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否具有民主的素質(zhì)?這個問題幾乎從“德先生”剛一來到中國就成為公共討論的焦點,從孫中山的“一盤散沙”和魯迅的“改造國民性”,到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再到韓寒的“開車不關(guān)遠光燈”,“中國人素質(zhì)低”幾乎成了定論。
國民素質(zhì)與民主轉(zhuǎn)型之間有著什么關(guān)系?針對這個問題,國外學界有過系統(tǒng)的量化研究,比如“經(jīng)濟學人智庫”一年一度發(fā)布的各國“民主指數(shù)排名”。這一排名,設置了“選舉程序和多元化”、“政府職能”、“政治參與”、“政治文化”、“公民自由與權(quán)利”五項指標,并按照0到10分進行評分。其中,“政治文化”接近于我們所談的“國民素質(zhì)”。
毫無疑問,這樣的評價方法有相當大的缺陷。如“政治文化”多集中于民眾的民主意愿,而忽視了民主能力。不過,這畢竟是個有量化調(diào)查基礎的評價指數(shù),在沒有其他資料可依據(jù)時,這一資料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在本文中利用的是2010年的排名。
在這份名單中,總積分排在前26位的國家,被歸類為“充分民主國家”,領頭的是挪威、冰島、丹麥、瑞典、新西蘭、澳大利亞、芬蘭、瑞士、加拿大、荷蘭等“福利國家”。美國僅名列第17,排在德國(14)和捷克(16)之后,這大概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亞洲國家進入這一發(fā)達民主陣營的,僅有韓國(20)和日本(22)。第二類屬于“有缺陷的民主”,希臘(28)、意大利(29)、南非(30)、法國(31)屬于此列,亞洲的中國臺灣(36)、印度(40)、斯里蘭卡(55)、泰國(57)、印尼(60)、蒙古(64)、馬來西亞(71)、菲律賓(74)也在其中。第三類則是混合性政體,包括香港(80)、新加坡(82)、巴基斯坦(104)、俄羅斯(107)、伊拉克(111)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國家和地區(qū)。最后一類屬于威權(quán)國家,如阿拉伯地區(qū)的阿爾及利亞(125)、埃及(138)、突尼斯(144)、也門(146)、利比亞(158)都在此列,還有當時尚未解凍的緬甸(163)。
這個名單中,比較有意思的信息是,中國大陸的“政治文化”指標得分為5.63分,而總得分排在中國前面的印度,“政治文化”得分才4.38分,比中國落后一大截。甚至巴西、波蘭等新興民主國家,其“政治文化”得分也低于中國。亞洲國家“政治文化”得分最高的,是韓國、日本、新加坡,都為7.50分。剛剛把普京送上總統(tǒng)寶座的俄羅斯,“政治文化”得分僅3.13,遠遠低于中國。
從以上比較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那些有制度硬件、在“選舉程序”上得分比較高,但“政治文化”得分過低的國家,大多發(fā)展得不太健康。印度就是一例。這大致符合我們的常識:僅僅有套選舉程序,但國民素質(zhì)跟不上,民主制度的優(yōu)勢難以充分發(fā)揮。但是,這個研究也顯示出另外的信息:“政治文化”得分低,并不必然成為民主的障礙。像波蘭這樣的國家,公民拼死爭來了民主,現(xiàn)在的民主意愿則比一些從來還沒有享受過民主的國家還弱,導致波蘭的“政治文化”得分低得離譜兒。
不少綜合得分排名靠后的非民主國家,在“政治文化”指標上遠遠高于波蘭,這嚴重違反我們的常識,可能反映了評價方法上的缺陷。但這些數(shù)據(jù)至少能夠大致說明,有時候,一個國家的民主化程度低,主要還是制度原因,而非文化問題。以“素質(zhì)低”作為民主緩行的理由,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恰恰相反,“政治文化”得分高指向的是改革的迫切性。突尼斯的“選舉程序”和“政治文化”得分分別為0分和5.63分,其他幾個阿拉伯國家,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上的得分也都呈現(xiàn)出類似的格局?!罢挝幕钡梅窒鄬^高,說明國民的民主訴求較強烈,而政治制度上如果不給這種訴求提供任何表達機會,當然就會帶來危機。
將“民主指數(shù)排名”的各項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出,至少一般而言,民主程度越高,政府越有效率。“充分民主國家”在“政府職能”上獲得的分數(shù)大多在八九分,沒有一個低于7分。“政府職能”和民主程度相輔相成,而非對立,這又或可打破“民主妨礙效率”的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