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幸福指數反映著居民的生活幸福程度。提高幸福指數對促進社會和諧,實現(xiàn)社會公平有著積極的意義。通過調查分析新疆喀什疏勒縣居民基本生活情況及其幸福指數,探尋影響居民幸福感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從而提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險制度,以及加大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繁榮農村文化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喀什疏勒縣 幸福指數 社會滿意度
幸福指數(GHN)作為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的主觀指標數值,反映著居民的生活幸福程度。因此,GHN的提高也日益成為衡量人們生活幸福與否的重要指標體系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GHN對于從根本上推動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提高基層公共服務水平,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社會公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本研究以新疆喀什疏勒縣巴合奇鄉(xiāng)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社會學、民族學和經濟學相關知識,對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數進行分析,以期探尋影響當地居民幸福感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
調查設計
新疆喀什以其獨特、悠久歷史造就了自己獨樹一幟的綠洲文化,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色。近年來,喀什地區(qū)經濟迅速發(fā)展,并逐漸成為重要的中亞經濟貿易區(qū)。同時,喀什地區(qū)也存在著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對新疆社會穩(wěn)定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本次調查以喀什疏勒縣為例,主要對巴合奇鄉(xiāng)做了為期10天的調查。疏勒縣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人,轄3鎮(zhèn)12鄉(xiāng)7個農林牧場。我們設計并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份,問卷有效率為98%。同時,對30戶人家進行重點訪談。問卷設計分為兩部分:即居民基本生活情況調查和幸福指數調查。
問卷分析
問卷一分析。主要是對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分析,包括兩個方面:物質生活指標和精神生活指標。物質生活指標主要是調查當地居民的收入情況。
收入來源方面。在被調查人群中,農業(yè)生產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其中,以農業(yè)收入作為生活來源的占94.5%,以經商收入作為生活來源的的占3.4%,靠救濟而生活的占1.2%,依靠家庭成員在行政事業(yè)單位的工資收入生活的占0.2%。不同大隊因生產方式有所差別,收入上亦有一定的差距。
通過對一些村的走訪,我們了解到,家庭中如有孩子在外地上學,家庭經濟負擔就會有所增加。有些家庭有一至兩個孩子同時在烏魯木齊上學,他們籌集學費的主要方式是從銀行貸款,貸款的方式往往是幾家聯(lián)合,年初貸款,年末還清。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了解到,有些村民靠外出打工或做零工賺錢,但這種情況為數不多,這些家庭種植地面積不大,家中有富余勞動力??傮w來說,外出打工比例較小,方式單一,多數村民在8、9月份拾棉花,或到其他種植地幫忙等。
農民收入水平方面。家庭月均收入平均在200元~300元左右的占87%,300元~400元左右的占8%,400元~500元左右的占2%,無法衡量的占3%。就當地而言,月收入衡量較為困難,多數都是以年收入來計算,即年底收成后,除去來年各項農業(yè)開支后所剩余的為年收入。當地居民收入具有不穩(wěn)定性,須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年收成來計算。
農民消費支出方面。月消費水平基本與月收入持平,月消費在200元~300元之間的占56.4%,300元~500元之間的占23.5%,500元~800元之間的占14.3%,更高的占5.8%。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農業(yè)地區(qū)的消費支出中,農業(yè)生產消費占比例較大,其次是家庭消費,再次是子女教育費用,衣著費用比例較小。另外,結婚等禮儀性費用所占比例也相對較大,可見,當地居民注重鄰里關系,充分體現(xiàn)了維吾爾族鄉(xiāng)村社會的特點。
生活物價水平和農用物資價格水平評價方面。對于當前農村生活物價水平,有68%的人認為過高,有24%人認為偏高,認為正常的占8%。當地居民普遍認為物價水平偏高,甚至有難以承受的感覺。同時,大家還普遍認為農用物資的價格偏高,如化肥、拖拉機使用費等。
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狀況方面。該地區(qū)家庭耐用消費品主要為彩電、電話、電冰箱等。在所調查的30戶人家中,電視普及率為98%,電話普及率為78%,電冰箱普及率為56%?,F(xiàn)代化交通工具普及率也較高,占45%,其中多為電瓶車,因其較摩托車便宜,一般在1000元左右??梢姡陙黼S著家電下鄉(xiāng)活動的展開,電視普及率有所提高,洗衣機和冰箱 普及率不高。洗衣機普及率較低,因為大多數家庭認為其較為費電。多少家庭購置冰箱,是認為能儲存食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節(jié)約食物。
居住條件方面。在統(tǒng)計的30戶中,89%的農民擁有鋼筋混凝土或磚面結構的房子,11%的農民住在簡單的土磚或抖墻屋。村里根據不同家庭人口,分發(fā)磚頭,一般在5000元~15000元左右。
飲用水方面。飲用自來水的占74.3%,自家打井用水的占25.7%。未使用自來水的家庭,多因未交自來水引入款。
居住地的交通和環(huán)境狀況方面。交通有通村簡易公路,但公路設施不齊全。對此不滿意的占64.8%,不太介意的占30.3%,滿意的占4.9%。對居住地環(huán)境不滿意的占56.4%,不太滿意的占33.2%,滿意的僅占10.4%。尤其是,當地居民對近年來環(huán)境治理和環(huán)境污染感到非常不滿。巴合奇鄉(xiāng)有3個大隊,因其臨近疏勒縣,縣城工業(yè)園區(qū)城的水泥廠經常排出污染物,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影響較大。
精神生活指標分析。休閑方式方面。以某村休閑方式為例,技術培訓在該村村委會定期舉行,規(guī)定當地農民必須參加。形式均為遠程教育或集中教育。該地區(qū)農村居民的主要娛樂項目為看電視、走親訪友、聊天。最低的兩項是讀書看報和上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該地區(qū)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正在起步階段。在該村中,上網的人多數是在外上學的學生,多是到臨近的疏勒縣城網吧上網,沒有家庭安裝網絡。
政府提供的精神文化設施方面。78.9%的村民認為政府無法提供電影院、圖書館、文藝場所等精神文化設施。3.4%的村民認為,政府能提供定期的娛樂節(jié)目已經能夠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17.7%的村民對精神文化設施沒有任何概念。由此可見,政府提供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尤其是公共文化設施極度匱乏。
農村居民對農村主要公共產品實際情況滿意度評判。見表1
居民對農村主要公共產品實際情況及滿意度分布(表1)
從表1可見,村民對學校條件的滿意度比較高,但是認為基層組織首先要加強的硬件類公共產品是鄉(xiāng)村公路,這與前述居民對居住環(huán)境不滿意的比例成正比。鄉(xiāng)村公路建設、醫(yī)療設施、學校條件、水利設施均排在政府亟待解決問題的前列,可見,當地硬件基本設施水平急需提高。而村鎮(zhèn)規(guī)劃、通訊設施、農村電網等設施由于似乎遠離村民生活,排在了緊迫感的末位。
在對軟件類公共產品滿意度的排序中,教育水平滿意度在第六位,同時被排在急需解決問題的第一位。由此可見,當地居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較高。社會保障滿意度雖然較高,卻被排在急需解決問題的第二位,村民普遍認為現(xiàn)在社會保障幅度應該加深,應惠及每個人。可見滿意度和急需迫切解決的排序狀況并不一致。
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無論從物質指數或精神指數上看,當地居民的普遍滿意度都較低。
問卷二分析。問卷二的設計基本由賦分完成,即根據表3的依據,設計二十道題,這二十道題分別圍繞表2中的各個二級指標來設計。
幸福指數指標構成示意圖(表2)
這份問卷主是要根據利克特量表來設計,公式選擇為:幸福指數=選擇得分/總分×100%。每一個二級指標設計一道題,總共20道題,設定每一個二級指標在農民幸福指數中所占的權重是相同的。20道題都采用同一個模式,每一道題的得分加起來就是選擇得分。因為總共20題,每題的最高得分為5分,所以整份問卷的最高得分為20×5=100分,也就是說,這份問卷的總分為100分。如果一個樣本在每一個二級指標上的選擇得分相加是70,那么根據幸福指數=選擇得分/總分×100%,可知這個樣本的幸福指數為70%,即70分。
樣本的幸福指數分布情況(表3)
根據研究需要,在參考其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把幸福指數處于75分以上的分段的群體,設定為“非常幸福的群體”;把幸福指數處于60分到75分的分段的群體,設定為“比較幸福的群體”;把幸福指數處于45分到60分的分段的群體,設定為“不很幸福的群體”;把幸福指數處于45分及以下的分段的群體,設定為“不幸福的群體”。
在此基礎上,此問卷又設計了以下問題:把所有的事情加起來,你是否覺得自己幸福,有五個選項。根據匯總分類,得出了個體對自己生活幸福程度的評價。(設定分值同上)(見表4)
個體對自己生活幸福程度的評價分布情況(表4)
根據上述問卷調查式和自我陳述式回答可見,自我陳述式和問卷調查所得出結論略有出入。被調查人群中,約有三分之二的群體屬于比較幸福和不很幸福的范疇。
第二道題是:影響自己幸福感的因素排名。通過對問卷進行統(tǒng)計,得出43.7%的人認為影響幸福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健康生活”;30%的人認為是“收入保障”;有12.8%的人認為是“生活環(huán)境”;有12.2%的人認為是社會環(huán)境;只有1.3%的人認為是“幸福信心”。
第三道題是:在與全村人進行比較后,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所處的水平做了判斷。有14.2%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處于“中上水平”;有48.9%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處于“一般水平”,也就是說,有超過半數的人的生活處于“一般水平”;有20.5%的人認為生活處于“中下水平”;有16.4%的人認為生活處于最低水平。
結論與思考
農民幸福指數是農民在一定時期內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況的反映,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筆者從對問卷的分析比較中得出,第一,當地居民生活條件和農村基本設施的改善均在初步階段。但是,當地居民幸福指數處在比較幸福和不很幸福之間,這與幸福指數因素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即影響當地居民幸福指數的因素是健康生活,該因素在各相關因素中排在首位。
第二,建構主義認為,人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人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這個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理解,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而在對該村農民幸福指數的測量與衡量中,我們發(fā)現(xiàn)農民的幸福指數多取決于自我主觀判斷,與自己的主觀判斷有很強的相關性,即:如果自己主觀對生活感到很滿意,那他的幸福指數就會高,而不論健康、收入及其他方面在別人看來是否是值得為之感到幸福。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他就是幸福的。
第三,在健康因素等主觀因素之外,影響農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因素是收入保障指標因素。在問卷一調查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地居民對收入提高非常關注。通過對問卷二與問卷一的綜合分析,我們得出結論:收入保障指標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指標因素,是影響農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
第四,在社會攀比心理的作用下,農民會通過與不同的人進行比較得出不同的幸福指數。農戶自然存在與縣城人,以及同政府官員之間的比較心理。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我們也可看出農戶幸福感在比較中存在差異,差異愈加明顯,其幸福感也愈趨減弱。
總之,從對以上調研的分析可見,農民幸福指數是一個復雜概念的總和。提高農民幸福指數,是一項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配合。要正確看待農民幸福指數,不能單純把幸福指數作為政府或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養(yǎng)老保險制度和醫(yī)療保險制度,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積極推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加大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繁榮農村文化,從而提高農民幸福指數。
?。ㄗ髡邌挝唬盒陆r業(yè)大學;本文系新疆農業(yè)大學經貿學院農經重點學科調研項目“縣域社會幸福指數調查”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