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幾點嘗試,從“直觀感受”“引導學生”“注重欣賞”“通過想象”等方面論述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注重欣賞;美的升華;創(chuàng)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對中學語文教學的美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學生進行美育,就是指中學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能夠辨別人性的美丑,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現在,談談本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幾點嘗試。
一、直觀感受,讓學生感受自然界的美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有漫長的海岸線,土地遼闊,山河秀麗,氣候多樣,自然美景美不勝收?!栋蜄|三峽》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游記,記敘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的所見所聞,贊美三峽無比雄偉綺麗的景色;《周莊水韻》則寫了古鎮(zhèn)保留獨特的、古樸的江南水鄉(xiāng)風貌;《蘇州園林》寫的是祖國的園林美;《濟南的冬天》寫區(qū)域和季節(jié)的美麗;《始得西山宴游記》寫西山險峻、奇特的美;《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描述了青海湖的美麗、富饒……總之,美有多種形式,各有不同的特點,各有不同的韻味。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觀賞各種自然美景,讓學生飽覽祖國的秀美河山,產生與作者對大自然同樣熾熱的愛國之情。
二、引導學生,感悟社會的美
社會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表現又是社會面貌和道德規(guī)范的具體表現。教師在傳授知識時,還要指導學生認識社會,辨別美與丑、善與惡,感悟人性的真、善、美。例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這篇課文敘述了魯提轄三拳打死鄭屠的故事,贊揚了魯提轄疾惡如仇、扶危濟困、樂于助人、不畏強暴、粗中有細的性格,為我們展現了古代英雄的人性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敘述了杜甫因為“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忙下,好不容易蓋了一座茅屋。沒想到在八月,大風竟然吹破茅屋,頑童抱走茅草,房屋漏雨,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文章表達了詩人情愿“吾廬獨破受凍死”,也要“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品質,表現了詩人舍己為人的博大胸襟和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敘述了父親在母喪和丟了工作的情況下,雖然處境艱難,但仍深愛著兒子,寫出父親的至情至善;《鄧稼先》這篇課文講述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鄧稼先同志帶領大家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彈的事跡,贊揚了鄧稼先同志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yè)的崇高情懷。教師在分析課文時還要聯系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來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人物人格的高尚,讓學生感受他們內心深處的美。
三、注重欣賞,給學生以美的升華
語言優(yōu)美、精煉是眾多名家名篇共有的特點。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絕不能離開對語言的分析、鑒賞、品味。例如,朱自清寫的《春》這篇課文的第四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段文字中坐、躺、打、踢、賽、捉,寫出了人們在春天來臨時的喜悅之情;這些精煉、優(yōu)美的句子,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細細地鑒賞、品味,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賞花的欣喜之情。又如《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這篇課文在描寫湖水“青海湖的藍,藍得純凈,藍得深湛,也藍得溫柔恬雅,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漿液,又像是白種人的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弊髡咴谶@里用優(yōu)美的語言寫了青海湖夢幻般的美景。這些語言優(yōu)美又不缺乏樸素,韻味無窮,意義深遠。因此,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讓學生細心品嘗詞句,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這種感受,則是一種美的升華。
四、通過想象,給學生以美的創(chuàng)新
人們認識事物要經過感知—重現—理解這樣一個過程。只有對某一事物感知得越具體,人們才能理解得越深刻;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與聯想就是該事物具體化的重要手段。例如,學完《愚公移山》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設計這些問題:①夸娥氏二子負走二山后,愚公一家人出入如何?②山搬走后,愚公一家將會過上怎樣的日子?③你對愚公移山有怎樣的想法?教師這樣設計問題,讓學生自由想象,感悟愚公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同時也讓大家產生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再如,學完《陳毅市長》一課后,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①陳毅市長打算在上海設立全國第一個盤尼西林藥廠,藥廠能否順利辦成?②陳毅市長趕到發(fā)電廠,將會遇到什么問題?③這些問題,陳毅市長是怎樣解決的?教師通過設計這些問題,讓學生想象,讓學生明白在上海解放初,陳毅市長依靠上海各階層群眾的支持,采取了恢復生產、發(fā)展生產的方針,只用一年多的時間,就使上海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觀。陳毅市長的高貴品質和優(yōu)良作風也從中更好地表現出來。教師設計這些問題,讓學生想象,感悟人物的性格,給了學生以美的創(chuàng)新契機。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會對學生的整個身心起到催化作用。因此,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加強對學生進行美育,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蔡雛祥,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教育評論,1996.
[2]羅伶沖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淺見,廣西教育,2002.
(作者單位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臨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