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電影節(jié)可能真的出現(xiàn)了蛻變,至少在藝術和商業(yè)之間做出了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某種改變。
西方電影界今年出現(xiàn)了一個奇特現(xiàn)象:首先是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向法國電影《藝術家》致敬——該片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而美國導演馬丁·斯科西斯則以《雨果》一片向法國電影人致敬。剛剛開幕的第65屆戛納電影節(jié)影展,官方推出的65周年紀念海報,用的是瑪莉蓮·夢露一張在車里吹生日蛋糕蠟燭的黑白照片,并贊頌夢露是“永恒的Icon”,贊頌她的“優(yōu)雅、神秘感及誘惑性”(grace,mystery & seduction)并無過時。而今年是夢露逝世50周年——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別有用意?
Icon原指歐洲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圣像畫,畫像中的人物或神多是耶穌、圣母瑪利婭或其他圣人。時至今日,Icon被引伸為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形象。作為法國,甚至歐洲文化中心的巴黎,法國電影就沒有自己的icon?
有趣的是,這是夢露首次“出現(xiàn)”在戛納影展——雖然夢露紅極一時,并在30多部影片中飾演過角色,但她從未作為電影人出席過這個全球重要的影展。盡管她參演的《彗星美人》曾在戛納影展拿過獎,但與她本人無關,畢竟她在該片中飾演的只是一個小角色。
戛納與奧斯卡一直南轅北轍——戛納代表電影的高雅博學(highbrow),而奧斯卡則甘于膚淺(lowbrow)但耀眼;好萊塢以娛樂商業(yè)化征服世界,戛納則強調藝術性、思想性和個性。這兩個甚具代表性的電影重要活動代表了人們對電影的不同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
但本屆戛納電影節(jié)選擇夢露作為“代言人”,確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如果是因為夢露的性感和神秘而成為電影的某個符號,那么法國電影并不缺這樣的符號,比如“性感小貓”碧姬·芭鐸(簡稱BB)。上世紀五六十年代,BB紅遍歐洲,當時東歐好些國家刊物都曾刊登過BB的三點式泳裝照。雖然碧姬·芭鐸性感,演出也大膽,一樣的“優(yōu)雅、神秘感及誘惑性”,但是卻代表著青春和反叛。而夢露盡管成為男人們魂不守舍的象征,但她并未給人帶來更富啟發(fā)性的角色塑造,更不用說有什么發(fā)人深省的符號和形象。
戛納與奧斯卡,一向是藝術VS商業(yè),法國人為什么棄碧姬·芭鐸而用瑪莉蓮·夢露?
事實上,在夢露去世后的10年內,西方銀幕尺度已大為放寬,不僅有全裸鏡頭,還纖毫畢露,但性感夢露卻未曾過時。人們甚至不需要到美國一游,更無需到洛杉磯的環(huán)球片場,各式各樣的夢露形象總會時不時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關于夢露有說不完的秘密,那一幀風吹起裙腳的照片再過50年后仍會有人模仿。這似乎說明人們的審美有時仍然天真與單純。
無可否認,戛納電影節(jié)可能真的出現(xiàn)了蛻變,至少在藝術和商業(yè)之間做出了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某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