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教學必須與文化教育相統(tǒng)一,才能真正實現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根本目標。從分析實踐文化教學的外部環(huán)境和學生特點等客觀因素入手,結合現行深圳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單元,提出了上“文化研究課”的基本方法和應注意問題。
關鍵詞:文化;研究課;教學
新課標明確提出:“基礎英語教學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痹诮鼛啄甑男W英語教學中,我們大多數英語教師都在關注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在英語課堂中也都有意識地滲透和結合文化方面的知識。深港版教材Primary English For China的每一冊書里都附加一個Culture Unit(1~8冊)或兩個Culture Club(9-12冊)內容,但筆者關注到不少教師在教授這個文化單元,特別是高年級的Culture Club時,基本上是維持兩種教學方法:一是上成平常的語言課,學習新單詞,新句型,教授或鞏固語法知識;二是上成閱讀課,帶領或讓學生自己閱讀,弄懂其中的意思,然后布置一些理解題,大部分學生能回答對問題即達到教學目的。在這里筆者并不是對這兩種教學方法持否定態(tài)度,事實上,當學生的英語水平達不到能基本讀懂其內容或學生的學習能力還不能進行自學時,采用第一種方法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在學習的外部環(huán)境,尤其是教學資源還不豐富的情況下,采用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個有效的學習途徑??芍档梦覀兺钜粚铀伎嫉氖牵菏遣皇侵荒懿扇∵@樣的方法來教此種類型的課?在現實狀況下,有沒有更好的途徑實踐英語教學和文化教育的統(tǒng)一?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從而真正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yǎng)交際能力呢?
筆者在這里將此類文化單元課的教學暫定義為“文化研究課”,稱之為“文化課”,是因為這種課的教學內容是圍繞我國的和國外的(尤其是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文化、傳統(tǒng)、風俗、禮儀等中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有聯系的部分展開的;而將之定義為“研究課”,是因為這種課試圖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觀念,強調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科學化與多樣化,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與過程、情感與體驗、交流與合作等”,來突破其內容中的重難點,有效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同時將課堂的知識延伸到課外,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筆者認為,相對于上述兩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這樣的arsZKGQsUEb4vfY53AFXkw==教學方法并沒有“動搖”或“損傷”學生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掌握這個“硬件”,并不是借“課程改革”來“趕時髦”。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文化研究課”在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實踐的可能性——外部環(huán)境和學生。客觀地講,深圳的這個大環(huán)境非常有利于英語學習,它有便利的互聯網,學生無論在家還是在校,都能輕松地從網上獲取大量的資源;深圳的家長和學生見識面比較廣,他們對很多國外的東西都有過身體力行或耳濡目染;深圳大多數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在接觸英語知識。他們的英語語言學習起點比較高。目前這兩方面都具備了,我們才提出“文化研究課”的教學。
一、在學習前對教學內容給予適度引導,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打消或遏制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畏難情緒,鼓勵他們弄清楚未知的東西
高年段的小學生,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學習的目的性依舊不太明確,學習的持久性也明顯缺乏,在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相對低年段的學生缺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上這種課的時候,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Changes around the world單元里,教師如果不在上課前進行引導或介紹,學生就會對所學的知識一點學習欲望都沒有,因為這些內容對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都可能是陌生而枯燥的。但教師如果能通過講述“哥倫比亞發(fā)現新大陸”的故事引入美國,可能會激發(fā)學生去探究美國的歷史的興趣;或從討論“你對德國了解什么”人手,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換淺層次的信息來認識德國,應該會消除知識的難度給學生帶來的畏懼情緒。
二、發(fā)動學生廣泛搜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學習材料
書中的文化單元里,只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國家的文化某方面的“零散”知識,但真正要弄懂這些內容并不是讀懂就行,它還需要去尋找“為什么”。教師要想“以點帶面”,讓學生去了解認識與之有關的知識和信息,就應發(fā)動學生主動地去搜集材料。這個時候教師不可給學生任何限制,讓他們依照個人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個人能力盡可能多地去搜集,但要求孩子在搜集的過程中同時盡可能去熟悉自己搜集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本身就是在學習和鍛煉,如:搜集材料的能力、對所需信息的判斷和把握能力、對搜集到的信息的理解能力。這個過程需要有兩到三天,所以,教師應提前布置這個任務。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去學校電腦室共同上網找資料。
三、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和學生一起對他們搜集的材料進行篩選和加工
在“廣撒漁網”之后,要幫助學生進行及時“收網”。筆者認為,學生在經過搜索材料的過程后,對書本的內容多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會知道自己對哪方面的東西比較拿手、在哪方面搜集的材料比較詳盡,有一定的主動權,所以,教師應該在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程度上進行分組,由各小組開始分“專題”研究。學生不可能對書本中任意一個方面的知識都有足夠精力和時間去掌握,那就不如讓他們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其中一個方面。比如,教學Schoolholidays和Festivals and food兩個單元時,都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國家或節(jié)日,將選擇內容相同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從而共同作更深入地研究。這個時候,教師開始發(fā)揮“導師”的作用,正式進入上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帶領各個小組對他們的材料進行篩選和加工。由教師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理解能力,來把握對所學知識要掌握的程度,組織學生進行再學習。這個過程是整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不教會學生對材料進行篩選處理的話,學生就很難真正讓“找來”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也不可能進行下面的小組間的信息交流環(huán)節(jié)。
四、把握教學重點,讓全體學生掌握
并不是說文化課就沒有主次之分,沒有重難點之說。要是這樣的話,書本上的內容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教材的編者也可以直接給教師和學生確定一個主題和綱要就行了。換句話說,書本上出現的內容就應是重點,這是對全體學生的統(tǒng)一要求。所以,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去掌握這些知識。筆者個人認為,可以讓“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通過英語故事情境來展開,通過文化的魅力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語言學習融入美好的文化熏陶之中。如,教學Where do people live這個單元時,在處理flats和houses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對它們不陌生,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通過檢查“對比兩者的不同”來達到學習重點的目的;教學Animals and countries單元時,教師可編輯一段書中提到的幾個典型動物的有聲錄像,讓學生通過看、聽來了解所學內容,并通過提一些有關片中內容的問題來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
五、指導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學習,獲取更廣的知識
學生按照分成的幾個專題小組,用各種方式來展示學習成果,其他組學生通過觀看、傾聽、提問等方式了解更多的信息,達到共同學習的效果。比如,在教學Where do people live單元時,學生分成了“igloo”組,“Mongolian tent”組,“castle”組等,教師要求每個組想個辦法來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房子。學生有的采用西方童話故事表演來演繹城堡;有的通過模仿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來介紹冰屋;有的通過拍攝蒙古包的錄像來解釋游牧民族的文化。如果給學生足夠的準備時間,加上教師的幫助和提示引導,這個環(huán)節(jié)將是這種課型的獨特亮點,是最能讓學生獲取成功感的地方。同時其他小組觀看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適時或適當的提問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了解。
六、適度的作業(yè)布置
筆者建議此類課不要布置抄抄寫寫、提問回答等常規(guī)作業(yè),完全可以讓學生大膽進行總結類或創(chuàng)造類的作業(yè)。如,在教學了World record單元之后,組織學生在班上進行一個“世界之最”英文知識競賽;在教了Where do people live單元之后,讓學生想象如果人類要入住月球,需要什么樣的房子,讓學生去描述,而且同樣鼓勵學生集合小組智慧共同去完成作業(yè)。
當然,要操作一堂成功的“文化研究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對教師個人素質的要求比較高,但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并不是深不可測的。有些教師可能由于自身語言水平不夠,文化知識較少,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所以,在這里提倡我們一線的教師要不斷加強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要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進而在教學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學。同時還要注意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在進行文化教學課時學生因為年齡小,很可能對西方的文化和風俗產生“愛慕”情緒,如,學生在學習festivals時對西方的節(jié)日就有很強的了解欲望,而對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屑一顧;在學習houses時對西方的別墅或城堡滿懷期待,而對中國的四合院、窯洞、吊腳樓覺得無話可說。所以,老師還要有較好的表達本土文化的水平,學習一些介紹我國特色的英語讀物,這類讀物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且還為豐富教學實踐提供了良好的資源。
參考文獻:
[1]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張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與現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梅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