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北京西城磚塔胡同84號院魯迅故居的拆遷爭議告一段落,西城區(qū)區(qū)長說院子暫不拆,磚塔胡同同時得到完整保護。如果真能這樣,那將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3月16日,在《北京紀事》會上和魯迅博物館館長黃喬生兄聊起此事,我說磚塔胡同及阜成門內這一片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魯迅,這里更是元大都的“精神家園”,是老北京的根脈,如果拆了那是在作惡。
磚塔胡同東口有座700多年的“萬松老人塔”,北京有句俗語:“先有磚塔,后有北京城?!本椭高@兒。它是北京最早的胡同,名稱從元代沿用到今天。據(jù)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刊物《禪》2010年第4期介紹,“萬松老人”系金末元初佛教曹洞宗名僧萬松行秀(公元1166年~1246年), 俗姓蔡,祖籍河南,出生在河北。說是15歲出家,先在邢臺凈土寺,北上燕京,寄居潭柘寺,又在大慶壽寺參禪。后來,他盡得曹洞青源一系禪法,為該宗第十五世,接著又回到凈土寺,筑萬松軒自適,時人皆稱之為“萬松老人”,著6卷《從容錄》,系禪門要典。
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金章宗詔請進京說法,親自禮迎。他的得法弟子有雪庭福裕、華嚴至溫、林泉從倫等人,尤以福裕在嵩山少林寺傳承一系為突出。他的在家弟子耶律楚才治元,受其思想影響甚深,提出“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主張。其法脈還傳到東瀛,日僧徹通義介(公元1225年~1280年),于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正元元年)來華,先后參謁浙江徑山、天童等名剎。最后,他北上燕趙參學,得法于行秀之弟子,列為曹洞宗第十六世。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歸國,主法著名的永平寺,是為日本曹洞宗二世。
萬松老人于元定宗丙午年(公元1246年)圓寂于北京西山的棲隱寺,春秋81歲。臨終有謁云:“八十一年,只此一語。珍重諸人,切莫錯舉?!鄙崂诮裉斓拇u塔胡同,即萬松行秀舍利塔,密檐八角九層,金元時代風格,高約16米,是北京城區(qū)僅存的古代磚塔。
漢傳佛教生生不息,700年后的阜內西四仍然被認為系當今佛教的思想活動中心,是因為廣濟寺的存在。1994年3月23日,家母在這里見到我外公的中學同學、福建高僧圓拙老法師,在坐還有柏林禪寺的凈慧大師。那天我在忙,錯過了機緣,可家母帶回的兩樣圣物,一直被我供奉著。一串最普通的佛教念珠是圓拙老法師所賜,一本凈慧大師編的《在家教徒必讀經典》,上面有兩位大德當日的題字,一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朽拙敬書。”一個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凈慧?!?br/> 18年過去,木珠的線斷了又接上,佛書保存很好,在我的區(qū)區(qū)千本藏書中不顯山不露水。福建莆田的南山廣化寺是圓拙老法師留下深刻影響的地方,向往很久了,今年4月的清明終于成行。先說寺院,莆田南山廣化寺始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是當?shù)亟朽嵚兜娜迳退麅蓚€兄弟被禪師感化舍廬為“金仙庵”,隋開皇九年(公元598年)無際禪師擴建為金仙寺。在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該寺長老志彥入宮講《四分律》,宋光宗賜額“光化寺”。從這里我們聯(lián)想到萬松老人,說明佛教無論是隋唐還是宋元,都在對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高層施加思想影響。
回頭說圓拙老法師,他俗名賀道生,福建連江人(我的老家),清宣統(tǒng)元年出生。幼年受村塾教育,在福建省立第一中學畢業(yè),回家鄉(xiāng)當了9年小學教員。接觸佛學,如窮漢入寶山,有了出世之心,1934年,26歲時在福建莆田廣化寺出家,法名慧生,字圓拙,翌年于福州西禪寺受具足戒。老法師被認為是弘一大師的入室弟子、侍者。他一生的佛學思想可以用“持戒念佛”來概括。1936年入閩南佛學院,在養(yǎng)正院親近弘一大師,在大師關于南山律的言傳身教下,認識到戒律對佛法的重要,并將大師“惜福、習勞、持戒、自尊”8字銘記于心。1937年,在山東青島湛山寺依倓虛法師學天臺觀,弘一大師到此講律,他又跟隨半年。1938年,去蘇州木瀆靈巖寺依印光法師修凈土宗念佛法門,深受其“生死事大,輪回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的教誨。
圓拙老法師對佛教的貢獻在解放后非常突出。50年代,在外參方潛修多年的他重返莆田廣化寺,雖然山色依舊,但寺宇已面目全非。許多僧人被迫還俗,他據(jù)理力爭,為寺院留得口糧和一些土地,得以維持出家的現(xiàn)狀。這時的出家人都要勞動,圓拙法師也是這樣,即使1963年被宗教部門調到泉州開元寺,還是邊做工邊念佛。在開元寺,他主持弘一大師紀念室的籌備工作,收集大師散失在各地的文稿書法,又一次精研細讀大師點校的南山律三大部,再次發(fā)下弘揚戒律的大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紅衛(wèi)兵“破四舊”,僧尼被趕出寺院,還俗結婚。圓拙法師被遣回原籍連江鄉(xiāng)下勞動。他嚴守戒律,不忘修行,還自己偷刻蠟版油印佛經佛語供信眾閱讀,實踐他“南山繩律學,靈巖秉凈宗”的佛法精神。這樣做在當時冒著很大政治風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寺院重新開放。1979年,圓拙老法師回到寺院,恢復僧裝,應旅居印尼椰城廣化寺的圓禪法師之請,主持莆田廣化寺的修復工作,含辛茹苦,歷時6載,耗資千萬,終使寺院煥然一新。1983年,他在此成立福建佛學院(男眾部),個人出資發(fā)起創(chuàng)辦佛教法物流通處,佛事活動也從明、清以來的子孫道場改為十方叢林,不賣門票、不搞經懺,成為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的模范。1988年,他應新加坡宏船長老之邀,不顧年邁,主持重建泉州承天寺,創(chuàng)辦廣欽老和尚佛教圖書館,成為全國第一座對社會開放的佛教圖書館;并于1991年,協(xié)助主編出版了《弘一大師全集》。1990年,他在江蘇南京棲霞寺任住持,不久又去海南島弘化。從1980年起,圓拙老法師先后擔任福建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1996年,在他的努力下,莆田廣化寺與中國佛教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108天的規(guī)范傳戒,受戒僧人達300人。
圓拙老法師一世的修行讓人欽佩。他一件灰不灰、藍不藍的舊僧衣穿了十幾年,據(jù)他自己說是買的叫“龍頭標”的普通土布,放在墨汁里泡染而成。這僧衣補了又補,到最后洗都不能揉搓,怕一下就洗爛了。別人給的新衣就轉送人,說如果一穿,自己往生,衣服不能給人就浪費了。他愛惜常住物(寺里公家的物品),如護目中睛,從不敢私用。寫信的信箋和信封都要用自己的錢購買,有些則是將別人來信的空余部分剪下來用。70年代末,他給我在北京的外婆寫信,用的是水泥包裝袋,厚厚的牛皮紙上,居然還殘留些水泥粉末。我想那一定是在寺廟工地收集來的。
圓拙老法師是莆田廣化寺的當家(他拒絕升座做方丈),那時候寺里有5部車子,但每次到莆田市里辦事,70高齡的他都是拄著拐杖,弓著深深駝下的背,一步一步走著去。從南山廣化寺到市里大約有兩公里,如果坐三輪腳踏車,單程只5角,往返1元,當然現(xiàn)在需要有10倍這樣的價錢。無論別人怎么勸,他還是一步一步走在田埂上。有一次茗山法師來看他,見狀感動不已,勸了也沒用。茗山法師回到南京棲霞寺,便把這事講給佛學院的師生聽,大家很受教育。不久,茗山法師和圓拙老法師同赴美國西來寺參加大法會,忍不住又把這事告訴了臺灣去的一位大法師。這位大法師聽了贊嘆不已:“寺里有5部車,自己卻步行進城,我們誰能做得到?”圓拙老法師只是淡淡地回答:“這有什么,很普通的事兒嘛?!?br/> 習勞,圓拙老法師在各方面都要身體力行,87歲仍然堅持自己掃地,清理衛(wèi)生。他常說世尊在世時對弟子開示掃地的5種功德,一者自心清凈,二者他心清凈,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yè),五者命終之后當生天上。雖然老了,可他從不為自己的身體不適提要求,只要還能走得動,他就一定要去過堂用齋。南山廣化寺有專門招待客人的小食堂,有些稍微好點的菜,他從來不吃那里做的東西,都是吃大鍋飯、大鍋菜,能吃得下就吃,吃不下,他的想法就是“我的業(yè)障來了”。
1997年11月25日,圓拙老法師在莆田南山廣化寺示寂,春秋89歲。今天的南山廣化寺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佛教清修之地??墒牵峦馓斓刈兓痔罅?,站在山門內,可以看見不遠處一棟棟依山而建的別墅。出了山門,走不了幾步,就可以看見莆田真耶穌教會城關堂高高的尖塔。田埂也早就沒有了,變成一個人欲橫流的古玩市場。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