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對外交流中可以代表中國的國家形象。近年來,隨著陶瓷藝術熱潮的興起,陶瓷藝術品市場開始出現(xiàn)泡沫泛起的跡象。該文嘗試提出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品的品評標準,為促進藝術品市場良性發(fā)展、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國際話語權(quán)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陶瓷繪畫 陶瓷藝術品 品評標準
中國的陶瓷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晚清時期之前。事實上,民國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制瓷歷史同樣值得重視。
從藝術陶瓷到陶瓷藝術
在御窯制度隨著清廷覆滅之后,近現(xiàn)代陶瓷史發(fā)生了巨變。以“珠山八友”的作品為代表,陶瓷的發(fā)展脈絡開始由藝術陶瓷轉(zhuǎn)向陶瓷藝術。由此延伸出來兩個問題:“陶瓷繪畫”是否成立?“榮譽稱號”是否過多?
自晚清程門、金品卿、王少維、潘匋宇等淺絳派藝人以文人畫繪制釉上彩瓷開始,以民國“珠山八友”為代表的藝人也逐漸以繪畫的技法、品格繪制陶瓷,景德鎮(zhèn)里弄皆是畫瓷紅店,“陶瓷繪畫”成了一種社會時尚。直至今日,陶瓷藝術依然是陶瓷收藏界的熱點。
晚清、民國時期的繪瓷藝人大多是描摹,少有創(chuàng)作。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美術學院的梅健鷹先生多次帶領學生外出寫生,讓他們在此基礎上開展瓷上繪畫創(chuàng)作。
潘匋宇先生是江西省甲種工業(yè)窯業(yè)學校圖畫教師,“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都出自他門下。江西省甲種工業(yè)窯業(yè)學校前身是陶業(yè)學堂,是當時全國唯一的陶瓷專門學府。故此,在近代陶瓷歷史中,無論是民間還是“學院派”,都是存在“陶瓷繪畫”的。
1959年,景德鎮(zhèn)市政府開始授予藝人“陶瓷美術家”的榮譽稱號,到1999年一共評選了五屆;自1979年到1997年,由國務院輕工業(yè)部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共評選了四屆;1995年,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開始評選“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該榮譽稱號由國務院工信部重新評選,至今又評選了六屆;2011年,中國建筑衛(wèi)生陶瓷協(xié)會評選了首屆“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此外,江西省政府從1995年開始每年評選一次“省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景德鎮(zhèn)市政府也開始評選“景德鎮(zhèn)市工藝美術大師”。
在這些榮譽稱號背后,需要我們反思的是,陶瓷藝術界真的有這么多“大師”嗎?“大師”的評選過程是否客觀公正?
誠然,國家相關部門評定“大師”是為了保護民間手工藝人,弘揚中國千年陶瓷文化。但如今,“大師”卻成了陶瓷藝術品市場泡沫的重要成因。在許多陶瓷博覽會上,藝術品收藏者常常感到困惑:為何此“大師”的作品格調(diào)高雅,彼“大師”的作品卻粗俗不堪?
陶瓷藝術品亟待制定品評標準
陶瓷藝術與中國畫都屬繪畫,二者有相通之處。因此,中國畫的品評標準也適用于陶瓷藝術。
自東晉《魏晉勝流畫贊》始,歷朝歷代都有對中國畫藝術進行分類品評的著作,如南朝的《古畫品錄》,唐代的《四格》、《歷代名畫記》、《畫斷》,宋代的《圖畫見聞志》、《圣朝名畫評》,明代的《中麓畫品》、《吳郡丹青志》,清代的《二十四畫品》等。總結(jié)起來,歷史上的中國畫品評標準,主要圍繞逸、神、妙、能四個層次展開。時至今日,這四個字還經(jīng)常被當代的中國畫理論專家和藝術評論人套用。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美術界不斷有人喊出“筆墨當隨時代”的口號,提倡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代風格。誠然,文化藝術理論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進行革新。
近年來,中央再三強調(diào)“文化軟實力”。什么是文化軟實力?什么是文化話語權(quán)?對這些概念的界定同樣需要評判標準。事實上,美國人正是以自己的評判標準輸出文化藝術,將其價值觀附于文化藝術批評之上,讓“美國意識”像可口可樂一般行銷世界。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我們的文化藝術沒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quán)都是空談。
藝術品收藏是制定當代藝術品品評標準的直接驅(qū)動力。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藝術品市場。而由于收藏的盲目性等因素,我國的藝術品市場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泡沫泛起,2003年市場泡沫更是達到高峰,隨后才有所改善。隨著“陶瓷熱”的升溫,陶瓷藝術品市場也出現(xiàn)了這種藝術品泡沫經(jīng)濟。究其原因,與當代藝術品缺乏明晰可循的品評標準有關。
陶瓷藝術品的品評標準
古今中外,藝術品評歷來有其標準,比如中國歷代的四品、六法。當然,這些標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會有所不同。就當代陶瓷藝術和藝術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而言,可以把陶瓷藝術品的品評標準歸納如下:
最末:能。即自我認可及周邊人群認可其作。藝術家本人繪畫技法不錯,藝術作品有一定的品格,能夠得到身邊朋友的認可。藝術家靠藝術養(yǎng)家糊口,往往有自己的小圈子。大多數(shù)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屬于此類,他們在景德鎮(zhèn)被稱作“瓷工畫匠”。
其上:專。即專家認可其人其作。一些品格較高的藝術家脫穎而出,為某些專家所賞識,其作品上升到學術高度,這類藝術家被稱作“畫師”。由于他們的藝術有學術支撐,能得到學界認可,故可以為“師”。
再上:市。即市場認可其人其作。藝術家的作品得到市場認可,即銷量好,藝術家個人名聲大噪,收藏者慕名而至。這類藝術家普遍具備“省大師”、“省高工”、教授、研究員等名頭。這類藝術家身處體制之內(nèi),其作品通常具有較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的作品收藏風險小,也因此常為市場所追捧。
上之:資。即資本認可其人其作。藝術品資本化是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一個較高階段。在資本運作中,藝術家本人往往被“懸置”,只有具備一定條件的藝術作品才能夠進入資本市場流通,而前面所述的市場認可是最基本的條件。從市場認可的藝術作品脫穎而出,從而進入高層次的資本市場,需要得到更廣泛人群的認可,而不僅僅是收藏家或者收藏群體的認可。
次高:政。即政治認可其人其作。“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畫論中的這句名言很好地描述了藝術與政治的關系。作為政治控制藝術的典型代表,北宋的畫院體制形成了院體畫的藝術形式,影響了大眾審美,成為特定時代的文化現(xiàn)象,并對藝術品品評標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元代浮梁瓷局、明代御器廠、清代御窯廠是歷代官窯制瓷的最高機構(gòu),同樣顯示了陶瓷作為工藝始終受到政治的控制。而從各種史料中可以看出,過于嚴苛的政治控制往往會成為束縛陶瓷藝術發(fā)展的枷鎖。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組建了輕工部陶研所,將大批散落民間的老藝人匯聚在一起,這些人很多成為陶瓷界最早的“人民藝術家”,王錫良先生即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作品《革命搖籃井岡山》巨幅瓷板畫懸掛于人民大會堂江西廳,2010年上海世博會江西廳的入口處展示的也是他的作品。
最高:史。即歷史認可其人其作。學界一般將史分為正史和野史,這里指的是正史。在正史留名的藝術家及作品,首先必須得到政治認可,畢竟,正史是代表執(zhí)政者意志的歷史。當然,歷史認可的藝術作品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和沉淀的,這樣的藝術作品除了需要具備上述五點的所有要求外,還需具備無上的品格,即他們的藝術作品不僅代表了當時藝術創(chuàng)作的的巔峰,還形成一種樣式,對后世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如唐英、“珠山八友”等人,盡管沒有受封過“大師”的名號,但他們是實至名歸的大師。
近年來,一些學者對“珠山八友”的歷史地位提出質(zhì)疑,有些甚至罵聲一片,以此為例,恰可以檢驗上述“標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爸樯桨擞选痹醋悦耖g,團體中幾位畫家的筆墨技法嫻熟,此為能;他們所繪釉上瓷板在行業(yè)內(nèi)上得到一些認可,此為專;所繪作品供不應求,在當時領跑于市場,此為市;本地政府作為強有力的“藝術經(jīng)紀人”大力推捧“八友”,使他們在體制內(nèi)紅極一時,此為政;在被推上體制內(nèi)最高殿堂之后,他們也為無數(shù)“粉絲”所追隨,形成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藝術作品即使拿到現(xiàn)在的展會上也不過時,更重要的是他們確立了陶瓷繪畫的藝術形式,對后世的陶瓷藝術有著深遠影響,此為史。
當然,本文意在拋磚引玉,以此呼吁相關部門制定當代藝術品的品評標準,從而促進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fā)展,形成我國特色的文化藝術國際話語權(quán),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結(jié)語
陶瓷自古存在于器物層面,論及“器”,會讓人聯(lián)想到俗語中的“小器”,如《論語·八佾》中的“管仲之器小哉”??梢?,器物與人性是有關聯(lián)的。因此,我們在研究陶瓷的時候,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墩f文》中對“器”的解釋是“皿也”,亦即一種用具,確切說是一種容器。而既為容器,則需有容量,因此,有了大器和小器之分。由此延伸地思考,研究陶瓷也需要有包容的心態(tài),這種包容應該存在于陶瓷藝術與姊妹藝術之間,陶瓷的工藝性與藝術性之間,陶瓷的器物層與制度層之間,陶瓷的文化與生活之間以及陶瓷的歷史、現(xiàn)在與未來之間。
(作者單位: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