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地理教學中,晦澀、拗口的人名和地名是教學的難點,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灌輸式”手段,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在備課中吃透教材,活用文字,讓枯燥乏味的人名、地名變得生動、有趣,激活課堂教學,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
一、巧設“包袱”,寓教于樂
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在深鉆細研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謎語、腦筋急轉(zhuǎn)彎,吊吊學生的“胃口”。難度不易過大,要確保大部分學生能順利解開“包袱”。
我在執(zhí)教一節(jié)地理綜合復習公開課時,就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問題:
(1)海水是什么顏色?請舉例說明。
(2)世界上最炎熱的地方是哪里?
這兩個腦筋急轉(zhuǎn)彎是課前導語,問題難度適中。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外校前來觀課的學生很快便適應了我的教學風格和節(jié)奏。學生們積極搶答,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想出三個答案:黃海、紅海、黑海;第二個問題,有的學生的答案是“吐魯番”,因為那里有“火焰山”,也有的學生的答案是“火地島”。此類問題以激發(fā)興趣為目的,不宜將答案定得太死板。如上述第二個問題,我的預設答案是“火地島”,但我并沒有否決學生的其他見解,只要答案有理即可。
二、巧用諧音,趣化知識
有些學生初學英語習慣用諧音。有的同學曾經(jīng)把“teacher”寫成“汽車”,將“Virginia”寫成“我枕你呀!”將“morning”寫成“毛寧”。英語學習中這個做法不被認可,但是在記憶歷史、地理名稱時卻不失為一條捷徑。
事實上,世界地理、歷史中的許多人名和地名都是音譯。學生們用諧音去記憶,當然無可厚非。教師應積極利用語言的豐富性,活用文字,利用諧音,為枯燥的人名、地名加點調(diào)料,使其變成一道“美味”。
譬如,加爾各答(Calcutta)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東方最大的商業(yè)名城之一,現(xiàn)為西孟加拉邦首府。但“加爾各答”這個名字很拗口。于是我讓一位最活躍的學生走上講臺,揮起手說:“我的鐵砂掌落到你頭上,會怎樣?”學生說:“會起一個大疙瘩!”大家哄堂大笑!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猜一個謎語——一巴掌(當?shù)氐目谡Z中,巴掌就是“夾耳”)打出一個大疙瘩——打一印度城市,學生們輕易便找到“加爾各答”這個答案。
直到今天,已經(jīng)三十多歲的往屆學生談到這一謎語時,還捧腹大笑??梢娗捎弥C音,給學生的記憶有多深!
三、巧用順口溜,突圍記憶
順口溜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即使文墨不通者,也能通過順口溜記住高深的知識。在史地教學中,教師如果巧用順口溜,將瑣碎的知識進行整合,把復雜抽象的知識打造成一支輕快的“歌謠”,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大大提升。
在講授中國地理時,我把人口過百萬的少數(shù)民族名稱整理成一首順口溜:
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
這一首順口溜很像一首“長短句”,其中“苗彝(亦)壯”有歌頌莊稼茂盛的意思,學生們感到特別有趣。我特別講解了最后一句“土家、哈尼(honey)”,學生們仿佛看到了熱情洋溢的土家族、哈尼族姑娘載歌載舞地迎面走來。
四、巧設課堂比賽,復演智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設計的謎語、順口溜不一定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步。因此,激發(fā)學生自已進行設計、編輯才是最主要的手段。實踐證明,學生自己設計的謎語、順口溜盡管略顯稚嫩,但效果甚佳。
學校每隔一段時期便舉行一次“謎語、順口溜”大賽。教師先認真研究教材,找到需要突破的難點,然后啟發(fā)、引導學生去設計。周日布置作業(yè),也大多是此類輕松有趣的活動,盡量避免重復的機械勞動。并且由學生自己民主選舉出評委,對全班作品進行評審。評選出的作品直接上傳到班級教學資源庫。
人名、地名是歷史、地理教學中的“老大難”,當“老大難”遭遇諧音、謎語、腦筋急轉(zhuǎn)彎、順口溜,就不再是“攔路虎”。全體學生都興致高昂,整體成績提升幅度較大。知識越復雜、艱深,教育方法越簡單樸實。謎語、諧音、腦筋急轉(zhuǎn)彎、順口溜來源于文本,卻能讓抽象復雜的知識更加生動活潑,讓枯燥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當然,課堂往往是帶有缺陷美的藝術品。在應用謎語、諧音、急轉(zhuǎn)彎、順口溜這種教學方式時,我們還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1)教師須把握好設計尺度。謎語、諧音、急轉(zhuǎn)彎、順口溜是教學過程中的“雙刃劍”,在提升興趣的同時,也可能滋長學生浮躁的學習心態(tài)?!安还馨棕埡谪垼プ±鲜蟊闶呛秘垺?,在引導學生高效“捉鼠”的同時,也要防止學生“黑白不分”。總之,在鍛煉學生善于“取巧”的同時仍要培養(yǎng)他們科學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2)教師必須有豐厚的文化功底,注重創(chuàng)新。設置的“問題”盡量符合本班的學情。不可牽強附會,否則便會弄巧成拙。要“深挖墻、廣積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料”,不可“無中生有”,“包袱”的難度也要適中。(3)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節(jié)奏。堅持“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原則,適時、適度地運用“包袱”,切忌在簡單的問題上“故弄玄虛”。(4)教師要把握好評價尺度。設計“包袱”的目的是為了突破史地教學的“瓶頸”,不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文學素養(yǎng)。學生設計的“包袱”或許幼稚,不合詩詞韻律,但教師不能輕易否決甚至諷刺挖苦,導致“買櫝還珠”。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萬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