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電子政務相關理論進行綜述并介紹了國內外電子政務發(fā)展狀況,以期為促進我國電子政務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 電子政務 研究綜述
一、電子政務概述
1、電子政務的產生及基本含義
20 世紀下半葉以來,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計算機與通信技術交叉融合,將人類社會帶進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時代①。信息化實質上就是擴大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yè)的應用和服務,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
電子政務是指政府全面信息化。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各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帶來的激烈競爭,政府作為引導和管理整個社會運轉和發(fā)展方向的中樞,有必要大量引入信息技術,實現自身的信息化和業(yè)務管理與服務的電子化,這是保持其自身地位和參與全球競爭的必然選擇。社會信息網絡化是電子政務產生的外在壓力。
全球性的政府改革浪潮的實踐證明,政府自身的綜合競爭力,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未來全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紀70年代掀起的一股巨大的以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政府精簡,形成以高效、透明和務實為主線的全球性的政府改革浪潮,是推動世界各國電子政務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電子政務是:公共管理部門應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將管理和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網絡上實現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yōu)化重組,超越時空與部門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優(yōu)質、規(guī)范、透明的公共服務②。它的建立至少應該符合三個基本的條件:電子政務必須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即以“電子”為手段;電子政務處理的是與公共權力行使相關的公共事務;電子政務要對政府現有的組織結構、運作模式、行政流程進行重組和再造,建立一個精簡、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統(tǒng),使其更有利于信息技術的應用③。
電子政務的內容非常廣泛,從服務對象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政府間的電子政務,指上下級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電子政務;第二,政府對企業(yè)的電子政務,指政府通過電子網絡系統(tǒng)進行電子采購與招標,精簡管理業(yè)務流程,快捷迅速地為企業(yè)提供各種信息服務;第三,政府對公民的電子政務,指政府通過電子網絡系統(tǒng)為公民提供的各種服務④。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其具體化的產物就形成了電子政務。
2、發(fā)展電子政務的重要意義
?。?)促進政府提高辦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辦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是政府管理的永恒追求。電子政務在全面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方面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電子政務可以將信息技術在政府機構的應用從簡單的取代手工勞動提高到優(yōu)化并擴展政府機構的業(yè)務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電子政務可以實現跨越時間、空間限制,高速傳輸政務信息,降低管理成本,節(jié)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經費,改變傳統(tǒng)政務高成本的粗放管理方式。
(2)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
政府發(fā)展電子政務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在促進政府完善公共服務的過程中,電子政務發(fā)揮了“放大器”的作用。電子政務對政府公共服務的放大作用,表現為它可以把一個每周工作五天、每天服務八小時的政府,放大成為“一年365天天天工作、每天24小時時時服務”的政府;電子政務可以極大地擴展政府的實際服務能力,在不需要增加工作人員(甚至可以減少)的情況下,設立更多的服務項目,完成更多的服務任務;電子政務還可以幫助政府大幅度地提升服務質量,使公眾能夠真正享受到公開、公平、公正、便利的服務。
?。?)促進國家信息化建設
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衡量該國綜合國力和社會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電子政務在國家信息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領頭羊”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是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重要樞紐,是具有高度權威和強大影響力的強勢機構,政府實現了信息化,必然會為全社會樹立典范,從而帶動整個國家信息化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企業(yè)和社會公眾要享受電子政務帶來的電子化的公共服務,自身也必須實現信息化。
?。?)促進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
發(fā)展電子政務可以使政府及時了解社情民意,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與公眾的聯系。同時,它還有利于公眾對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進行監(jiān)督,杜絕滋生腐敗的“暗箱操作”,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責任感,促進政府部門的廉政建設。電子政務在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方面,發(fā)揮了“監(jiān)視器”的作用⑤。
二、國內外電子政務發(fā)展狀況
1、國外電子政務發(fā)展狀況
發(fā)達國家的電子政務建設起步早、發(fā)展水平高,已進入成熟期。2005年,管理咨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發(fā)布第四次電子政務研究報告指出:在網絡服務和電子政務成熟度上,加拿大名列第一,新加坡第二,美國第三。
加拿大政府十分重視電子政務的建設,采取了獨特的服務視角和方法,提供了集成的政府服務平臺。政府在廣泛調研部門和民眾意見的基礎上,在外網上設立了公民、商業(yè)、國際聯系3大類35個子類的內容,基本滿足了公民從出生、成長、教育、工作、醫(yī)療保險、社會福利、貿易往來和與世界溝通等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的需要。加拿大政府網站通過資源整合,已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對外的服務窗口(政府綜合門戶網站),共連接了360個政府網站。
美國的電子政務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3年克林頓政府提出“電子政務”的概念。美國聯邦政府和州一級政府機構已全部上網,幾乎所有縣市都建有自己的網站。美國電子政務的建設由美國總統(tǒng)管理委員會領導,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執(zhí)行。具體建設目標、發(fā)展規(guī)劃、政策、法規(guī)的起草以及組織實施則由美聯邦CIO委員會統(tǒng)一負責。各聯邦委員會及州政府都有自己的CIO。2002年這項制度寫入美國《電子政務法》。
新加坡的信息化建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9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積極探索網絡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1992年推出了“IT2000”(智慧島)計劃,提出基本實現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2000年啟動“ICT21”(信息通信技術21世紀藍圖)計劃,目的是為每個政府部門使用信息技術提供藍圖⑥。新加坡政府網站的功能極為強大,包含的內容也極為廣泛,曾在1999年被美國大眾服務管理部評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綜合服務網站。政府網站最具代表性的、也最具特色的要數“電子公民中心(e-Citizen Center)”,這一虛擬型的網絡服務中心主要是向公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網上服務。網上的一些政府服務項目都是以公民的需求為導向進行設計,用戶不必具體知道有關事務是由哪個部門或由誰提供的,只要按程序接受政府服務即可。
2、國內電子政務發(fā)展狀況
中國電子政務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辦公自動化(OA)”——“三金工程”——“政府上網工程”——“三網一庫”四個階段⑦。
?。?)“辦公自動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這一時期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開展了辦公自動化(OA)工程,建立了各種縱向和橫向的內部辦公網絡。1992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設全國政府行政首腦機關辦公決策服務系統(tǒng)的通知》,在其統(tǒng)一指導下,經過各地區(qū)、各部門近十年的積極努力,全國政府系統(tǒng)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三金工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
1993年,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擬定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guī)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為適應全球建設“信息高速度公路”的潮流,中國正式啟動了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國中央政府主導的以政府信息化為特征的系統(tǒng)工程,是我國政府信息化的雛形。
?。?)“政府上網工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
1999年1月,40多個部委(局、辦)的信息主管部門共同倡議發(fā)起了“政府上網工程”,目標是在1999年實現60%以上的部委和各級政府部門上網,在2000年實現80%以上的部委和各級政府部門上網⑧。通過啟動“政府上網工程”及相關的一系列工程,我國邁入了“網絡社會”,提供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和應用項目,政府站點與政府的辦公自動化連通,與政府各部門的職能緊密結合,使政府站點演變?yōu)楸忝穹盏拇翱?,實現人們足不出戶完成與政府部門的辦事程序。
?。?)“三網一庫”——始于21世紀初期
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連續(xù)下發(fā)了三個文件,頒布了“十五”期間的總體規(guī)劃,明確了國務院辦公廳將利用3—5年的時間組織建設以“三網一庫”為基本構架的我國政府系統(tǒng)政務信息化的框架樞紐?!叭W”是指:政府機關內部的“辦公業(yè)務網”(又稱“內網”),與內網有條件互聯、實現地區(qū)級政府涉密信息共享的“辦公業(yè)務資源網”(又稱“專網”);“一庫”是指政府系統(tǒng)共建共享的“信息資源數據庫”,它包括人口、法人單位、空間地理和自然資源、宏觀經濟四個基礎數據庫。
參考文獻
?、購堜J昕:《電子政府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
②⑤王琰、徐玲、姚云、林利:《電子政務理論與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18-19
?、壑泄舶不帐∥M織部、安徽省人事廳、安徽省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公務員信息化與電子政務知識讀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2
?、荜懢大蕖⑸坼a軍:《電子政務技術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
?、蔻撷嘹w國?。骸峨娮诱战坛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2、34-35、37
(作者單位:安徽社會主義學院)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