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東(1987- ),男,安徽六安人,華東政法大學2010級訴訟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摘 要:起訴條件是法律為當事人訴訟設定的門檻,起訴條件越高,利害關系人訴訟的難度越大;起訴條件越低,利害關系人提起訴訟的難度越小。群體性訴訟是針對現(xiàn)代型訴訟專門設計的一類訴訟的總稱,由于具有相異于傳統(tǒng)型訴訟的功能,在起訴條件方面也有獨特的要求。對群體性訴訟的起訴條件進行研究,可以加深對群體性訴訟的理解,同時可以對我國現(xiàn)行民事起訴條件的修改提供啟示。
關鍵詞:群體性訴訟;兩造訴訟;起訴條件;訴訟要件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1-0074-04
群體性訴訟是一種多數(shù)人訴訟,以往學者在討論群體性訴訟時,多將我國訴訟代表人制度與其他國家的群體性糾紛解決方式進行對比,從而探討如何構建我國群體性訴訟制度,難免有所局限。近年來,已經(jīng)有學者突破這個局限,以新的視角研究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以期為我國群體性訴訟制度的構建提供另一種意義上的幫助。比如,吳澤勇教授著眼于分析群體性糾紛帶來問題的根源和性質,考察西方國家代表性的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并從功能角度對這些糾紛解決機制進行比較,從而提煉出若干對于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建構可能有用的一般性命題。[1]崔玲玲博士則將視角落到群體性訴訟的配套機制上,建議在我國訴訟代表人制度原有框架的基礎上,發(fā)揮律師在群體性糾紛解決中的作用,同時將法院調解作為群體性訴訟中的首要和必經(jīng)程序,并將改善后的陪審制度引進群體性訴訟中來。[2]筆者受這些學者啟發(fā),希望從整個民事訴訟體系出發(fā),探討群體性訴訟的提起與民事訴訟要件的關系,并以此為前提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提出自己的意見,以期對我國群體性訴訟制度的構建有所幫助。
一、群體性訴訟的起訴條件
1.群體性訴訟與“兩造訴訟”
“兩造訴訟”是各國民事訴訟的基本類型,其他訴訟類型都是在兩造訴訟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皟稍煸V訟”要求:訴訟當事人原則上只限于實體權利義務享有或承擔者;雙方當事人的對抗辯論是訴訟進行的基本形式;判決效力原則上只限于參加訴訟的雙方當事人,禁止向第三人任意擴張?!皟稍煸V訟”體現(xiàn)保護當事人權利及“司法自治”的價值理念,但是這種結構卻遭受到了群體性糾紛的挑戰(zhàn)。在大規(guī)模生產與大規(guī)模消費主導的社會生活中,由一起事件導致大量人群受損的事件時有發(fā)生,按照傳統(tǒng)“兩造訴訟”原理,每個利益相關者都享有作為訴訟當事人的全部權利,而在群體性糾紛中,這恰恰是不現(xiàn)實的。這就使得傳統(tǒng)“兩造訴訟”應對這些糾紛時,經(jīng)常顯得無能為力。
“兩造訴訟”是司法制度為了適應現(xiàn)代社會復雜性而對社會紛爭所作的簡化和裁減,而未必是紛爭原初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樣的“化約”機制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群體性糾紛的背景中,作為“兩造訴訟”前提的“兩造當事人”假定顯然過于“失真”,建立在這一假定上的訴訟程序也因此而顯得捉襟見肘。考慮到“兩造訴訟”與當事人權利保障以及“私法自治”原則關系密切,此類觀念又常被看作構成現(xiàn)代法治根基的基礎性理念,而從根本上拋棄這一構造看上去是無法想象的。于是,唯一剩下的理性思路就是在因為群體性糾紛的解決而特別必要時,對“兩造訴訟”的構造作出限制、調整和突破,或者,借助訴訟之外的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對“兩造訴訟”的制度真空予以補充。[1]
因此,群體性訴訟是對傳統(tǒng)“兩造訴訟”的突破和調整,與此相適應,也是在基本理論上進行的突破,即(1)訴訟當事人不限于權利義務的享有者或承擔者,甚至可以說訴訟當事人一般情況下都是實體權利義務人以外的第三人;(2)訴訟進行的基本形式依然是雙方當事人的對抗辯論,但是雙方當事人純粹的辯論受到了限制,法官的職權作用更加明顯;(3)判決的效力不限于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對未參加訴訟的其他相關的實體權利義務人亦有拘束。這幾點已經(jīng)成為了群體性訴訟的特點,是群體性訴訟發(fā)揮其固有作用的必然要求。
2.群體性訴訟中的起訴條件
由上述分析可知,針對現(xiàn)代型糾紛專門設計的群體性訴訟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對正當當事人的條件不再作嚴格的要求,并且判決的效力可以適當擴大。正當當事人是指對于作為訴訟標的之特定權利或法律關系,可以作為當事人來實施訴訟、要求本案判決之資格或權能之人。[3]在傳統(tǒng)“兩造訴訟”理論中,正當當事人僅僅指實體權利義務人,而群體性訴訟的正當當事人已經(jīng)突破了實體權利義務人的范圍,比如團體訴訟中有權起訴的主體僅包括符合法定條件的社團組織,選定當事人制度也允許專門的組織接受被害人的授權提起訴訟。而判決效力的擴大則是對正當當事人范圍擴大化的回應,因為在群體性訴訟制度下,訴訟是由實體權利義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實施的,如果判決的效力只及于訴訟實施者的話,那么其他與該訴訟有關的糾紛仍然沒有解決,訴訟的實施就毫無意義。從群體性訴訟的特點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群體性訴訟的提起條件在當事人方面的要求比傳統(tǒng)型訴訟低,不過在利益關聯(lián)性方面的條件卻比傳統(tǒng)型訴訟高。
當事人理論是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貫穿于民事訴訟法的始終;利益關聯(lián)性則只是具體制度中的一種條件,可以自由設定。所以,群體性訴訟中有關當事人條件的要求必須引起注意,這是考察一國民事訴訟法起訴條件合理與否的關鍵。如果起訴條件中對原告資格的設定過于嚴格,則不利于訴訟的提起,被害人的權利就得不到充分的保護。因此,可以說有關當事人資格的條件是起訴的基本條件,在兩造訴訟中起著全面保護被害人利益的作用,在群體性訴訟中的保護作用更加顯著。國外民事訴訟法,對當事人資格的問題在民事起訴條件中均非常的寬松。
《英國民事訴訟規(guī)則》規(guī)定的起訴條件包括:(1)準確陳述訴訟請求的性質,(2)確定原告請求的救濟,(3)給付金錢之訴的應載明請求的金額,(4)載明訴訟指引規(guī)定的其他條件?!睹绹?lián)邦地方民事訴訟規(guī)則》雖然規(guī)定“任何訴訟應以真正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的名義提起”,不過這里的“利害關系”并不是實體上的利害關系,而是客觀上存在的法律應予救濟的權益,而且這種關系只要是形式意義上的即可。德國和法國的民事訴訟法也只要求起訴狀上有關于原告的記載即可,訴狀上記載的當事人既是原告,訴訟即可形成。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33條規(guī)定了當事人起訴的條件,即原告提起訴訟,其訴狀應當記載下列事項: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請求的目的及原因、按照法律規(guī)定交納了訴訟費用。日本法院對當事人的審查也是停留在形式審查上。
對國外幾個國家民事訴訟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各國對當事人的起訴條件都不作實質性審查,在起訴程序中,法院并未要求原告是正當當事人,只要原告的起訴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要件,訴訟就可以成立。這種低階化的民事起訴條件對于群體訴訟的提起非常有利,促進了制度的發(fā)展。綜上,群體性訴訟制度下的民事起訴條件在原告資格方面比兩造訴訟更加寬松,比兩造訴訟多了一個利益關聯(lián)原則,其他條件保持不變。
二、對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108條的評價
按照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的起訴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4)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同時,起訴還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否定性條件,即《民事訴訟法》第109條、110條、111條等條文所規(guī)定的內容。據(jù)此,可以對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關于起訴條件的規(guī)定作出如下評價:
1.各個條件在現(xiàn)行民事訴訟體系內與其他制度關系和諧
首先,關于108條第一個條件的規(guī)定,可以視為對原告資格的要求。按照此項要求,原告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即原告必須是實體權利的享有者或義務的承擔者。多數(shù)學者針對此項規(guī)定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許多公民會因而喪失提起訴訟的機會。不過從民事訴訟體系上觀察,此項規(guī)定仍屬合理。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中與原告資格有關的制度主要有一般訴訟制度、共同訴訟制度以及代表人訴訟制度,這些制度都遵從一個原理,即判決的效力只及于參加訴訟的人。雖然代表人訴訟中的被代表人不能親自參考訴訟,但代表人是以全體當事人的請求總額作為自己的訴訟請求的,由于代表人是以所有的被代表人的名義、訴訟請求和訴訟理由來向對方當事人提出訴訟主張和進行訴訟抗辯,所以,代表人的訴訟實施權來源于所有被代表的當事人,這是一種任意的訴訟擔當形式,[4]就是說代表人訴訟類似于日本的選定當事人制度。當然,我國訴訟法中并沒有訴訟擔當?shù)囊?guī)定,不過由于選定當事人制度較多地具有共同訴訟的一般性,[4]那么可以說代表人訴訟也具有共同訴訟的一般性,是共同訴訟的擴張。以此種結論為前提,如果參與訴訟的人不是實體權利義務人,那么法院的判決對于糾紛的解決將毫無意義,因此,法律要求原告必須是實體權利義務人并無不妥。
其次,有關108條第一個條件以外的其他三個條件,筆者認為是立法者為了充分地利用司法資源而設定的,當原告的起訴狀沒有記載這些事項時,法院可以不予受理,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有限的司法資源,又不會從根本上排除原告起訴的權利,原告在這些條件具備后可以再次提起訴訟,可謂是用心良苦。這種追求訴訟資源充分利用的意圖并不會與訴訟內的制度發(fā)生沖突,本不應受到批評。
2.起訴條件與訴訟要件的混淆不利于當事人權利的保護
起訴條件與訴訟要件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具體言之,訴訟要件是指法院對本案實體權利義務爭議問題繼續(xù)進行審理并作出實體判決的要件,也就是法院對當事人的實體請求或實體權利義務爭議作出裁決的前提條件。[5]63根據(jù)伊藤真的觀點,訴訟要件通常包括以下內容:(1)當事人實際存在;(2)具有當事人能力;(3)當事人適格;(4)當事人實施起訴行為;(5)實施了有效送達;(6)不屬于二重訴訟;(7)具有訴的利益;(8)屬于法院裁判權范圍;(9)屬于審理本案的法院管轄等而起訴條件。[6]如果不具備訴訟要件,則法院以訴不合法的判決駁回起訴。而起訴條件從文義上看是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應具備的條件,國外的起訴條件一般都僅包括提交記載法定事項的訴狀,交納案件費用和及時送達被告這幾個方面。正是由于國外起訴條件的低階化,故而國外(尤其是英美法國家)在立法和理論上都幾乎沒有所謂“起訴條件”的表述和議論,只有“起訴方式”的說法。在他們看來,上述有關起訴的規(guī)定實在談不上是什么條件,而只是一種方式上的要求。[5]64通過對訴訟要件和起訴條件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起訴條件是程序開始前法院審查的對象,訴訟要件應當在訴訟程序開始后才能進行審查。我國的民事起訴條件由于納入了訴訟要件,導致了起訴條件的高階化,提高了當事人進入訴訟程序的門檻,不利于對當事人權益的充分保護。可以說,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有關民事起訴條件的規(guī)定在價值理念上可謂中規(guī)中矩,不管是有關原被告資格的要求還是事實理由及法院管轄權的要求,都與民事訴訟法內的其他制度保持著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只是由于立法技術的問題,導致起訴條件與訴訟要件發(fā)生了混淆,使得那些本應在程序開始后才能被審查的要件被法院在起訴階段就進行了審查。對于這個立法技術上的問題,在實務中法官可以根據(jù)一國國情稍加調整即可,筆者并不認為這是大問題,比較大的問題是:法律關于原告資格的限制與群體性訴訟制度的沖突。
三、群體性訴訟與第108條的沖突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民事起訴條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立法者將起訴條件與大陸法系國家的訴訟要件混淆到一起,導致了我國民事起訴條件的高階化。這種高階化雖然不會造成整個民事訴訟法體系內的理論沖突,但已經(jīng)不能適用于群體性訴訟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已經(jīng)公布,草案第八條規(guī)定在民事訴訟法中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边@一條有關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旨在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值得肯定。所謂公益訴訟,根據(jù)通說,是指由相關組織和個人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授權,對違反法律、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活動。一般情況下,公益訴訟都是以群體性訴訟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比如我國法律新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污染訴訟,不過也有少數(shù)公益訴訟是以兩造訴訟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比如許多“一毛錢”官司,其實質是為了公益,亦屬于公益訴訟的范疇。不同形式的公益訴訟對社會的影響不同,卻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法律都應當有所涉及。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的公益訴訟是以群體性訴訟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應當遵守群體性訴訟的相關原理,適用群體性訴訟的有關規(guī)定。
具體到起訴條件這一問題上,原告原則上只要向法院提交訴狀,并在訴狀上表明原、被告的身份和具體的訴訟請求及事實理由,訴訟即已系屬于法院。不過,根據(jù)我國的民事訴訟法108條規(guī)定,起訴者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且有明確的被告和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法院才能受理案件,開始實體審理。這種理論上的要求和法律上規(guī)定的差異,表明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起訴條件的規(guī)定與公益訴訟制度已經(jīng)產生沖突,無法共存。這種沖突不能光靠司法者在實務中的調整就能消除,因為這是理論上的沖突,必須通過對相關條文的修改才能消除。
四、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修改的建議
民事起訴條件是訴訟制度內重要的內容之一,需要法院依職權進行審查,一部法律中的起訴條件應當保持統(tǒng)一,不能因為訴訟制度的不同設定多種起訴條件,否則就是對憲法中人人平等原則的違背。所以,在民事訴訟法中增設新的條款對群體性訴訟制度的起訴條件另行規(guī)定的做法行不通,只能對原先的108條規(guī)定加以修改才能合理。由于群體性訴訟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必然引進的制度,所以修改的時候必須考慮群體性訴訟制度對起訴條件的要求,同時又要兼顧傳統(tǒng)型訴訟對起訴條件的要求,使修改后的起訴條件能夠適用于每一種訴訟制度。此外,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存在的訴訟要件與起訴條件相混淆的問題也要納入考慮范圍之內,以保證取得一次修改解決大多數(shù)問題的效果?;谏鲜隹紤],筆者對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修改提出如下建議:對第一款作出修改,規(guī)定原告不必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還可以是與本案沒有直接關系的第三人;將第二、三、四條簡化為兩條,即訴訟請求屬于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該項私權爭議屬于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參考文獻:
?。?]吳澤勇.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建構原理[J].法學家,2010(5).
[2]崔玲玲.論我國群體性糾紛訴訟解決的配套機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6).
?。?][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04.
?。?]肖建華.群體訴訟與我國代表人訴訟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1999(2).
?。?]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關鍵詞展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日]伊藤真.民事訴訟法[M].東京:弘文堂,2002:221.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