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后,如何科學防治特別是綜合綠色防控的問題,從而即達到了防治效果又環(huán)保安全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 玉米螟;防控
前 言
玉米螟俗稱箭桿蟲、玉米鉆心蟲等,屬鱗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蟲,為害寄主種類多達150種以上,其中玉米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產(chǎn)量損失5~15%。近年來,隨著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的加快,一些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新品種與新的栽培措施的應用,加之玉米價格上漲較快,玉米種植面積規(guī)模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特別甜玉米和粘玉米等特種玉米種植面也相應的增加,玉米螟發(fā)生情況逐年增加的趨勢,2009-2011年發(fā)生面積在都在30萬畝以后,每年玉米螟危害損失在3-5%,特別是2011年,達到5-7%,因此,以提倡綠色防治為主的以統(tǒng)防統(tǒng)治為載體的綜合防控措施成為今后我市主要防治玉米螟的措施,下面就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一、玉米螟危害特點
玉米螟以幼蟲危害,可造成玉米花葉、折雄、折稈、雌穗發(fā)育不良、籽粒霉爛而導致減產(chǎn)。初孵幼蟲為害玉米嫩葉取食葉片表皮及葉肉后即潛入心葉內(nèi)蛀食心葉,使被害葉呈半透明薄膜狀或成排的小圓孔,稱為花葉;玉米打包時幼蟲集中在苞葉或雄穗包內(nèi)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莖桿,風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長出后,幼蟲蟲齡已大,大量幼蟲到雌穗上為害籽?;蛑氪扑爰捌涓浇鞴?jié),食害髓部破壞組織,影響?zhàn)B分運輸使雌穗發(fā)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蟲蛀處易被風吹折斷,形成早枯和癟粒,減產(chǎn)很大。
二、形態(tài)特征
1.成蟲。玉米螟成蟲體長13~15mm,體黃色(雌)或黃褐色(雄)前翅內(nèi)橫線暗褐色波紋狀,外橫線暗褐色鋸齒狀。
2.卵。玉米螟卵塊由20~60卵粒呈不規(guī)則魚鱗狀排列,單粒卵橢圓形扁平,出產(chǎn)時乳白色(似蠟滴)漸變淡黃色,蟲卵孵化前中央有黑點(俗稱黑頭卵)。
3.幼蟲。玉米螟幼蟲初孵時體長1.5mm頭殼黑色,體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蟲體長20~30mm頭殼棕黑色,體污白色,體背毛片明顯。
4.蛹。玉米螟蛹15一19mm,紡錘形、黃褐色、體背密布細小波狀橫皺紋,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彎曲的刺毛。
三、生活史
1.生活史。玉米螟在北安市一年發(fā)生一代,都是以老熟幼蟲在寄主的秸稈、穗軸、根茬及雜草里越冬,其中75%以上幼蟲在玉米秸稈內(nèi)越冬。越冬幼蟲春季化蛹、羽化、飛到田間產(chǎn)卵。
?。?)化蛹期。越冬代幼蟲在5月末至6月上旬開始化蛹,6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田間開始見到越冬成蟲,越冬代蛹羽化盛期是6月末。
?。?)產(chǎn)卵期。越冬代蛹羽化盛期也是成蟲的產(chǎn)卵盛期,成蟲產(chǎn)卵盛期是6月末到7月上旬,卵期一般是5~7d。
?。?)幼蟲期。玉米螟卵孵化盛期約7月中、下旬,也就是第一代玉米螟幼蟲開始危害田間的玉米的時期,危害最嚴重時期是7月下旬~8月下旬。9月份幼蟲進入越冬狀態(tài)。
四、發(fā)生條件
玉米螟發(fā)生的輕重和為害程度與越冬基數(shù)、氣候、天敵及寄主植物的種類、品種、生育期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1.越冬基數(shù)
一般幼蟲越冬基數(shù)大的年份,田間卵量和被害率就 高。如果百桿越冬活蟲量在50頭以下發(fā)生輕;在50~100頭發(fā)生中等;在100頭以上幼蟲死亡率在10%以下發(fā)生較重。
2.氣候條件
溫度和濕度影響玉米螟最大,適于玉米螟各蟲態(tài)發(fā)生的溫度范圍在15~30℃之間、旬平均相對濕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長期間溫度可以達到要求,這時各地玉米螟發(fā)生數(shù)量常與當?shù)貪穸群徒邓忻芮嘘P系。春季復蘇的越冬幼蟲必須咬嚼潮濕的秸稈和吸食雨水,取得足夠的含水食物后才能化蛹。成蟲羽化后,也必須飲水才能正常產(chǎn)卵。成蟲產(chǎn)卵后,卵的孵化、初孵幼蟲都要求較高的相對濕度。調(diào)查統(tǒng)計,相對濕度在25%以下,玉米螟成蟲不產(chǎn)卵或極少產(chǎn)卵;相對濕度在40%以上時產(chǎn)卵量增加;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產(chǎn)卵達到高峰;相對濕度在90%時卵的孵化率達100%。因此5、6月份雨水充足,相對濕度高,氣候溫和,常有利于玉米螟的大發(fā)生;如果5、6月份干旱少雨,不利于玉米螟發(fā)生。如果今年5月份降雨日過多、雨量大、氣溫低、造成越冬幼蟲死亡率增加,就抑制了玉米螟的發(fā)生危害。
3.天敵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蟲的寄生蠅、白僵菌、細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敵有瓢蟲、步行蟲、草蜻蛉等,都對蟲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綜合防控
防治玉米螟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措施,在玉米螟生長的各個時期采取對應的有效防治方法,結合在全省的綠色植保工程在各縣(市)進行統(tǒng)防統(tǒng)治,一定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1.物理防治
處理秸稈及玉米根茬以減少蟲源基數(shù)。玉米秸稈作燒柴區(qū)應在六月末之前燒掉,若在六月末前不能燒掉的玉米秸稈要進行白僵菌封垛等方法來壓低蟲源,在4-5月玉米螟醒蟄前,用白僵菌噴粉封垛,把剩余的秸稈垛按每立方米2兩白僵菌粉,每立方米垛面噴一個點,噴到垛面飛出白煙(菌粉)即可。因地制宜利用燒、漚、軋、封、鏟等辦法,把越冬幼蟲數(shù)量壓低到很小的程度。
2.綠色防控
玉米螟綠色防控是綠色植保工程的重要內(nèi)容,主要采取殺蟲燈、赤眼蜂、高桿作物噴霧機噴灑BT等三種綠色防控技術,開展玉米螟統(tǒng)防統(tǒng)治,上具體作法如下。
?。?)投射式殺蟲燈防治。利用DT-15P型投射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初期開始設燈防治,殺蟲燈一般設在秸稈集中地方,每隔200m設一盞,將玉米秸稈垛包圍在殺蟲燈的有效防治范圍內(nèi)。在村屯周圍玉米秸稈垛附近設置投射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成蟲,每臺燈平均防控面積約100畝,需整村、整屯統(tǒng)一設燈。
?。?)釋放赤眼蜂防治。利用赤眼蜂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內(nèi)吸收其營養(yǎng),致使玉米螟卵破壞死亡而孵化出赤眼蜂,以消滅玉米螟蟲卵來達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方法是在玉米螟化蛹率達20%后推10d,就是第一次放蜂的最佳時期,7月上旬放蜂,每隔5d為第二次放蜂期,兩次每畝放1.5萬頭,放2萬頭效果更好。田間釋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需整鄉(xiāng)、整村屯統(tǒng)防統(tǒng)治,方能收到較好防效。
?。?)高桿作物噴桿式噴霧機入田噴灑生物藥劑BT防治。高
桿作物噴霧機型號為3W-280G,于玉米心葉末期田間噴灑生物藥劑BT(蘇云金桿菌50000UI/克Bt粉劑)防治玉米螟幼蟲,在所有防控措施中防治效果最好,可滿足一家一戶防螟需要。同時,該機還可滿足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桿作物防治中后期其它病蟲害及施肥、化控等作業(yè)需要。
3.化學防治
在玉米抽穗期利用3W-280G自走式高桿噴霧機進行噴霧,藥劑可采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10%氯氰菊酯乳油或5%氰戊菊酯乳油225~300mL/hm2、48%毒死蜱乳油1.5~2.25升/hm2+磷酸二氫鉀2.25~3kg噴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