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場有許多“慣例“。這些慣例沒有明文規(guī)定,外界感覺似乎很神秘,卻又被官場默認接受,大家都心照不宣,照方抓藥,樂此不疲。有的慣例老百姓都可以如數(shù)家珍,生活中我們也耳熟能詳,不妨在這里舉幾例分析一下。
慣例之一:部分低級別官員給高級別官員送禮。如一個小縣的縣長受賄案發(fā)后,浮現(xiàn)出一個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給領導送錢的干部竟達近百名,僅正科級以上干部就達60多人,除紀檢、組織部門外,縣直單位主要領導無一免“俗”,這是誰都知道的“慣例”。
慣例之二:站錯“隊”被淘汰出局,跟對了“人”就平步青云。在官員隊伍里,很多時候是要站隊的,站隊有時是主動的,有時是被動的。你的命運要靠這個人的官運,他升了你就一定會跟著沾光,就有你的好處,不管你行不行。他要是倒霉了或者退了,你就要跟著被貶或者靠邊站了,也不管你行不行。
慣例之三:能當上官和能當好官是兩個概念。要想當上官高一級的官,不一定是低級別當?shù)煤玫墓?,而多?shù)是和上司關系近或者關系好的官。當官非常成功的人,一般不一定是做事業(yè)最成功的,而是為上級長官服務得最好,做得最成功的官,是讓上級最滿意的官。
慣例之四:做事的“雙重標準” 與做人“兩面人”。在官場混,嘴巴要會說,高調(diào)更要會唱,眼力要好,要會看勢頭,看形勢,但是大家都明白,如果真按那些高調(diào)去做,恐怕干不到三天就得出丑。所以說歸說,做歸做,兩者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不管會上唱了多少高調(diào),私下該做什么大家心里都明鏡一般。對待下屬、對待別人、對待群眾是書上的標準,是制度,是律法,是文件上的規(guī)定。對待自己,對待上司則是各種潛規(guī)則,是中國特色,是下不為例。
慣例之五:對上級惟命是從。下級必須看上級的喜好和臉色行事。上級對下級的不滿,尤其是對上級特別關心和在意的問題所表示出的不滿,對下級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你必須對他的不滿意立即引起高度重視,而且采取立竿見影的措施使他迅速感到滿意,否則就有你的好果子吃。
慣例之六:研究工作不如研究關系。經(jīng)常認真研究工作的人很難做官,起碼做不了大官。因為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你把有限的生命用到工作上,肯定對仕途琢磨的時間就少,那么就很難升遷。所以,研究工作不如研究關系,真正做官的材料是一天到晚腦子里琢磨我該去拉攏什么人、巴結(jié)什么人、打壓什么人,睡在床上也得思考方方面面的關系,如果把這些時間“浪費”在整日思考我該怎么學習、怎么進步、怎么為人民服務,完了,再想往上走,肯定沒戲。
慣例之七:背景勝過一切。在中國的官場,能力和道德并非最主要的考核依據(jù),背景才是最重要的作用力。當代官僚階層已經(jīng)從封建時代的家族世襲變成一種集體世襲,既得利益集團會牢牢把持住核心權(quán)力層,并在極小范圍內(nèi)實行一定形式的民主。那些原本非核心權(quán)力層出身的人,即便有通天的本事也很難達到核心權(quán)力層,只能在邊緣權(quán)力層游弋。大多數(shù)人窮極一生之力,能達到縣處級就很不錯了,嚴格的組織考核程序和層層暗箱操作,阻擋了一部分人的進步。所以,中國自古有句老話,“朝中有人好做官”。
……
當然,還有很多的“官場慣例”,如為干部撐傘,公款吃喝,節(jié)日送購物卡等等,這些官場慣例都是權(quán)力制造出來的“潛規(guī)則”,人們?yōu)榱松w,對官場慣例樂此不疲,想方設法、千方百計來接近領導,恭維領導。通過接近和恭維,達到表現(xiàn)自己,宣傳自己的目的。這是我們政治生活中一種很不正常的現(xiàn)象,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不正常變成了正常,因為它具有很強的認同性和功利性。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