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9日晚,被世界樂壇譽為“King of String”(弦樂之王)的國際胡琴大師許可與柏林
愛樂室內樂團的弦樂大師們聯(lián)袂,在北京音樂廳為國人奉上一場“神弓妙韻·華萃之夜”的藝術盛宴——東方胡琴家族的弦樂器與西方提琴家族的弦樂器珠聯(lián)璧合,完美演繹共同屬于人類的音樂。
胡琴“傳道士”
現如今,“民樂如何走向世界”是個熱門話題,可是在20年前,當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的許可攜帶中國民族樂器二胡走出國門之時,國門之外的洋人極少有人知道胡琴為何物——簡陋單薄的造型;柔弱纖細的聲音……。但許可堅信:作為一件中國的古老樂器,二胡一定能獲得國門以外的民族對它的了解、接受、喜愛,而最終能成為一種國際化的樂器。
許可堅持著自己的既定戰(zhàn)略并將一切付諸實施。首先他找到了一個可以讓世界各民族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那就是音樂風格的個性化和語言的藝術化。從演奏外國作品入手,讓國外的聽眾通過他演奏的世界其他民族人們所熟悉的音樂作品,來了解二胡、接受二胡。于是許可以窮盡式的搜集方法,聽、看各種經典版本的音像資料,從聽覺和視覺著手,“用耳朵和眼睛來學習”世界級大師們表達音樂語言的方式。然后是研究樂譜,研究原作的語言風格,以求最準確最精彩地移植到二胡上。從本質上說,移植也是一個復雜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完成三個階段的飛躍:一、提高和完善樂器演奏的技術能力,使二胡發(fā)出高質量的、完美的聲音,通過觸覺、聽覺、視覺建立對于聲音的綜合概念;二、從外國作品汲取中國作品所沒有的技術語言和演奏的觀念,特別強調的是演奏者對于聲音的預想和意念一定產生于發(fā)音之前;三、完全擺脫演奏技術的桎捁,準確地把握音樂的風格和民族語言的個性,把二胡作為一件語言的工具去歌唱、去傳達民族風格(廣義的)。在外國人逐漸地了解二胡并喜愛二胡的同時,許可更多地專注于用二胡的聲音細膩鮮活地傳達多姿多彩的中華民族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