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來看,大陸與臺灣的合拍片極有可能超越與港的合拍片——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看過華誼兄弟和鈕承澤合作的《愛》,可以進一步確認(rèn),臺灣片最拿手、最利害的就是用商業(yè)元素再加點兒文藝腔、小資調(diào)調(diào)?!赌切┠?,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下稱《那些年》)已讓大家有所體會。曾經(jīng)拍過臺版“古惑仔”《艋舟甲》的鈕承澤對愛情題材的處理一樣出色。記得看片當(dāng)天,全場爆滿,遲來者只好坐樓梯,片方和發(fā)行方見到此狀,肯定十分高興。
遭遇《愛》和《那些年》,同一檔期的《高海拔之戀》突圍堪憂,盡管杜琪峰對自己這部影片的票房寄望甚高。
當(dāng)然不是說杜琪峰這部《高海拔之戀2》拍得不好、韋家輝的編劇技巧不如“對手”,關(guān)鍵在于文化區(qū)隔。雖然《那些年》在大陸未如臺港那樣掀起熱潮,但收超7000萬元人民幣票房,已是很好的成績。盡管大陸和香港合拍片票房逾億元比比皆是,然若ECVA(兩岸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協(xié)定)進一步實施,臺灣影人日益增進與大陸影人、電影公司之間的合作,基于國語/普通話的語言隔閡逐漸消弭時,兩岸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在電影文化范疇內(nèi)在市場上就會有良性反應(yīng)。華誼兄弟很早就請了臺灣影人陳國富出任影片監(jiān)制,更早時候,華誼兄弟的《夜宴》劇本就出自臺灣著名編劇邱剛健之手。由此可見,大陸民營電影公司對臺灣影人的了解,以及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有著天然優(yōu)勢。
在小說出版物方面,《明朝那些事》最早出的是臺繁體字版,然后才出簡體版;《盜墓筆記》《鬼吹燈》等暢銷小說也有類似情況,反而這些小說在香港并不流行。換言之,涉及歷史、文化通俗性讀物,臺灣民眾比起香港人更易于接受大陸這方面讀物。生活上亦如此。比如臺商返大陸做生意,彼此通過喝酒增進GjlN5otMbHIhG4SBtOG1CVRIo+lYF+vLPws6/ys0Ac0=了解,然后將生意談成。而港商就不會有這種酒文化。如果要深入研究,應(yīng)該會發(fā)現(xiàn)更多在文化上、生活上和口味上,兩岸趨同會多于大陸與香港之間。由此延展至電影,臺灣電影在大陸的前景將優(yōu)于香港電影。
不過,在類型電影的合拍上,則是兩地的合作優(yōu)于兩岸的合作。臺灣最出名的類型電影導(dǎo)演朱延平也曾有好幾部影片在大陸上映過,但無論票房還是影響力,均遠遜于香港導(dǎo)演所拍的類型片。這是因為市場化多于人文化的緣故。
此外,臺灣偶像派演員也更多地為大陸年輕人接受,香港不是沒有偶像派,但,比起臺灣就顯得沒那么充滿活力和“有人氣”,這股“偶像影響力”絕不可低估。盡管他們的國語會帶有臺腔,但有些時候大陸好些電視、電臺主持人特地說一口臺腔普通話,就足說明大陸民眾的接受度,這比起粵語又是一個極大優(yōu)勢。
長遠來看,大陸臺灣的合拍片極有可能超越與港的合拍片——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