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田間試驗結果表明,15%氟環(huán)唑懸浮劑防治小麥銹病效果顯著,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施用有效成分90g-112.5g/ hm2,即制劑量600-750g/hm2,兌水750升于小麥銹病發(fā)病初期間隔七天分兩次常規(guī)噴霧防效達73.56-77.04%,其中供試藥劑高劑量防效明顯高于同等劑量的對照藥劑,同時對小麥安全。
[關鍵詞] 氟環(huán)唑;懸浮劑;小麥;銹病
冠縣是一個農業(yè)大縣,小麥常年種植面積達90萬畝,小麥銹病又是小麥生育期間的重要病害之一,有效控制小麥銹病,對小麥的產量品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灌溉條件的進一步改善,田間濕度更加適宜小麥銹病的發(fā)生和蔓延。據(jù)調查:我縣小麥銹病的田塊發(fā)病率達65%,三級以下病害發(fā)生率達35%,小麥銹病對小麥產量造成的損失達5.5%。為驗證15%氟環(huán)唑懸浮劑對小麥銹病的田間防效及適宜用量,特進行了本試驗?,F(xiàn)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供試作物及防治對象
供試作物為小麥(Wheat),品種為:濟麥22。防治對象為小麥銹病,主要是葉銹病(Puccinia recondita Rob.ex Desm.f.sp.)。
2.供試藥劑及來源
15%氟環(huán)唑懸浮劑由青島中達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是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的125g/升氟環(huán)唑懸浮劑,農藥登記證號PD20070365(市售)。
3.試驗田條件
試驗田小麥面積1850m2,地勢平坦,土質為壤土,有機質含量8.1g/kg,有效磷40.2g/kg,速效鉀91.4mg/kg,減解氮69.3mg/kg,pH7.1,排灌條件良好。小麥于2010年10月5號機播,每畝播種量7kg。試驗當日天氣晴,日平均氣溫18.7℃,最高26.7℃,最低10.0℃,相對濕度37%,無惡劣天氣發(fā)生適宜試驗進行。試驗田前茬作物為玉米,常年“小麥—玉米”輪作,銹病發(fā)生較為嚴重。
4.試驗設計
15%氟環(huán)唑懸浮劑每hm2有效成分90g、101.25g、112.5g,對照藥劑125g/升氟環(huán)唑懸浮劑(巴斯夫)101.25g/hm2和空白對照5個處理,4次重復,共計20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66.7m2,小區(qū)邊沿設有保護行。所有試驗小區(qū)的栽培條件(土壤類型、施肥、耕種、行距等)均勻一致,并與當?shù)氐霓r業(yè)栽培實踐(GAP)相一致。不同處理小區(qū)采取隨機區(qū)組排列。
5.試驗方法
采用HD-400型噴霧器,工作壓力45psi,進口圓錐霧噴頭, 流速 615 mL/min,藥液殘留≤0.02L,常規(guī)莖葉噴霧處理。于2011年4月28日病害發(fā)生初期開始每隔七天噴施一次,連噴三次。先噴清水,然后是供試藥劑,依次由低濃度到高濃度。噴藥要求各小區(qū)均勻施藥,不重噴,不漏噴。
6.調查方法
采取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固定20株小麥植株,每株調查頂部3片葉,以每片葉上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錄病葉數(shù),計算其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用DMRT法檢驗其差異顯著性。
分級方法:
0級:無病斑;
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
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25%;
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
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1%~75%;
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76%以上。
7.藥效計算方法
按下列公式計算防治效果:
病情指數(shù)=∑(各級病株數(shù)×相對級數(shù)值)/(調查總株數(shù)×9)×100
防治效果(%)=[1-(對照區(qū)藥前病情指數(shù)×處理區(qū)藥后病情指數(shù))/(對照區(qū)藥后病情指數(shù)×處理區(qū)藥前病情指數(shù))]×100
二、結果分析
由調查結果計算得出的防治效果,經統(tǒng)計分析(DMRT法),結果見表1。
1.防治效果
15%氟環(huán)唑懸浮劑有效成分供試劑量101.25g/hm2防效達73.56%,和生產上應用效果較好的對照藥劑125g/hm2氟環(huán)唑懸浮劑防效相當,其高劑量112.5g/hm2防效達77.04%,明顯好于生產上應用效果較好的對照藥劑125g/hm2氟環(huán)唑懸浮劑防效。
2.安全性
15%氟環(huán)唑懸浮劑供試劑量范圍90-112.5g/hm2有效成分防治小麥銹病效果較好,且對作物小麥安全。
表1 15%氟環(huán)唑懸浮劑防治小麥銹病試驗結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