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下調希臘主權評級以來,希臘的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并且危機產生的影響不斷危機到其他國家,至今為止隨著意大利及西班牙國債危機逼近,歐元區(qū)第二大經濟體——法國也開始面臨債務風險。已經有跡象顯示,市場投資者正在做空法國主權債券,法國債務危機正步步緊逼。
同樣發(fā)生債務危機的還有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截至2010年底,美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已達到92%,在世界范圍內已處于高位。2011年5月16日,美國國債觸及國會所允許的14.29萬億美元上限,2011年8月3日美國兩黨已經達成一致上限上調至16.7萬億,以防止美國出現違約風險。8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A”降至“AA+”,評級展望負面。
一 歐債危機產生原因
1.外部原因
歐元從誕生之日起到次貸危機發(fā)生前夕累計升值80%之多,致使歐債廣泛受到投資者的歡迎。相應地,歐盟區(qū)國家發(fā)行債務成本也就變得十分低廉。在此基礎上,諸國積累了大量的政府債務。希臘等主權債務危機國家就是因為這樣而發(fā)行了很多的債務。而希臘當初能加入歐盟并不是因為實質意義上達到了原歐盟成員國關于財政赤字與GDP比率不高于3%,以及公共部門債務余額GDP比率不超過60%的警戒線,而是由高盛幫助希臘政府粉飾財政狀況以便進入歐盟組織,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歐債危機各個評級機構要付一定責任。等到現在發(fā)現各個債務國負債程度過高而將這些國家信用評級下調,就導致了歐債危機的爆發(fā),也成為歐債危機的導火索。
2.內部原因
第一,歐盟財政約束的寬松性。雖然歐盟成立這幾年,成員國關于財政赤字/GDP比率不高于3%,以及公共部門債務余額GDP比率不超過60%的警戒線真正意義上來講形同虛設,也是造成現今階段歐債危機爆發(fā)的一大原因。
歐盟在成立之初定下警戒線,但是由于歐盟中的大國違背了公約規(guī)定的財政赤字3%的上限,要求更大的靈活性,以及減小自身受到制裁與罰款的可能性,結果歐盟更傾向于維護大國的利益,對公約中的大量條款進行了修改。在新公約中潛在違約者的修正期限得到了延長,經濟滑坡的定義被放松,大量暫時擱置3%赤字上限的做法被認定為正當(參見圖1)。這樣的財政約束給現今的歐債危機埋下伏筆。
數據來源:比利時自由報刊
第二,歐盟制度缺陷性。歐元區(qū)國家雖然形成了貨幣聯盟,但是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財政聯盟,歐元區(qū)國家一旦發(fā)cpEOb6ngECJ6QFR5weuGcw==生危機就無法通過自身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來進行調整,失去了貨幣主導權,這樣,這些歐元區(qū)債務危機的國家無法通過貨幣貶值來達到減輕這些國家的實際負擔。同時也因為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財政聯盟,在一開始希臘產生債務危機的時候如果德國法國這些大國形成統(tǒng)一的財政政策,那么也就不會變成今天這種多米諾骨牌的狀況。
第三,債務危機國家經濟狀況。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內部經濟產業(yè)結構發(fā)展不均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fā)展十分脆弱。以希臘為例,旅游業(yè)和航運業(yè)是希臘的主要產業(yè),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希臘一方面,為了大力發(fā)展支柱產業(yè)并拉動經濟快速發(fā)展,希臘對旅游業(yè)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yè)加大了投資力度,其投資規(guī)模超過了自身承受能力,導致負債提高。另一方面,從反映航運業(yè)景氣度的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看,受金融危機影響從08 年底開始航運業(yè)進入周期低谷,景氣度不斷下滑。兩大支柱產業(yè)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直接導致了希臘債務危機的產生。
除此之外,這些主權債務危機國家通貨膨脹率普遍較高(參見圖2)。以希臘為例。通貨膨脹率逐月增加,2011年10月已經超過120%(參見圖3)。除了通貨膨脹惡化,失業(yè)率
數據來源:IMF
也相對其他歐元區(qū)國家高,歐元區(qū)總體失業(yè)率保持在10%左右,截至2011年10月歐元區(qū)失業(yè)率為10.3%,(參見圖4)而希臘的失業(yè)率逐月增加(參見圖5)。
數據來源:IMF
債務危機國家高福利制度與相應的經濟條件不相符合,導致危機爆發(fā)之后很多當地民眾示威游行進行減福利抗議??傮w上這些國家普遍推行一種“高消費+低增長+大量債務”的經濟模式進行運行。
二 美國危機產生原因
1.內部原因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美國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危機之中,美國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但支出并未減少,收支差距進一步加大;僅僅2009和2010兩年的年財政赤字就達到14.7和12.8萬億美元;分別占當年GDP的10% 和8.9%。最后,美國為解決此次危機制定了許多刺激計劃,增加了額外的支出。這三個原因使得舉債度日成為家常便飯,國債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從2009年開始每年上升幅度加大(參見圖6),預計2012年國債占GDP比重將達到100%。
數據來源:Reuters
2.外部原因
從外部環(huán)境看,一方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大宗商品價格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前提下,美國必須保持貿易逆差,這是其他國家為購買大宗商品而獲得美元貨幣的唯一通道,其他國家拿到美元之后,需要通過購買美國國債進行保值增值,因此又將一部分美元回流到美國,這樣就相當于“美元產生—貿易逆差—美元回流”進行循環(huán),而過程中美國產生的就是大量的國債。另一方面,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很多國家為了規(guī)避經濟變動帶來的外匯儲備升值貶值的大幅度變化將美元作為儲備貨幣,截至2011年二季度,美元占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比重已經降到1999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但仍占60.7%,由于各國大量購買美元給美國帶來了大量廉價融資,從而導致美國國債大幅上升(參見圖7)。
數據來源:Reuters
三 分析比較
比較分析歐債危機與美債危機產生原因,存在很大差別。產生歐債危機的國家就其自身而言,經濟狀況根本無法和美國相提并論。盡管美國債務占GDP比例也是很高,但是美國的實體經濟發(fā)展情況很好。而歐債危機的國家內部經濟產業(yè)結構發(fā)展不均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fā)展十分脆弱。產生歐債危機的幾個國家由于在統(tǒng)一貨幣區(qū)域內失去了貨幣主導權,無法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進行貨幣政策調整,而美國則可以同時操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近階段可以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美元進行貶值來達到調節(jié)債務危機。因此,在現今債務危機的情況下美國國債保持較低的收益率,但是歐洲債務危機的國家則不斷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