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數(shù)學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原來的教學過分重學習結果而輕學習過程,過分重知識“再現(xiàn)”訓練而輕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改革更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改變了數(shù)學課堂的面貌,更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何提高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貼近生活,激發(fā)興趣,提倡研究性學習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積極主動的數(shù)學學習,才是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例如,一教師為“同類項”這一課準備了精美的課件,其內容是遼闊的草原上牧民趕著牛羊的場面,畫面、音樂非常美麗動人。由此,教師引出的問題是:“牧人將怎樣管好趕回的牛羊?”很顯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個“物以類聚”的道理,從而導出“同類項”的概念。誠然,這一設計也的確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有了興趣,但是,用近5分鐘的時間來引出一個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合適卻值得思考。
要改進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表揚聲中激發(fā)興趣。堅持正面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這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學中評價簡單化的現(xiàn)象卻不容忽視。
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類的語言充斥課堂,它不僅不大適合初中生年齡特征,而且也是一種指代不明的評價。答案的確定性是數(shù)學的一大特點,而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體驗“成功”,對于學生明顯的錯誤也用“你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來評價,顯然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一種誤導。
二、創(chuàng)設情境,合作交流,提倡合作性學習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xiàn)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數(shù)學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chuàng)意及成果,發(fā)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課題組一般由5~7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為指導教師。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小組成員間合作的默契程度。
課堂上要增加學生討論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與同伴的合作中體驗快樂。新教材多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xiàn)學習內容,并且給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試一試”等諸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對于那些知識結構恰當、問題難度適中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經過討論、交流,在合作中學習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討論交流的濫用,甚至沒有小組交流就不符合課改要求的極端認識也隨之產生了。例如,有的老師將什么是負數(shù)、什么是直線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交流各自所給的“定義”,學生實在是無從說起。
當然,新的數(shù)學學習理念要求數(shù)學課程的教學應該注重演繹與歸納的結合、知識傳播與獲得知識過程的統(tǒng)一;盡量從實際出發(f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論證與抽象思考;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與收集、整理、分析數(shù)學信息并得出結論,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各層次數(shù)學知識,同時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
?。ㄗ髡邌挝?河北省冀州市第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