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中關(guān)村的海淀圖書城,曾經(jīng)是政府重點打造的文化一條街。近幾年由于圖書市場的不景氣,大大小小的書店紛紛改弦更張,這里也成為飾品店、小吃店的天下。在圖書城北面有一家近150平方米的店鋪,幾年來始終安安靜靜地踞于一樓,并且逐步將三樓和隔壁的一家店鋪也納入麾下,越辦越大。這里,就是湯金燦一手創(chuàng)辦的修譜店。
走進店里,櫥窗里張貼的是中國姓氏演變圖譜,貨架上是姓氏起源,各種家譜、族譜的書和小冊子,此外還有各地縣志、個人回憶錄、傳記等圖書。店主人湯金燦身著中式對襟棉襖,正在與來自深圳原海關(guān)檢驗局一位副局長的家人商量修譜事宜,幾位中老年人在店里隨便翻看著家譜,他們說:“幾十年來早想整理自己的家譜了,就是不會弄,我們先來看看別人是怎么編的,回去也照著做?!?br/>
職業(yè)修譜師
修譜第一次引起湯金燦的興趣是在1994年。那年湯金燦辭去湖北老家的教師工作,來到深圳和朋友們承接了《中國各地名村》畫冊的制作工程。這本畫冊是由國務(wù)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nóng)村部主辦。在深圳的三年間,他跑遍了深圳十幾個村落和外地的四五十個村。其中深圳一個叫做下沙村的地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進村口,就能看到兩尊雕像,男的拖著漁網(wǎng),女的在播秧。湯金燦一問才知道這是下沙村祖先的雕像。這個村子非??粗刈遄V文化,他們把村史寫在墻壁上,在村里興建了族譜電教室、族譜圖書室,將老的家譜、族譜跟新的都放在一起,而且新出生的后代,不論男女都記入族譜。湯金燦問村長為什么要這樣做,村長說:“我們要讓后代知道我們的祖先在這里開疆拓土不容易,一定要讓子孫萬代記住他們,這是我們的文化?!?br/> 在那之前,湯金燦也接觸過家譜。湯金燦出生于湖北孝感,那是董永的故鄉(xiāng)。上世紀80年代時涂氏家族決定重新修訂族譜,作為村子里唯一的師范生,湯金燦跟著村里的老者一起接下這項繁雜龐大的工程。當時因為年輕,并不曉得修譜的重要,就是覺得好玩,全國各地姓涂的人都來這里參與修譜,大家一起吃飯,一起湊錢印刷,每戶都得到一本,很神圣地收藏起來。也就是那時,他才從族譜中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大禹:大禹和安徽涂山的一個女人自由戀愛,生下孩子后,以涂山為姓,發(fā)展成了涂姓一支——原來每個姓都有每個姓的故事。
不過那時湯金燦并沒有想到把修譜當作自己的事業(yè)。2006年8月,湯金燦來到北京從事孝道文化的推廣與經(jīng)營,但市場反應(yīng)平平,他發(fā)現(xiàn)孝道文化比較空泛,不容易做成產(chǎn)業(yè),還是要從現(xiàn)實文化做起。在北京他經(jīng)歷了四處奔波推銷項目,住地下室,撿菜葉的潦倒生活,曾經(jīng)一度走投無路,最后,他想到了在南方頗受重視的修家譜。
2008年11月,湯金燦借來5000塊錢,先花500塊錢做了一個小網(wǎng)站:家譜族譜網(wǎng),開始了修家譜、個人出書的業(yè)務(wù)。沒想到這次湯金燦成功了,很快,他擁有了自己的店鋪,員工也從零逐漸增加到60多個。
老人修譜故事多
一位原籍浙江的鮑姓老人出生于當?shù)匾粋€很有名望的大家族,他本人早年來到北京,經(jīng)歷坎坷,老了之后想把記憶中的家族文化寫出來留給后人,并擬定了12本書的目錄,包括“各種禮節(jié)”“仆人的地位”“奇跡和謎團”“主仆情緣”“起名的學問”……但是他經(jīng)濟困窘,無法支付12本書的出版費用,于是打算將自己的房子賣掉了卻心愿。湯金燦說,他理解老人的心情,這些民間文化如果再不搶救就消失了,他決定為老人以成本價出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版了三本。
北京的一個滿族人家張氏是前來修譜的人家中最認真的,他們還自組了一個修譜編委會。82歲的張澤石是主要組織者和撰寫人,他說:“我剛兩歲多就被父母從上海送到代市鎮(zhèn)由祖父母撫養(yǎng),我跟大哥、二哥三兄弟的童年少年都是在祖父母家度過的。后來我們?nèi)值茉谇嗄陼r代頗多磨難,使我們的童年記憶更加溫暖、更加貼心?!痹跁?,他將童年的記憶一一付諸筆端,“婆婆關(guān)心我們的生活,春天她為我們買來豬娃,親手喂養(yǎng)到冬至,長成大肥豬就請人來殺了。大家一起動手做成香腸、臘肉,掛滿灶屋的火墻,夠我們吃一年。苞谷長熟了,婆婆就請人來幫忙把苞谷磨成漿,在鍋里熬成麥芽糖,做成糖餅,存在大壇子里讓我們慢慢吃。更不用說端午節(jié)包粽子,中秋節(jié)做糍粑,春節(jié)做年糕、湯圓。有時放學回來還能吃到婆婆放在灶火里烘烤著的嫩苞谷,那個香呀!現(xiàn)在想起來還叫人流口水……”
現(xiàn)在年輕人對自己的家譜也許有些陌生,但在老年人眼里,家譜在家族中有著重要地位,是記錄家族血脈傳承、延續(xù)家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宋代朱熹就將家譜稱為“家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通常是將家譜供奉于家族祠堂,在祭祖或良辰吉日等重大日子,由家族長老帶領(lǐng)大家,凈手焚香后才能展閱。在家譜中,會記載家族歷史、族規(guī)、祠約、派字、世系等家族文化,每個家族也都有自己關(guān)于讀書、經(jīng)商、持家、敬老、婚姻等各方面的家訓,飽含先人的處世經(jīng)驗,希望后人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國家的文化之所以能傳承下來,是有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在中國的史學中有譜牒學一支,是專門的學問。古代民間有修譜師,也叫修譜匠,專為普通人家修家譜族譜,規(guī)矩是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湯金燦說,現(xiàn)在中國人修譜,越是南邊的人越重視,南方家族通常有三大事:修墳、建祠堂、修譜。因為南方大都是移民過去的,老了之后思念家鄉(xiāng),飄零在外的人就想追根尋祖,讓自己的子孫后代能了解和傳承家族文化。有的家族因為修譜還發(fā)展成為宗親會、姓氏文化基金會。中國姓氏總譜修得最好的是孔家,共有幾千卷,記載了2500多年共83代,花了兩千多萬人民幣修成。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湯金燦又開始思考為傳統(tǒng)家譜“改革”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譜通常只有家族樹和人名,比較枯燥,如果能將家譜做得內(nèi)容豐富一些,更有人情味一些,豈不是更受大家的歡迎?于是湯金燦嘗試著讓前來修譜的人組織家人寫文章,提供照片,追寫家族故事、小傳,將修家譜發(fā)展成寫家史,讓家族里的后代對自己的先人有著更為立體的了解。這種形式一經(jīng)推出,立刻大受歡迎,家譜變得比以前好讀多了。
將中國的家譜發(fā)揚光大
前門是北京的旅游熱門地區(qū)之一,豆汁、炒肝、炸糕等各種老北京傳統(tǒng)小吃云集于此,頗有老北京的文化氛圍。湯金燦又將眼光瞄準了這里,如果游客們在買特產(chǎn)、吃小吃的同時,也能了解自己的姓氏和家族文化,那他們來北京旅游的收獲不是更大嗎?湯金燦前往前門管委會進行接洽,并給他們的工作人員講解了修譜的故事和意義。大家非常感興趣,說以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家族是怎么來的,沒想到姓氏里還有這么多的學問,當即同意以半價租金為他們提供一座三層樓,并承諾會用東城區(qū)傳統(tǒng)文化基金來扶持這個項目。
在湯金燦的修譜店最初開張時,進來咨詢的都是老年人,近幾年來開始有中年人、青年人。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逐步回歸,中國人尋根的氛圍越來越濃,年輕人也開始關(guān)心家族文化、姓氏文化。
雖然做的是商業(yè)公司,但湯金燦覺得樂趣無窮。因為修譜,他交到了很多對譜牒學同樣感興趣的朋友,修譜的家庭也對他充滿感激。他又前往北大等高等學府游學,聽民俗學方面的課程。現(xiàn)在湯金燦已經(jīng)全然沒有了初到北京的迷惘與彷徨,他要在民間文化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編輯/王文娜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