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兩會”期間,管理層多次表示人民幣匯率已接近均衡水平,增強雙向浮動彈性時機已到。3月以來,銀行間市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積極“響應”,隔日波幅明顯放大。
3月12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較上一交易日下跌209個基點,跌幅之巨為匯改后罕見,據《財經》記者統(tǒng)計,在3月前13個交易日中,中間價隔日波幅均值約為89個基點,遠高于2月份29個基點的均值。
一位接近央行系統(tǒng)內部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波幅擴大主要是為打消市場對人民幣的單邊預期?!?br/> 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從最近交易特征來看,人民幣中間價的“跳漲跳跌”,已令匯率呈現出波幅擴大的趨勢。
“只有中間價波動了,日間波動才有意義?!鄙鲜鼋咏胄邢到y(tǒng)內部人士解釋稱,“不管日間有多大波幅,如果第二天中間價還定在‘附近’的話,銀行很容易做錯方向?!?br/> 在央行3月12日的記者會上,央行副行長、外管局局長易綱回答記者關于匯率擴大波幅的提問時表示,“無論從國際收支平衡看,還是從市場的預期看,現在的條件是日臻成熟的。”
在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崔歷看來,匯率波幅的擴大,宏觀層面上能減少人民幣單向升值預期、緩解熱錢流入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獨立運作空間,同時亦可提高市場參與者避險的意識、增加相應的金融產品成長空間。
隔日波幅擴大
“從3月5日起,人民幣中間價波動幅度明顯拉寬,對國際市場美元漲跌變得較為敏感,3月12日人民幣中間價甚至較前一個交易日下跌超過200點。”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撰文指出,“這種現象是2005年匯改以來十分罕見的?!?br/> 相對于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兌美元0.5%的日間波動區(qū)間限制,央行對于隔日匯率波幅并無約束,但此前隔日匯率日均波幅十分有限,今年3月以前,隔日波幅多在0.1%以內,如此狹窄的空間既影響了商業(yè)銀行外匯交易,也無法反映供求關系。
“去年12月人民幣多次盤中跌停,曾出現銀行持有外匯頭寸,卻不愿意出售的現象,因為雖然當天跌停,但銀行擔心次日開出的中間價仍然升值。”上述接近央行系統(tǒng)內部人士表示,“如果銀行頭一天賣了,第二天用什么價格買回來啊,這種定價下,銀行沒法操作。”
在此前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下,銀行所持外匯頭寸大多逼近下限,若當天售出而次日無法補回的話,銀行就不得不持有負頭寸,而這將受到外匯主管部門相應處罰。
2011年10月,銀行間市場中間價與香港即期匯率定盤價一度背離,由于后者市場化程度高,而前者易受央行掌控,因此,市場當時對銀行間市場中間價質疑不斷。
這種情況在最近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進入3月份以來,隨著隔日波幅的擴大,中間價與定盤價的價差逐漸縮小,變化方向基本一致。
在隔日波幅擴大的背景下,日間波動區(qū)間的擴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