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傾聽親歷者的敘述,是一種福分?!盾囉洝H歷·轎車中國30年》這本書,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敖裉斓男侣劊魈斓臍v史”。作為新華社資深記者、公開呼吁轎車進入家庭的媒體第一人,李安定先生將他于中國轎車三十年的經歷、感悟融匯于充滿感情的文字中,既是我國轎車的一部編年史,也是一個職業(yè)記者的心路歷程。
從本期開始,本欄目將連載《車記——親歷·轎車中國30年》中的精彩內容。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文字,回望那些時代的風云變幻。
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
我進入新華社,正是在1978年底,此時新時期的分水嶺——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開過。隨后30年的記者生涯,使我成為改革開放的全程記錄者。
今天的人們對于“改革開放”這個詞語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對于剛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和階級斗爭的人們來說,當時卻有再世之感。乍暖還寒,新舊思想的交鋒十分激烈,但幸運的是,新華社在那個時代走在了思想解放的最前沿。
1980年,我分工制造業(yè)的采訪,主要包括機械、輕紡、軍工。當時,能夠采訪中央部委的只有幾家中央媒體,記者中鮮有年輕人。那個年代,官場風氣清新,沒有今天采訪部委的一套繁文縟節(jié)。我有各部委的長年出入證,有食堂飯票。從一間辦公室走到另一間,從部長到普通工作人員,大家都是朋友。聊天,看文件,獲得新聞線索后就往基層跑。每天,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撲面而來,那是一段充滿激情的記者生涯。
1981年,國家機械委設在中南海,主任是薄一波;一機部在三里河,部長是剛剛從二汽調回北京的饒斌。
饒斌,中國汽車工業(yè)的奠基人,有著傳奇的經歷。平時經過饒部長的辦公室,只要外間門開著,部長秘書顧堯天總要招呼我進去坐一坐。部長有事交辦,他走到里間,會捎上一句:安定來了。饒部長就會叫我進去聊幾句,有時候是正式的采訪。
當時,全國一百二十多家汽車廠,分屬機械、交通、市政等部門,多數是地方小廠,小打小鬧,勉強度日,全國一年總共只生產17.5萬輛汽車,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極差。司機如果沒有一手過硬的修車功夫,被困在路上是常有的事。
1982年早春的那個下午,我跟著饒部長走進了會議室,國家汽車局的劉守華、馮克、胡亮等幾位領導已經等在那里,饒部長拿出蓋著國務院大印的紅頭文件,欣喜地告訴大家,為整治汽車工業(yè)的“散亂差”,中央決定成立中國汽車工業(yè)總公司。借此作為試點,給其他產業(yè)的改革和結構調整積累經驗。汽車行業(yè)面臨一次重大的管理體制改革——即將組建的中國汽車工業(yè)總公司計劃單列,直屬國務院領導。他還透露,中央已經確定,中汽公司的總經理由李剛擔任。
我認識李剛,當時他還在長春擔任一汽廠長,不知道這項新的任命。在每年—度的全國機械工業(yè)會議上,李剛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會議期間晚上放電影,他從不去看,而是躲在房間里靜靜地看書。
國務院下發(fā)文件的當天,我就預感到,饒斌會就此離開中國最大的產業(yè)——機械工業(yè)的行政首長位置,重新投身到讓他嘗盡酸甜苦辣的汽車行業(yè)中去。
1982年5月7日被確定為中汽公司成立的日子。
五一節(jié)剛過,我采訪的兩個產業(yè)——汽車和船舶——5月4日同時開會,貫徹國務院實行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分別成立汽車和船舶兩個工業(yè)總公司。兩個會議會期都是四天。當時國家機械委打了招呼,由新華社獨家發(fā)稿。開會首日,新華社就播發(fā)了我寫的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成立的消息。而關于中汽總公司的消息則要求會議結束時再發(fā),理由似乎是兩個同類的消息不要擠在一天。
汽車行業(yè)的會議在京西賓館召開,氣氛有些凝重,由于沒有宣布中汽總公司的成立,公司的級別和隸屬關系也沒有確定。新公司的籌組班子、各地大企業(yè)的代表都有些惶惑。
直到會議的最后一天下午,國家機械委主任薄一波才來到會場,宣布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剛剛作出的決定。我記得會場的氣氛有些緊張。薄一波宣布中汽公司(而不是原來文件中的總公司)將是一個局級機構,隸屬機械工業(yè)部(而不像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是一個部級單位,直屬于國務院)。饒斌擔任中汽公司董事長,李剛擔任總經理,陳祖濤擔任總工程師。
薄一波脫開講稿,特別解釋說,董事長饒斌的級別仍然是正部級,但今后的董事長不再享受這一級別的待遇。饒斌此前已被免去了機械工業(yè)部部長的職務,由副部長周健南接任。我注意到,饒斌的臉一直沉著,臺下也是一片肅穆。屬于哪一級部門主管直接影響著產業(yè)的發(fā)展,對于這個中國特色,饒斌與在場的汽車業(yè)領導者和專家們十分清楚,日后發(fā)生的情形也證明他們的擔心不是多余的。舊體制盤根錯節(jié),中汽公司單兵突進,注定推進很艱難,結局很悲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