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城區(qū)的定阜大街路北是有名的輔仁大學,這座老樓的后面,是個有亭臺、爬山廊、池塘、綠樹成蔭的大花園。經(jīng)過這片園林往東,優(yōu)雅的大四合院就是濤貝勒府了,這里所說的宅院主人就是愛新覺羅·載濤。他1887年出生,是光緒皇帝的胞弟,又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叔叔。他居住的宅院,民間稱其為濤貝勒府。解放后這里是北京十三中學,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騎術(shù)與唱功
末代皇帝溥儀登基后,載濤就是皇叔了,他被封為軍咨大臣,還負責統(tǒng)領(lǐng)、訓練禁衛(wèi)軍。他的官爵不小,但正值清王朝危機之時。在他的任期間,曾偕同良弼、李經(jīng)邁到歐、美、日考察軍事,參觀了軍事學校和兵工廠。載濤還考察了騎兵,專修了騎兵科,同時考察了國外的騎兵隊伍。直至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京城政變,將溥儀逐出宮,濤貝勒任職的“軍咨大臣”就此結(jié)束。但他在府中的生活過得還是很有情趣的,也是獨有個性色彩的。
載濤幼年讀書又習武,按滿族祖上的要求,10多歲就能騎馬射箭。成年后他在府里的大花園南邊設(shè)有馬圈,由專人喂養(yǎng)了多匹駿馬。他能夠駕馭各類馬,在飛奔的馬背上表演倒立、探海等技巧。在京城,濤貝勒騎馬、養(yǎng)馬、相馬都是出了名的。當代評書名家連闊如在說長書《東漢》和《三國》時,曾到載濤府上請教有關(guān)馬術(shù)、相馬的專項知識。
另外,他自幼酷愛京劇藝術(shù),尤其是武生行的戲,唱、練、做、舞水平極高。這與府第之間經(jīng)常有堂會戲的演出是分不開的,自幼就培養(yǎng)出對京戲的欣賞和喜愛。當年京劇名家楊小樓、錢全福都是他的老師。有時一出戲,他要向名師學好幾個月,老師見他學戲認真,悟性又好,毫無保留地向他傳授。一次在親王府的賀壽堂會上,他與京城名角同臺,演出武戲《安天會》。他扮演孫悟空,表演得惟妙惟肖,極見功夫。著名武生李萬春先生在十多歲來北京演出《鬧天宮》時,就曾到府上得到載濤的親授。
“下海”的皇族
溥儀皇帝遜位后,皇族們沒有了俸祿,生活上已很困難,載濤發(fā)起宗族生計維持會,解決大家的生計。曾倡議試辦教養(yǎng)工廠,使皇族子弟學習各種手藝、自謀生路,為他們盡早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條件。這位皇叔能熱誠地為家庭成員辦事,大家都稱其為“族長”。
后來他賣掉了貝勒府,在東城的寬街山老胡同購置了一處四合院,過著隱居的日子。1932年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在東北成立了賣國的傀儡政權(quán)偽滿洲國,在那里重新當了“皇帝”。因載濤是皇叔,又做過清朝的“軍咨大臣”,溥儀曾派專人來京勸說,讓他去任職。可濤貝勒堅不受命,他說:“我不去當亡國奴?!?br/> 一次,偽華北政務(wù)委員長、大漢奸王揖唐坐小汽車來到山老胡同登門拜訪。落座后他說:“我現(xiàn)在老了,想到您這位名人,曾在朝中主持過軍政,請您來幫幫我……”話還沒講完,濤貝勒站起身,鄭重地說:“我可坐不了您那汽車,還是騎我的自行車吧!”隨即擺手送客。王揖唐碰了個硬釘子,灰溜溜地離去。在日軍投降前夕,載濤兩次拒絕“出山”,表現(xiàn)出他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是令人起敬的。
新中國馬政局顧問
1949年新中國成立,載濤先生獲得了新生。
在1950年全國政協(xié)一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邀請載濤先生向政府提議案,為新中國出謀獻策。載濤非常感動,他反復思考,在老朋友李濟深的建議下,他寫了“擬請改良馬種,以利軍用”的議案,交給周總理。同年的8月15日毛主席親自簽署任命載濤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從接到任命狀的當天起,這位曾是宣統(tǒng)朝的軍咨大臣,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載濤先生百感交集,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他興奮激動地說:“新中國誕生了,我載濤也新生了!”
后來,他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在馬政局工作的任務(wù)是指導軍馬訓養(yǎng)。他不顧67歲的高齡,曾到東北的牡丹江、西北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軍馬場視察和指導工作,傳授改良軍馬的知識。在國慶大典上騎兵部隊的軍馬,均由他來選定。
總政機關(guān)離他的住宅20多里,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不坐機關(guān)的小汽車。后來在全國政協(xié)上班,他仍是騎自行車上班。夫人和兒子們都勸他別騎車了,他卻說:“我要騎到80歲。”就在他80歲生日的前夕一個周末,他清晨就和兒子一起騎自行車出了家門。直到傍晚7點,爺兒倆才推著車進了院兒。原來他們?nèi)チ颂瞬绞?。這次遠行,是對他晚年身體的考驗,也是載濤先生最后一次騎自行車。
1970年9月2日載濤在北京病世,終年83歲,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近年,位于什剎海畔的濤貝勒府和大花園進行了全面修繕,北京十三中學已遷出。人們經(jīng)過花園的長廊,登亭眺望,樹木成蔭,鳥語花香。古老的貝勒府又顯得更加優(yōu)雅壯觀。
編輯/馮 嵐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