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人,甚至是廣東的年輕一輩去港式茶餐廳往往會墮入一種神秘主義。當然,說的不是尖東或者中環(huán)這類游客旺地,嘗試去一下北角或者牛頭角這些地方的茶餐廳,看他們寫菜單,聽伙計們吆喝,縱使你的粵語水平高達8級,也會一頭撞上一堵文化差異的墻。
茶餐廳是三教九流匯集之地,暗語橫生。這些暗語看著詭異,實則質(zhì)樸—皆因過去擔任茶餐廳侍應和后廚的人往往文化水平低,香港節(jié)奏又快,所以通假字、假借字、自創(chuàng)字、超級大縮寫等就是他們之間交流的語言。最明顯的例子是他們用“”字來作為“麵”字的簡寫,剛開始的時候會看成“丐”,牛腩丐,魚蛋丐,聽起來好似洪七公旗下幾個八袋長老的江湖名號。事實上這只是“麵”字的簡寫,其實“麵”字也是通假的,真正嚴格寫起來應該是“麪”。 右邊的“”意思是“不見了”,讀作“mian”,整個字加起來的意思是“麥子不見了”—因為,變成面粉了。那么難的事情,現(xiàn)在讀書人也未必知道,何況當年的小工。所以根據(jù)讀音,把偏旁去掉,寫成“”,就成了菜單上的那個字。同理,廈門炒米粉可以簡寫“下米”,而“熱檸茶”三個字則同音為2(熱)0(檸)7(茶),學貫中西的,寫成20T,這個時候的T,就是 tea(茶)咯。
而香港人苦中作樂的本性也把菜單演繹出另外一種更匪夷所思的花樣來。若你點白飯一碗,點菜單上寫的一定是“白反”,口中呼喊的卻是“靚仔一個~~”為什么?因為好的絲苗米雪白雪白,靚仔的標準也是“青靚白凈”啊。
叫靚女行么?不行,因為靚女是白粥,白凈又溫柔。有很多阿伯會去點一杯“阿姐”,意思是要熱咖啡一杯。皆因汪明荃雖然在內(nèi)地是人大代表,在香港則是載歌載舞的“阿姐”,年近半百的時候依然風騷迷人地唱了首《熱咖啡》,讓老伯們不死的青春又翻滾了一次。從此,熱咖啡就變成了“阿姐”。
風水和民俗是文化差異這堵墻上的另外一塊磚頭。老香港認為“清水”、“空杯”這類詞語很不好彩頭。皆因“清”表示什么都沒有,“空”又與“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