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呂叔湘語)。語感的強弱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語文;語感;培養(yǎng)
語感是對語言情感、色彩、情趣方面的感知能力,是在長期體驗、訓練、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敏銳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語文綜合能力。語文學習中,無論是語言的理解還是運用都和語感能力密切相關?!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币虼?,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加強語感實踐,于誦讀中體悟
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讀、抄、背、講和寫,對學生的感官反復進行言語刺激,使學生在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tǒng)。這種聯系系統(tǒng)達到熟練化、技能化、自動化,就形成了敏銳、準確、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它具有直覺性的特征。獲得這種直覺感受最有效的途徑是大量反復地誦讀吟詠,即反復地以多種方式進行誦讀,在誦讀中直接迅速地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文章的韻味,得到語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事實上,在語文教學中,誦讀是使學生獲得語感實踐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感悟文本思想的最佳途徑。學生接觸語文,都是從讀開始的,因為誦讀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讀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的情趣,把握文章內涵。古人學語文就十分強調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才能精思,熟讀才能解義。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詩歌、散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解放思想,減少一些繁瑣的講解,刪除一些重復的練習,淡化一些知識的傳授,采取適當方式引導學生吟詠誦讀,以觸發(fā)學生的語感。達到理解和掌握文本的目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讀,不管是默讀還是誦讀,師讀還是生讀,范讀還是齊讀,都一定要明確讀的目的,讀時全神貫注,身臨其境,深入角色,以達到悟的效果。若是口到神移,就是再讀也達不到悟的高度。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一教師把凳子、桌子當作月臺等障礙,要求學生在反復閱讀父親翻越欄桿,穿過鐵道,爬上月臺,買橘子的那段文字的基礎上,模仿父親艱難地做完這些動作之后繼續(xù)再讀課文,使學生深刻而準確地領會父親的愛子之情,進而理解作者選擇描寫這件小事、這些細微動作為寫作題材,是在表達“對父親的思念”這一感情。
二、揣摩品味語言,于咀嚼中意會
葉圣陶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歌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來?!边@種細細咀嚼、辨別滋味的過程,就是品讀。很多文學經典的妙處都在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想深刻理解隱藏于文章深處的思想感情,就必須把文字咬爛嚼碎,反復品味,深入透析,必要時還要“反芻”,以透析文字背后隱含的寓意。
品詞酌句,比較、揣摩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是學生形成并積淀語感的重要手段。只有牢牢抓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詞,對其生動、形象、神韻進行反復探討,讀讀、比比,議議、品品,在品中感悟,才能與文本產生共鳴,內化語言,形成語感。通過對語言文字進行“增補”“刪改”“變序”“替換”等方式,能夠使學生形象地感受語文中語言的精練、形象、細膩等特色,品出文章的真情實意。一句話,品讀有點像南方人喝“功夫茶”,一小口一小口地咂,方能品出其中真味。
三、培養(yǎng)問題意識,在疑問中頓悟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為學之始”。我們常會發(fā)現,語感好的學生,會在閱讀中思索,體味其中的美感而不局限于中aa26ae430f89d090d0724f8f6c510e9a,不盲目崇拜、迷信權威,并提出一大堆的問題進行個性探究。同時,經常探討閱讀信息,有意識地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閱讀就會深刻,透析,進而獲得豐富的語感,產生與眾不同的見解。因而,語文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善思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切記問是思的表現,只有思才會有所感,進而才會有所悟。
四、豐富生活體驗,在實踐中強化
語文學科最大的特點是綜合性強、與生活融合度大。因此,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只有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對生活的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意義及其背后潛藏的思想與情感;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也只有在更多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運用,才能不斷強化。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正如馬克思所說:“感覺是在自己的實踐中成為理論家的?!币虼?,教師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對學生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臺,使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變得容易,變得深刻。
比如,一位教師在講古詩《錢塘湖春行》時,留下十分鐘時間,鼓勵學生做一回詩人,把自己心中的春景大膽“創(chuàng)作”成詩詞。學生熱情很高,寫得非常投入,有奮筆疾書的,有寫完一句就低吟一遍的,有得意洋洋地將自己作品讀給同學聽的。從一首首稚嫩的詩行中,我們也看到了語感積淀的印跡。
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是語文教師永遠追求的課題,需要明確的是:語感的培養(yǎng)不是短時間就能見效的,它需要通過長期的訓練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感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qū)雁塔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