戶對彎引號的使用習慣?公共編輯區(qū)域應使用哪種引號?”
知乎官方團隊隨后在答案總結中回應稱,知乎的話題名、問題標題、問題補充說明和答案總結都屬于公共編輯區(qū)域,在這些區(qū)域中,統(tǒng)一使用直角引號而非彎引號。
98個答案中,有人指責知乎“取美而舍正確”,有人說“沒找到怎么輸入直角引號”,有人直斥“這絕對是一個裝B行為!”反對知乎官方規(guī)范的答案獲得了最多贊同票數(shù),比知乎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黃繼新的答案票數(shù)多出了三分之一。
引號顯示是中文互聯(lián)網圈的老問題之一,引號有單獨編碼位,但主流中文字體不支持,支持的又借用了英式引號編碼位。當系統(tǒng)套用英文字體后,引號寬度和中文字寬不等,影響閱讀體驗。為此,知乎在公共編輯區(qū)域選擇清一色的直角引號,卻招致了用戶一片罵聲。
這場被稱為“引號之爭”的沖突,最終導致一篇名為《知乎已死》的文章出爐,以及一些用戶的離開。這已不是知乎第一次和用戶發(fā)生沖突,更早之前,關于用戶單獨提出的問題能不能被公共編輯就已經引起爭論——網友們認為問題是自己的,可知乎認為問題是大家的,一經提出就變作了知識,理應由大家共享。
打開知乎的主頁,如果你關注了一些活躍用戶,出現(xiàn)在你面前的問題大概會有以下這些——“每一個細胞里都住著完整的DNA,是否有些浪費?”、“自己在家下載黃片違法嗎?”、“為什么‘切糕’變成了微博的熱門話題?”、“《少年Pi》在美國票房為何不好?”和“朝鮮的互聯(lián)網如何管理?”這些問題下面,都有人做出了成百上千字認真的回答,一般都很靠譜。它擁有一種鼓勵用戶深度思考、熱情分享和獨立發(fā)言的氛圍。當它成長到某一階段時,也必然面對從內部生發(fā)而出的挑戰(zhàn)與質疑。
如果從2010年12月20日內測算起,知乎即將迎來兩周歲生日,但一直到現(xiàn)在,他們仍然實行審核注冊制度,用戶數(shù)不足50萬。為什么不完全開放用戶注冊?黃繼新說,“我們還沒準備好?!?br/> 高質量問答社區(qū)
正
如其他中國網站,知乎同樣有個來自硅谷的效仿榜樣——Quora——一家由前Facebook員工創(chuàng)立的問答社區(qū)。其用戶包括Craiglist創(chuàng)始人、演員艾什頓·庫徹和《紐約時報》的資深編輯,它以提供有見地而獨特的答案而聞名。早在2010年3月,Quora就獲得了價值11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達8000萬美元。
和Quora類似,知乎早期采用了名人策略和邀請注冊的方式來吸引用戶。他們的早期投資方是李開復的創(chuàng)新工場,李是知乎早期的核心用戶之一,他的回答與問題吸引了不少人。與此同時,知乎早期的6人團隊分頭行動,給朋友寫郵件邀請他們前來注冊,而這批用戶則可以憑借自己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答案來獲得注冊名額,再邀請自己的朋友加入,以此形成了最早的核心用戶群體,前2000名用戶。
在早期的知乎上,有關互聯(lián)網的問題常能看到相關公司與團隊的當事人親自回答,其專業(yè)、深入程度在中文互聯(lián)網界獨樹一幟。例如雷軍回答過“雷軍做天使投資有哪些心得?投資過程是怎樣的?”阿北(楊勃)則回答過“豆瓣電影的分數(shù)和排序是怎么算出來的?”
黃繼新說:“互聯(lián)網行業(yè)流轉率高、透明度高,行業(yè)之間沒有特別多的秘密,而且成長特別快,所有人都想從別人那里學習,愿意分享與討論?!?br/> 限制準入措施與高質量的問答一度令知乎邀請碼在淘寶上炒到119元一枚的“天價”,也讓包括蔡文勝、Keso、程苓峰等一大批互聯(lián)網資深人士踴躍加入知乎。
知乎的創(chuàng)始人早期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們和百度知道有什么區(qū)別?”
高質量問答被普遍認為是兩者的區(qū)別。黃繼新舉例說什么是不好的問題:“比如《中國好聲音》今晚幾點開始(就不是好問題)?!被ヂ?lián)網科技博客apple4us里貼出的一份“知乎非官方指南”中則這樣寫道:“最好的問題是那些對你和他人都有持續(xù)性價值的問題?!卑凑者@個邏輯,如果改下問法:“《中國好聲音》這樣的綜藝節(jié)目為什么都要在周末晚間這個時段播出?”這就變成了一個典型的知乎式問題,而舊的問法在百度中隨處可見。
知乎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周源曾回答過:“百度知道表面看是回答,其實背后是搜索。知乎表面上是問答,背后實際上是一個SNS(社交網站)?!?br/> 最早期加入知乎的2000人幾乎都收到過周源發(fā)給他們的郵件,詢問他們對知乎的反饋和建議。知乎要求用戶實名注冊,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關注,可以關注自己喜歡的話題,可以對自己喜歡的答案投出贊成和反對票。這增強了用戶的黏度和彼此之間的關系,高質量的問答令許多此前默默無聞但對某一領域問題有深入研究的用戶在知乎迅速成名,被邀請開設專欄、出外演講甚至因此而找到工作。
問題與未來
知乎并不是周源的第一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2008年他就曾嘗試過一次,兩年后宣告失敗。他去了一趟拉薩,意識到之前一直沒有理解人真實的需求,再將這些需求還原到產品上去。
萌生創(chuàng)立知乎的想法后,他用了3個月時間來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模式,思考成熟后才開始寫第一行代碼。隨后,知乎進入瘋狂開發(fā)階段,初期員工們往往睡在公司的沙發(fā)上,或者是附近的快捷酒店里。一位還需一個月才能從前東家離職的工程師索性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6點在老東家工作,再從晚上7點到凌晨4點為知乎工作?!拔覀兩钚盼覀兯龅氖虑槭怯袃r值的,都進入了不睡覺的狀態(tài)。”
按照知乎團隊商業(yè)運營負責人成遠披露的數(shù)據,知乎現(xiàn)在日均瀏覽數(shù)量已過百萬,每天提出的問題有60%以上會得到回答,每個問題平均會得到3.5個答案,每天所產生的答案數(shù)量大致相當于一家門戶網站新聞中心新增文章數(shù)量,隨機抽取100個回答來看,低質量回答數(shù)比重從原先的30%減少到了20%。成遠強調:“新進入的用戶質量比之前更高?!?br/> 這其實在變相回答外界普遍質疑知乎的一個問題,用戶數(shù)量增多是否會導致社區(qū)內容質量的下降?這幾乎是中國網站的通病,質與量不可兼得。業(yè)界有說法,“不推(廣)就死,一推就倒?!?br/> 雖然現(xiàn)在對用戶審核已大大放寬,但知乎的用戶增長數(shù)量仍然不快。今年4月,他們的注冊用戶就已近三十萬,8個月后,增長只有20萬。與其他動輒上千萬用戶量的網站相比,知乎似乎很不起眼。
黃繼新說:“知乎還沒準備好。寶潔開始也只有一兩個產品線,慢慢分支出更多子產品線,知乎也一樣。這是所有公司的必經之路?!?br/> 周源、黃繼新和成遠都曾是媒體人,長期關注過中國互聯(lián)網公司和商業(yè)世界的現(xiàn)實問題,對虛報用戶量、刷榜、盲目推廣等浮夸風氣很了解,也都見識過不少曇花一現(xiàn)的案例。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打算著急,黃繼新說:“很多新網站都會招來蝗蟲一樣的‘IT觀光團’,這些人聽說有哪個新網站成立,一窩蜂趕去注冊觀察,新鮮勁散去就離開了,他們反而會驅散真正的用戶。”
與擴大用戶量相比,知乎現(xiàn)階段更關心如何保證高質量內容,同時讓新用戶能夠快速熟悉知乎的氛圍和使用規(guī)范,同時改進算法,推送更加準確的個性化內容與信息。黃繼新說:“知乎的護城河是高質量內容和提供它們的人。”
周源說:“每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知乎能幫助每個人去展現(xiàn)自己亮閃閃的一面。一個人大腦中從未分享過的知識、經驗、見解和判斷力,總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東西。”
黃繼新則認為:“知乎想吸引所有人?!币晃荒赀^七旬的藏族老太太行醫(yī)四十余年,她也成為了知乎的用戶,回答了大量醫(yī)學專業(yè)問題。在知乎出現(xiàn)之前,這很難想象。
早期知乎上的回答通常集中在互聯(lián)網領域,但現(xiàn)在,這一比重已經下降到1/3,商業(yè)、出版、電影、文化等領域內容都很豐富。李開復等用戶已經淡出知乎,但更多草根專家正在崛起。
黃繼新透露馬化騰一直在使用知乎,馬曾對身邊人說,他喜歡知乎這樣“和時間做朋友的網站”。時間
越長,知乎越難被取代。
知乎飽受詬病的另一點是,他們到現(xiàn)在都沒還沒找到盈利模式,這也是Quora的難題。從一開始,知乎就沒有采用大多數(shù)社區(qū)網站推崇的等級、貨幣模式來激勵用戶,另一方面,大多數(shù)網站靠廣告盈利,知乎的用戶卻清一色反對引入廣告。
目前,知乎已經獲得了包括創(chuàng)新工場和啟明投資在內的投資。黃繼新坦誠,截至目前,知乎并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盈利途徑,他狡黠地笑了笑:“知乎的大規(guī)模用戶數(shù)是護城河,有規(guī)模后廣告等常見盈利模式都可以采用。下一輪投資者能夠認識到知乎的價值就行?!?br/> 眼下更緊迫的問題是,他們要讓知乎成長的速度跟上新用戶增長的步伐,還要滿足老用戶越發(fā)挑剔的眼光?!耙栔疇帯北l(fā)前,關于知乎發(fā)展與成長的討論一直都是熱門話題。在“知乎”話題下,有2733個熱門問答,“知乎建議反饋”下則有433個熱門問答。可以想見,在一家致力于降低人與人之間高質量信息分享與獲取成本的網站上,人們總會自然而然地認為,他們對它的成長同樣負有責任。
知乎的用戶們從來不見外,比如,有488人關注了“未來知乎如何盈利?”,上百名用戶參與了討論,提出了“精準廣告營銷、整理精華內容出版、充當風投或獵頭媒介、擴展如郵件微博社區(qū)搜索等內容或者被收購”等多種方案,有些答案長達千字。在貢獻智慧上,用戶們并不惜力,在面對問題時,他們也絕不會留情。
今年6月,在“知乎的路怎么走?”這個問題下,周源寫了將近兩千字的答案,最后他寫道:“知乎的使命是把知識、經驗、見解從大腦搬上互聯(lián)網,讓彼此更好連接。所以,接下來我們既要提供工具,也要建設社區(qū),我們在做問答、搜索、閱讀,和更多的事情。(人和人頭腦)連接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