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導學生從所學教材中獲取并篩選出有效信息,加以歸納整理,轉化為寫作素材,尤為重要。從善于發(fā)現;拓展延伸;展開想象,創(chuàng)設情境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將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轉化為寫作素材。
關鍵詞:新課標;教材;積累;轉化;素材
作文在高考語文學科中占的分值比例比較大,作為高中的一線語文老師,每年都會花費很大力氣去指導學生寫作。從近兩年的命題看,“新材料作文”已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流,但“新命題作文”的訓練也不能放松。無論是新材料還是新命題作文,議論文的文體仍然會受到閱卷老師和學生的青睞。但許多學生在每次考試前,都會向老師要作文素材,自己不去發(fā)現和積累,大大忽視了我們的語文課本所呈現出的優(yōu)秀資源。
一、善于發(fā)現,從課本的文章中提煉觀點,分條列舉,對應相關的話題,把文章轉化為素材,成為議論文的論據
河南省高中使用的語文課本是人教版的教材,書中選取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只是學生未能發(fā)現或是不會提煉,每年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都有不少取材于課文的優(yōu)秀篇章,僅以最近幾年高考為例來說明,比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滿分作文《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引用了荀子《勸學》的名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展示了其對課內素材活學活用的能力,值得稱道。高中生在高考作文中涉及課內名家名篇,再現名家名篇的意境,讓其成為觀點的有力例證,會為作文增加亮點。
二、拓展延伸,從多渠道獲取相關知識,增加有效信息量,使從教材中轉化的素材更具說服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1.教科書中文本的對比拓展與延伸
新課改中必修選修的課本都是按單元進行編排的,在不同的課本中會選取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這時我們就可以把兩者聯(lián)系起來,增加有效信息量。例如,在引用陶淵明的例子時,可以把必修一第二單元中《歸園田居》(其一)和必修五第二單元《歸去來兮辭》并序結合起來,不僅能豐富人物形象,更能品味出陶淵明的志趣與追求。
2.課外拓展延伸
教師利用每周的語文閱讀課,帶領學生到微機室上網查閱資料,完善素材。比如關于陶淵明的其他作品和資料,我們可以找到: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魯迅先生曾說:“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梁啟超也曾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蓖ㄟ^這樣不斷積累,從多渠道獲取知識,我們手中的材料才會更加準確、詳細和全面。這樣在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據教材內容,展開想象,創(chuàng)設情境,巧妙導入創(chuàng)新性的作文素材
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币虼?,要讓學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象,通過續(xù)寫、擴寫、改寫等方法,去創(chuàng)設有新意的情境,切入文章,并符合立意的要求。
成就考場上的一篇佳作,并非易事,需要我們重視積累,注意觀察,處處留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以課本為依托,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把例子巧妙地導入我們的作文中,論據才能充分,文章才能寫得有深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細心觀察,抓好課本,認真分析和歸納,建立個人作文素材積累檔案。有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領會寫作之要領。
參考文獻:
[1]焦祖卿,呂勤,讓教學更開放:拓展延伸讓學生觸類旁通,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1-01.
[2]周小蓬,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踐導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08-01.
(作者單位 河南省沁陽一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