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箱”的形成表明特定地域空間中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這些地方社會管理已經空洞化,基層政府已經喪失了社會治理的合法性基礎。“結構箱”中潛伏著的大量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為社會性突發(fā)事件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埋下了隱患。
縣域層面的社會管理是我國整體社會管理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這并不是因為縣干部水平低,而是與縣域社會矛盾的復雜性,解決問題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群眾的法制觀念薄弱有密切關系??h域是我國社會管理結構系統(tǒng)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單位,可以說是政府管理大廈中的基石。與中央政府相比,除了國家層面的軍事、外交職能外,其他的職能幾乎都有。與鄉(xiāng)級政府相比,縣政更是一個微觀的社會系統(tǒng),縣域層面的矛盾錯綜復雜,既有全國性的普遍的社會矛盾,又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具體的社會矛盾??h級層面的管理者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矛盾,他們無法空談理論原則,要在實踐層面解決具體問題,而諸多制度性的矛盾、政策性的矛盾,縣域層面的管理者是無法解決的。
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通常都觸動了當?shù)厣鐣蠲舾械摹⒆钌顚拥纳鐣芘c社會問題,是個體不滿與社會不滿的連接點、吻合點??h級政府要多考慮哪些是最不穩(wěn)定的因素,彌補社會管理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縣域易形成社會矛盾“結構箱”
社會轉型背景下,社會中最突出的矛盾,在經濟領域是失地、失業(yè),在社會領域是貧富兩極分化,在政治領域是腐敗。這些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源。但這些矛盾源并不必然會激化進而誘發(fā)重大的群體性事件。社會矛盾激化的地方往往具有地域封閉性及社會生態(tài)小環(huán)境的內部張力聚升等特征。單光鼐認為“暴力形式的事件多發(fā)生在中西部偏遠的小縣城,如漢源、大竹、甕安等,或者小鄉(xiāng)鎮(zhèn),像湖南永州的珠山鎮(zhèn),云南孟連的勐馬鎮(zhèn)。這樣的區(qū)域分布態(tài)勢,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從暴力事件發(fā)生的區(qū)域,以及暴力事件行動者的身份去尋找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及動員機制?!苯陙?,縣域群體性事件的升溫正印證了這一特點。
在一個較小的地域環(huán)境中,如縣域,公權力的行使與群眾的直接利益密切相關,群眾與政府的關系較近,對政府的關注度也相對較高,感受到的官民矛盾也更為強烈。由于社會建設滯后,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惡化、社會矛盾沖突的張力不斷增強,老百姓深受社會矛盾困擾,無法逃脫這種社會結構性壓力,仿佛就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壓力的無形的社會“結構箱”中。他們的相對剝奪感、挫折感、不公平感會變成對當?shù)毓芾碚叩膹娏也粷M甚至怨恨情緒。而這種情緒又無處發(fā)泄。這就相當于在一個“箱子”中,一方面怨氣不斷產生,另一方面怨氣又無法排解,在箱子容量固定的情況下,“箱子”中的壓力越來越大,當這種不斷郁積的怨氣形成的壓力最終超過了箱子的承載能力,一旦有了導火索,那么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集體怨氣的集中爆發(fā)?!敖Y構箱”是各種矛盾發(fā)生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其中不僅僅存在著普遍的社會性問題,同時,還具有一些特殊性的、地域性的問題。
社會“結構箱”形成中的共性因素
形成“結構箱”的經濟條件:連續(xù)的侵民、傷民事件。在經濟發(fā)展中,政府本應以保護群眾利益、維護社會公正為職責,但是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地方政府的立場往往會產生偏差,不僅有基層政府對群眾利益受損十分冷漠的情況存在,甚至還會發(fā)生權力與資本相結合、政府與民爭利的情況。以甕安事件為例,2007年,甕安以煤、磷、鉬礦開采及加工為主的工業(yè)企業(yè)稅收占到了全縣財政收入的70%。礦產資源開發(fā)增加了地方GDP和財政稅收,但開礦導致的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則給當?shù)貛砹司薮蟮臑碾y。政府在礦產資源開發(fā)過程中站在礦老板一方,為采礦企業(yè)發(fā)展提供各種條件,而對礦區(qū)群眾的要求卻一拖再拖:土地被征用后,農民的就業(yè)問題、搬遷問題、飲水問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等一直久拖未決。甕安礦區(qū)政府、企業(yè)、農民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群眾與政府走到了對立面上。一些基層政府背離自己的職能,導致官民關系、干群關系緊張,為誘發(fā)群體性事件埋下了深層的矛盾根源。而在縣域環(huán)境中,這類群眾利益受損的事件全城皆知,容易喚起利益受損者群體及其他群眾的同情,產生與既得利益群體的集體性對立。
形成“結構箱”的社會條件:混亂的社會治安。良好的社會治安是居民安居樂業(yè)最基本的需要與條件,也是政府最基本的職能。但某些地區(qū)政府部門連最基本的安全保障都做不到。“警匪一家,治安混亂”是石首群眾對當?shù)刂伟驳囊恢略u價。石首群眾幾乎都可以感受到,當?shù)刭€場多、街頭扒手多、盜劫案件多、沒破的命案多、交通罰款和違規(guī)收費的多。警察利用其手中的執(zhí)法權,介入到百姓的日常經濟生活中,為自己謀取私利,與此同時公共治安則越來越亂。麻將館成為當?shù)鼐臁皠?chuàng)收”的一個渠道,默認的規(guī)矩是,每張麻將桌每個月要向警察上繳500元,否則無法開業(yè)。還有一些警察對群眾的態(tài)度相當霸道專橫,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在警方已經失去了人民信任的背景下,石首警方處理案件時的任何判斷結論都得不到群眾的認同。甕安縣也是如此,基層公安機關的不作為已經成為當?shù)厝罕姷墓沧R。與石首相比,甕安黑幫組織更加泛濫。黑幫為患的背后,是政府不作為,公安不得力。據(jù)當?shù)厝罕姺从?,“在甕安,黑幫勢力強大,在5分鐘內可以召集幾百人,公安機關處理不下來的事,他們幾分鐘就可以‘擺平’。黑社會勢力向學校的侵蝕,也給當?shù)厍嗌倌晟踔敛糠謱W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很多學生迫于無奈,加入黑社會來尋找安全感?!敝伟仓刃驘o法保證,社會各個階層成員的反映就會特別強烈,并自然地將其歸因為治安機構、政府的工作不力與無能?;鶎庸埠腿罕娭g的心理裂縫才是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真正危險。
形成“結構箱”的政治條件:堵塞的民意表達渠道。社會矛盾不可避免,如果能夠得到有效疏導,并不總會爆發(fā)。但在某些縣域,當?shù)卣谔幚砣罕娕c當?shù)仄髽I(yè)、當?shù)卣年P系中,不是從群眾利益出發(fā),給群眾合理的利益表達和訴求渠道,而是要么不管不問,要么用強制性的方式壓制。例如,甕安縣田壩村組要求解決開礦挖斷水源后的飲水和灌溉問題、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問題及整治礦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這些要求長期沒有得到回應,縣政府突然通知村民們派代表去解決問題,但代表一去就被公安機關抓了,之后趕去討要說法的村民代表,有的被公安人員打傷,有的當場被抓住并被關押。政府這種用專制方法懲罰村民代表的行為,等于堵塞了干群之間相互溝通的渠道,也失去了化解干群矛盾的機會,最終失去了民心。據(jù)媒體報道,“現(xiàn)在一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問題,主要的是少數(shù)干部作風不好造成的。一些地方的民風和社會風氣,也與當?shù)貦C關和干部的作風有著直接關系。據(jù)省信訪局分析,在去年500多批次赴省集體上訪中,因干部作風問題引發(fā)的近200批,占到了總量的近40%。集中表現(xiàn)為:制定政策沒有充分考慮群眾意愿,漠視群眾利益;辦事不公開、處事不公正,甚至以權謀私;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思想上不重視,工作上不盡心。”群眾在制度渠道下無法找到協(xié)商機制和利益維護機制,不滿與怨氣得不到疏導,只能夠以極端方式發(fā)泄。
在社會“結構箱”中縣域社會矛盾的燃點低
社會轉型大環(huán)境積壓的社會問題在特定的地域更為嚴重的事實,應引起關注。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利益失衡問題,而在小的地域范圍內,這種利益失衡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引起的地域性社會問題更加嚴重,更易為當?shù)氐娜罕娝兄T谳^為閉塞的“結構箱”中,群眾的不滿、怨氣并非都是非理性的,開始他們對事件的評論、態(tài)度也是理性的表達,只是當他們感到諸多不公平事件在不斷地累加,但卻沒有制度化的處理渠道,且看不到希望的時候,理性的認知才會轉化為非理性的憤怒情緒,轉化成一種社會的群體性負面心理,我們稱作社會的結構性怨恨,表現(xiàn)為普遍的仇腐、仇富、仇警、恨不公的社會心態(tài)。導火索事件一旦產生,群眾自然地會將事件歸因為“結構箱”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當事件歸因處理不公與“結構箱”中的社會問題自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時,普遍蔓延的不滿情緒一下子找到了聚焦點,在“結構箱”中產生“同頻共振”。也就是說在宏觀社會大背景和微觀的導火索事件之間,中觀層面的地方環(huán)境起到了連接和強化的作用,產生了特殊的社會結構性壓力,成為整個社會管理結構中的薄弱地帶。
“結構箱”的形成表明特定地域空間中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這些地方社會管理已經空洞化,基層政府已經喪失了社會治理的合法性基礎。“結構箱”中潛伏著大量的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是社會性突發(fā)事件大規(guī)模爆發(fā)的隱患。在“結構箱”中,同質性的利益受損群體可能成為集體行動的主體?!敖Y構箱”中的要素越復雜,社會成員心理不滿意的爆發(fā)點的位置越低,即社會燃點越低。由于其解決問題的資源缺、機會少、能力弱,越是經濟與社會地位弱勢的群體遇到社會矛盾時,越是傾向于采用集體行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與發(fā)泄不滿。引發(fā)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導火索是偶然的,但是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社會條件是必然的。
解決縣域社會矛盾的基本思路
源頭減壓是指從產生社會矛盾的根本原因上著手,減少與化解社會矛盾激化的矛盾源。當前矛盾源減壓主要是:一是利益矛盾源減壓。利益矛盾源減壓是指消除引起利益沖突的因素,這是治理經濟型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在社會利益格局的激蕩變化中,維權成為利益受損群體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給利益受損群體以利益補償,消除他們抗議行動的動力,是一種治本的措施。二是政府決策減壓。決策減壓是指政府要減少因錯誤決策而引發(fā)的矛盾。有不少矛盾源來自地方政府決策的隨意性:即決策時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承受力,出臺關系重大的民生項目時決策不科學、態(tài)度不慎重。不少經濟型群體性事件,都是因為政府對涉及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和重大改革考慮不周或者估計不足而引發(fā)的。三是利益補償減壓。要花人力物力對利益受損群體補償,對已經產生的利益受損群體,在政府財政中要有預算,作為化解該社會矛盾的專項基金。
“結構箱”的減壓,即瓦解形成“結構箱”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清除治安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產生的社會土壤。這樣,即使產生了引發(fā)治安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導火索,由于沒有支持的社會條件與群眾基礎,也無法形成治安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當前引發(fā)治安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導火索主要有:外來人口與當?shù)毓芾碚咭鸬臎_突1546b2758d0fa3a27072eaafc1d18692;意外事件引發(fā)的沖突事件;交通事故引發(fā)的沖突;治安事件引發(fā)的聚眾鬧事;市容管理引發(fā)的沖突;群體械斗事件引起的沖突;群眾與警察矛盾引起的沖突等。
治安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在于扭曲的社會結構中存在的社會結構性怨恨被點燃。要化解治安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首先要化解社會結構性怨恨,而要化解社會結構性怨恨則需要消除社會的結構性弊病?!敖Y構箱”減壓能夠達到化解特定地域中群眾的社會不滿心態(tài),消解引發(fā)騷亂的群眾基礎與社會的心理氛圍的目的。
解構“結構箱”的幾個建議
第一,政治減壓—治理腐敗。政治減壓是指政府通過及時治理腐敗,減少當?shù)厣鐣腥罕姷慕Y構性怨恨與憤怒。在治安型的突發(fā)事件中,常常會出現(xiàn)政府、治安部門管理失靈的情況,這源自于平時政府、治安部門權威的喪失,而權威的喪失來自于人心的背離。腐敗并不是社會性突發(fā)事件的直接原因,官員腐敗是顛覆社會公正價值理念的最致命的因素,會進一步激化全社會的憤怒。及時地清理腐敗能夠消減社會的結構性怨恨與憤怒,增加地方黨政管理者執(zhí)政的被認同感與合法性。
第二,經濟減壓—杜絕傷民擾民。經濟減壓是指政府在發(fā)展經濟中通過減少或杜絕傷民、擾民事件,盡量減少利益受損的人數(shù),從而減少來自利益受損群眾的抗議活動。在促進當?shù)亟洕ㄔO的過程中,要減少或者杜絕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權力與資本的結盟及利益輸送,盡量少侵犯、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如在征地、拆遷中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在礦產開發(fā)、企業(yè)引進中注意資源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在企業(yè)改制、產業(yè)調整中,也維護老百姓的利益。減少了經濟領域的傷民擾民現(xiàn)象,就削減了利益受損群體,減少了經濟領域的矛盾源,群眾在經濟上就沒有搞集體行動的理由與動力。經濟減壓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它會使一大批社會底層群體的生存得到保障,消解其對社會的不滿心態(tài)與反抗行為。
第三,治安減壓—保障人身安全。治安減壓是指政府通過建立良好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減少社會成員的心理不安全感。當社會治安環(huán)境惡化的時候,不僅是底層社會的群眾感到不安全,中產階層、富裕階層也會感到不安全,因而在這一點上整個社會容易形成共識,進而對公安部門與政府失望,導致群眾對政府在心理上不認同、在行為上不合作。保障社會安全,克服公共治安混亂,是減少治安型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一個環(huán)境保障與心理保障,它可以減弱社會中的仇警心態(tài)。
第四,社會減壓—減少貧富兩極分化。社會減壓是指政府、媒體通過社會政策與輿論宣傳,保障與提高貧困人員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抑制不正當致富、批評炫富行為,平衡各階層的社會心態(tài)。使底層社會成員能夠保有改變身份的希望,為他們創(chuàng)造改變身份的機會,特別是要讓他們的下一代能夠獲得完全的義務教育,使他們中的相當部分人有能夠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媒體對炫富行為要批評鞭撻,緩解民眾的不滿與憤怒。
社會建設以和諧為目標,通過對改革開放前期產生的利益糾紛、利益矛盾進行疏導與化解,群體之間利益摩擦的誘發(fā)因素也減少、緩解了。通過社會建設,民生的基本問題解決了,重大的社會問題就減輕了,社會的結構性怨恨就會淡化、消解,社會心態(tài)就會向理性、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導火索事件就失去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基礎。因此,社會建設是長治久安的基礎工作,是化解矛盾源的有效路徑。
?。ㄗ髡邽槟暇┐髮W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