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在教學中大量使用電教手段已經(jīng)不成問題,但是如何巧用電教手段,優(yōu)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卻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恰當?shù)拿襟w選擇,謂之一巧。媒體選擇正確,則其教學功能發(fā)揮與教學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產(chǎn)生積極的教學效應。
2.盡量減少不恰當?shù)拿襟w選擇,謂之二巧。媒體選擇不準確,其教學功能的發(fā)揮與教學的需求不一致或背道而馳,猶如畫蛇添足,在教學中必然產(chǎn)生消極的教學效應。
3.媒體的適量選擇,謂之三巧。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使用電教資源,有的內(nèi)容甚至出現(xiàn)疊加現(xiàn)象。本來就容量豐滿的語文課堂,就更加繁多了,學起來也就吃不消了。
大多數(shù)名師的實踐證明:選擇和使用多媒體,應該以獲得媒體應用積極效應為前提條件。
語文教學中使用電教媒體,教師在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類、各種媒體的教學功能特點的基礎上,還需不斷地探索、革新,千方百計尋求最佳的組合方案,從而使學生以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以多種方式參與學習。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非常明顯。比如:有老師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春》時,要求每人申請一個電子郵箱——然后將對《春》的藝術短評——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fā)送給教師,批改之后,教師再發(fā)送給學生。電子郵件的一來一往,使師生之間進行了有效的互動,這樣的方式不可謂“不巧”!學生在網(wǎng)上閱讀到教師的郵件,興趣會大增。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效果很好。學生在愉悅而且自由的氣氛中,接受知識,達到愛學、樂學、會學的目的,這樣教師教得省力,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并且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學習效果,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形象,富于感召力,更加有效。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和推廣,以及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電教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但是,在實踐當中沉醉于色彩斑斕的畫面和賞心悅目的聲色之中而不能自拔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
因此,要想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巧用電教手段,我們一定要做到:
1.資源精選,切忌雜亂無章。精中求精,只要能說明問題,達到目的就行,切忌過多、過繁而雜亂無章。切忌囫圇吞棗,被動跟著屏幕跑。資源制作一定要刪繁就簡,以免學生產(chǎn)生感官疲勞。
2.因“材”選用,避免過深過淺。一是因教材而選。二是因?qū)W生而選。做的恰如其分,難易得當,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在使用電教媒體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使學生注意、看懂、聽清和記住當前的信息。
3.切中主題,不圖新、奇。只靠新、奇等表象的感官刺激,讓人眼花繚亂,一堂課下來,把學生搞得身心疲憊,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厭學,那時候再高明的教學方法也會無濟于事。
4.富于特色,最忌“照搬主義”。既吸收別人的長處,又糅合了自身思想內(nèi)涵,才能產(chǎn)生最佳效果。只要我們做到多動手、多思考、多比較,慢慢地就形成了個人特色。
5.依據(jù)思維,捕捉時機。裴斯泰洛齊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fā)展思維”。誠然思維是思維活動的核心要素。有些教師為完成教學進度,防止、抑制學生想象,甚至取消思維活動,這樣做是十分有害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電教媒體以及使用時機,并合理安排電教媒體使用的頻度,相機將多媒體分步驟、分層次地展現(xiàn),結合適應的點撥引導,做到圖文并茂、啟而重發(fā)、有的放矢。一句話,多在“巧”字上下工夫!以巧促教,以巧促學,教以巧成,學以巧精,最終保證其運用達到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ㄗ髡邌挝?山西省大同市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