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有情有義的,這種有情有義需要通過對字詞的咀嚼去領略。在咀嚼生字中,品味漢字的有情有義;在品讀生詞時,領略文本的有情有義。
關鍵詞:咬文嚼字;語文;有情有義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奔热灰话胧撬囆g,那么語文教學就離不開美,離不開“詩意”。語文課堂就像一首詩,語文的詩意是通過獨特的生機、鮮活的張力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所體現(xiàn)出來的整體意蘊。詩意語文是浪漫而唯美的,但貼近它后卻會發(fā)現(xiàn),其實詩意語文同樣是理性的,是有情有義的,而這種情義在文本的肌理筋骨間自然流淌,通過對字詞的咀嚼就能深深領略到。
一、咀嚼生字,品味漢字的有情有義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唯有漢字是音、形、義三者完美的結合,給人以美感,蘊涵著情感。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小精靈,咀嚼漢字,就是在品味中國文字的有情有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字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不應把生字看成是一個個無生命的符號,而應把它們當成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浸潤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生命,在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漢字的情感方陣之中。
1.解析漢字,體會生字造字之情
漢字不是單純的字母文字,它的音形義的完美結合決定了許多漢字的結構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對這一類生字,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認識這個字的音、形、義,還要讓他們能領略到中華文明在漢字中的一脈相承。
例如,人教版第一冊識字第四課中有一個生字“體”,教學中,通過解析生字,教師可告訴學生:“古人在造字時認為身體是人的根本,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字由‘人’和‘本’組成,因此,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同時,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適當滲透健康生活理念,如此,就賦予了“體”一種情感,一個靈魂,讓“體”在學生的認讀中變得靈動鮮活起來。
漢字中有許多這樣的會意字、象形字,每一個漢A字的創(chuàng)造過程都是一個情感凝結的過程。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讓這些我們已經(jīng)熟視無睹的漢字重新找回屬于它的情感世界,并完好地呈現(xiàn)給學生。
2.品味漢字,讀懂漢字背后的故事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每天都在重復著與生字打交道的工作,但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在機械地進行著漢字的教學,很少加以解釋,其實,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著一個個神秘的故事。
例如“中”這個一年級就該掌握的生字,從字形來看,它非常簡單,因此放至一年級中進行教學,但其實“中”字“最初是根據(jù)帶長穗的旗子創(chuàng)造的,旗桿中心的那個圓或方形物則是一面鼓。鼓體現(xiàn)著帝王的權力和軍隊的命令……就像權杖象征著羅馬國家,鐮刀和斧頭象征著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工農(nóng)共同建立起來的國家一樣,‘中’字象征著周朝后期為了求生存而聯(lián)合起來的一批小國家,后來象征整個中國”。這一“中”字背后的故事在適當?shù)臅r候讓高年級學生了解,不是更能夠讓我們的學生潛心感受中國漢字的神奇文化嗎?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巧妙引領,在教學“絲”字這樣帶有鮮明中國文化烙印的字時,邊畫邊說“絲”字的來歷及相關的合成詞,向孩子們講述漢字的演變,讓他們在描述中想象我們的祖先種桑、養(yǎng)蠶、織布的生活方式和自然場景,而無須反復地領著孩子一筆一畫,機械地重復“絲,一筆撇折,二筆撇折,三筆撇折……”,從而讓生字的教學變得更形象,更有趣,更富有實效。與此同時,當學生在懂得漢字的同時,也將會更加熱愛漢字、熱愛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二、品讀生詞,領略文本的有情有義
漢字是有靈魂的文字,字有情,詞更有情,有時,抓準某一個生詞,也許我們就能帶領學生體驗到文本賦予我們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曼妙,領略到文本中蘊藏著的濃濃情感。因此,我們在字詞教學時,不可讓生詞教學游離于文本之外,讓生詞失去情感依附,而應賦予詞語靈動的生命,在這種生命的張力中尋找情感的宣泄。
曾聽過王崧舟老師《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為什么會鼻子一酸”是這堂課的文眼,是審美之問,是張力之源,王老師沒有多用敘述語言,而是在“震耳欲聾”一詞的教學中,挖掘了這個詞語的內(nèi)在情感,讓這個詞語的情感與文本融為一體,從而去觸摸文本的靈魂所在。
課例如下:
課件出示:七八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音震耳欲聾。
師:有人找到這一句嗎?那能不能讀好它呢?
學生讀得平平淡淡,王老師示范,語速越來越快,語調(diào)越來越高。
師:(點出“震耳欲聾”)看到、聽到“震耳欲聾”,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生:吵鬧,受不了。
生:想跑開,想躲開。
師:這噪音它停止過嗎?消失過嗎?到文中找一找依據(jù)。
生默讀。
師:昨天、今天、明天,母親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呢?
學生連讀三遍句子。
師:如果是你,你看到這一切,是怎樣的滋味?
生:鼻子一酸。
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王老師沒有讓“震耳欲聾”這一詞的教學孤單進行,而是讓它從文章中走下來,走到學生的心靈深處,然后再從心靈中走出來,走入母親的工作環(huán)境之中?!罢鸲@”一詞在他的設計中,不僅有了情感厚度,還有了時間長度,更有了感悟深度。在這里,詞語是有形象的,可觸可見;是有情感的,可愛可惱;是有經(jīng)歷的,可歌可泣……在對生詞的品讀中,學生領略到了詞語的有情有義,文本的有情有義,文本的情感之門就這樣以詩意的方式悄然打開了。
可見,方寸之間大天地。一個詞語,可以讓我們對文本有溫情的解讀,可以引著學生沉下心于文本。一個個詞語,看似孤立,其實背后潛藏著無限的溫度。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當引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傾聽作者的心聲,觸摸文本的“體溫”,引領學生披文入情,在玩味品析文字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宣泄情感,滋養(yǎng)心靈。當學生能品味到詞語的情義時,他們的語言才會隨之變得豐潤起來,他們的情感才會隨著靜止的詞語變得熱烈、活躍起來。
朱光潛先生說:咬文嚼字,在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的情感。我們的語文根植于中國幾千年的農(nóng)耕文明,需要穩(wěn)打穩(wěn)扎,步步為營。一個人的語文素質(zhì)是無形的,它需要朝夕的熏陶涵養(yǎng),它是潛移默化,細水長流的。而語文中所蘊藏著的人文關懷更是需要文字解讀的早晚浸潤,鍥而不舍,如春風化雨一般。因此,這一份有情有義就需要在對字詞的“咬文嚼字”中去品味,在對字詞情義的理解中去提煉。
參考文獻:
?。?]賈國均.“字理識字”法:象形字教學基本模式.
?。?]陳傳鋒,董小玉.漢字的字形結構特點及其認知規(guī)律與小學識字教學.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
?。?]郭曙望.語文教學情感的有效激發(fā).教育藝術,2010(4).
?。ㄗ髡邌挝?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斗門鎮(zhèn)斗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