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想上一所“牛園”,要么徹夜排隊,要么在白條上填上不菲的數(shù)字;
孩子6歲,要上一所“牛小”,關系與金錢成了關鍵。
孩子12歲,要上一所“牛中”,那比拼的不單單是這些。
每年五六月,是小升初之戰(zhàn)塵埃落定之時。
雖說為給孩子“減負”,北京、廣州等地取消了小升初統(tǒng)一考試,引入了“電腦派位”機制,但同時也輔以推優(yōu)、特長生等錄取方式。這些方式一落地便被嚴重異化,在民間演變出了“點招”、“占坑”、“密選”等多達數(shù)十種的“小升初”途徑。
有人說,“牛?!毙∩醣雀呖歼€殘酷,高達10:1的錄取率,注定是一場“會失敗的嘗試”。但為爭奪到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稚嫩的孩子跋涉在小升初這條艱辛而狹窄的道路上,不得不被打造成“考試機器”。 而作為背后的家長,身處其中最為矛盾:一方面想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早早地從入小學開始,就讓孩子去“蹲坑”,讓孩子參加奧數(shù)、英語之類的輔導班。
許多家庭在數(shù)年時間里耗費無數(shù)時間、金錢與精力,去爭取一個難測的結局。
為什么呼喊了多年的減負教育似乎離孩子越來越遠,而教育對孩子的擠壓卻越來越極致?這既是父母之惑,也是中國教育之困。
在幼升小、小升初的考試中,孩子要面對學校的考驗,只有優(yōu)秀者才能拿到名校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