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都非業(yè)界及觀眾們所希望的。
《幸福像花兒一樣》的制片人張謙透露,影視圈從去年7月份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演員荒”。更有業(yè)內(nèi)人士指出,以前拍攝一部電視劇,演員的片酬占整個制作費的40%左右,而現(xiàn)在演員片酬普遍占到60%左右,高者甚至達到80%。眾多高片酬明星主演的電視劇并不能都在市場上“叫座”,有的干脆就在片庫里“爛”了。這樣的壞賬究竟由誰來埋單?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資本泡沫破滅,那又會是何種光景?
電視臺過于依賴“明星臉”拉動收視率,是哄抬片酬、助長演員漫天要價的主因。曾幾何時,70萬元被認為是電視劇單集成本的“天花板”,如今一個演員一集就要支付60萬元,幾乎要頂破一部劇的成本。難怪有制作人感嘆:“一個人拿走1800萬再加稅,這得需要投資人多大的雄心和膽量?這樣‘慣著’演員根本是在豪賭?!?br/> 據(jù)傳,現(xiàn)在演員開價30萬元一集已成家常便飯,某電視劇“一哥”按拍攝天數(shù)來收取酬勞,30萬元一天,每天只工作8小時,連化妝時間也算在里面;因《宮》爆紅的楊冪,也要40萬元一集才請得動。
對此,香港最早“北上”的導演之一、電視劇《新萍蹤俠影》導演李惠民在談到內(nèi)地電視劇的不足之處時,毫不避諱地稱:“內(nèi)地有演員拍了一個好戲,之后就多加20萬元,甚至30萬元。其實他們根本不值這個價?!眱?nèi)地電視劇想走好,要平衡發(fā)展,不能只找明星。一個好的電視劇,由演員、導演、劇本、燈光、攝影等共同造就,要講整體配合。
演員價格飛漲是“周瑜打黃蓋”嗎?無論是付錢的“周瑜”,還是得錢的“黃蓋”,他們都有共同的目的:個人絕不會虧本。資本、市場與演員三者的矛盾如何解決?
在美國、日本和韓國,一般演員片酬占到電視劇總投資的30%就已非常之高。而大部分內(nèi)地電視劇粗制濫造,其原因就是因為花在演員片酬上的比重太大,造成總投資的不足,導致電視劇質(zhì)量下降。
對于演職員工的漲價,很多當事人受訪時,都拋出這么一句話:“這是市場的需要決定的。如果我們不值這個價,制作方也不會請我們。”然而,這個“市場的需要”事實上有很多的虛假成分在里面。目前,市場上的影視公司總計有3000家左右,其中包括各廣電集團旗下的影視公司,還有少量上市公司;而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公司則為民營公司。
眼下片方與演員對市場達成清醒的共識才是當務之急:兩者雖有互相借重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合作共贏而不是互相擠壓,更不能都只盯著虛擬的大蛋糕,只顧掙錢,失去底線——無論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都非業(yè)界及觀眾們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