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求】
1.了解主要造巖礦物和三大類巖石,認識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2.了解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理解構造地貌與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特點。
3.運用地殼運動、內外力地質作用解釋地表形態(tài)的特點及成因,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海陸分布、山脈與海溝的成因、成礦規(guī)律及地震成因。
【高考命題展望】
高考對地表環(huán)境的考查主要是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巖石與礦物的關系,以讀圖綜合分析題的形式或結合重大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考查地質作用、地貌形態(tài)以及板塊構造理論;利用地形剖面圖、示意圖等考查地質構造。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火山、地震成因與分布,背斜、向斜與生產的關系,與外力作用有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本專題的重難點。
【知識網絡】
【知識再現】
一、板塊構造與地貌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全球地貌,要注意板塊的邊界類型(即相對運動狀況)與地形類型的關系。板塊間的邊界,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線,而是一些構造帶,如海溝、海嶺、斷層等構造帶。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1)地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分割成許多單元,這些單元被稱為板塊。
(2)全球巖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塊,每個大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個小板塊。
(3)板塊內部地殼較穩(wěn)定,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分布。
(4)板塊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二、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是指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和變位,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皺和斷層,它們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和“證據”。
三、外力作用與地貌
地面上風化、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過程,它們互為條件、密切聯系、共同作用雕塑著地表形態(tài)。
四、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1.循環(huán)過程。巖漿是“巖石之本”,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起于巖漿,因此正確判斷巖漿是解讀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模式圖的關鍵。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巖漿巖箭頭的作用為冷卻凝固作用。在三大類巖石中,只有沉積巖含有化石和具有層理構造,并且是由風化、侵蝕、搬運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巖漿的箭頭,其作用都為高溫重熔再生,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表示高溫和高壓條件下的變質作用。(如下圖)
2.三類巖石特征的比較。
3.地理意義。在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中,形成了地球上豐富的礦產資源;改變了地表形態(tài),塑造了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景觀;實現了地區(qū)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了地表的環(huán)境。
【重難點突破】
一、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河流流經彎道時,水質點作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影響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壓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huán)流。在彎道環(huán)流的作用下,凹岸發(fā)生侵蝕,凸岸發(fā)生堆積(如下圖所示)。
二、判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
地質圖分為剖面圖和平面圖,可根據以下步驟進行判讀分析。
1.看圖例、比例尺。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圖示地區(qū)出露哪些巖層及這些巖層的新老關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縮小的程度。
2.具體分析。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分析圖內的地質構造特征,分析圖示是向斜還是背斜,地層有無缺失,各層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在什么地質年代形成的,有無斷層、斷層部位在什么地方,有無侵入巖、是什么地質年代侵入的,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有什么關系等。以下5幅圖中A、B、C、D均表示巖層,且?guī)r層年齡A>B>C>D。
(1)若地層呈水平狀態(tài),并且從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連續(xù)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里,地殼穩(wěn)定,地理環(huán)境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如右圖)。
(2)若地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fā)生褶皺,地層顛倒是因為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fā)生強烈褶皺所致(如右圖)。
(3)若地層出現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fā)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時開始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三是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沉積物來源(如右圖)。
(4)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上升形成的(如右圖)。
(5)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形成之后又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圍巖形成時代(如右圖)。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質平面圖往往繪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山脈的走向、分水嶺所在、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若沒有繪制等高線,可以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特點,一般河流總是從地勢高處流向地勢低處,可根據河流流向來判斷地勢的高低起伏狀態(tài)。
【典例分析】
例1.(2012年高考山東文綜卷)3.右圖為某區(qū)域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甲地層褶皺后,該區(qū)域先后發(fā)生了?。?)
A.沉積作用、侵蝕作用、巖漿侵入
B.巖漿侵入、侵蝕作用、沉積作用
C.巖漿侵入、沉積作用、侵蝕作用
D.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侵入
解析:由圖示信息可知,甲地褶皺形成后沉積巖層Ⅱ出現了侵蝕作用,部分巖層被侵蝕掉,后又出現了沉積巖層Ⅰ,最后巖漿侵入沉積巖層Ⅱ和沉積巖層Ⅰ,故該區(qū)域先后發(fā)生了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侵入。
答案:D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查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與地質構造。
例2.(2012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板塊運動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態(tài)。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地震使海底抬升 B.地震導致海底中間凹陷
C.海底擴張?zhí)帋r漿涌出 D.海底擴張?zhí)幊练e物大量堆積
8.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可能形成 ( )
A.島弧和海溝 B.海嶺和海溝
C.海嶺和裂谷 D.島弧和裂谷
解析:第7題,海底擴張?zhí)帋r漿涌出形成洋脊。第8題,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切入大陸板塊的下方,大陸板塊隆起抬升,可能在大陸板塊一側形成島弧,在大洋板塊一側形成海溝。
答案:7.C 8.A
考點定位:該題組考查板塊運動。
例3.(2012年高考江蘇地理卷)下圖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示意圖。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tài)。讀圖回答9~l0題。
9.屬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⑤處發(fā)生的地殼運動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斷裂下降 D.斷裂上升
解析:第9題,從剖面線上看,①、②、③、④處都為谷地;從地下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線上看,①、②、③、④處所對應巖層拱起處都為背斜,所以①、②、④谷地都應為背斜谷。第10題,⑤處同一巖層分布不連續(xù),發(fā)生向下位移,說明⑤處巖層斷裂下降。
答案:9.D 10.C
考點定位:本題組主要考查影響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等相關知識。
例4.(2012年高考北京文綜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屆夏季奧運會將在英國倫敦舉行。讀圖,回答第2題。
2.英國?。?)
A.地處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
B.西部海岸線曲折,珊瑚礁發(fā)育好
C.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
D.多數河流短,含沙少,無結冰期
解析:英國位于亞歐板塊內部;英國西部海岸位于溫帶,而珊瑚生長在熱帶海域;英國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原為主,地勢低平;英國島嶼面積小,河流短小,溫帶海洋性氣候,無結冰期,植被覆蓋率高,含沙量小。
答案:D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板塊的分布、河流的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