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宙
高新技術企業(yè)知識產權質押制度研究
文/于宙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和科技成果產業(yè)化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旋律,而高新技術企業(yè)的發(fā)展正在其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高新技術企業(yè)在發(fā)展中存在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產少、規(guī)模小、風險大、回報率高等諸多特點,我國現存的融資制度不能夠滿足其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完善知識產權質押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完善我國知識產權質押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知識產權質押作為擔保物權的一種重要形式,對擴大企業(yè)的融資途徑,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大化使用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經濟形勢多樣化,涌現出大批初具規(guī)模,積極活躍且?guī)邮袌鼋洕夹园l(fā)展的中小型企業(yè)。這些中小型企業(yè)通常具有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產少、規(guī)模小、風險大、回報率高等特點,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增強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隨著規(guī)模的擴大,企業(yè)需要有力的資金支持,然而,我國企業(yè)貸款融資的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民營高科技企業(yè)和中小企業(yè)的融資困難比較突出。究其原因,我國法律沒有提供完善的適合企業(yè)融資的知識產權擔保制度是目前我國企業(yè)融資的重要障礙之一。
其次,知識產權質押作為一種將知識產權資本化的重要模式,對減少金融風險、實現金融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經驗表明,有缺陷的擔保制度往往會導致金融機構提高貸款利率以彌補借貸風險,最終導致信貸萎縮;而完備的擔保制度,有利于金融機構減少不良貸款,防范金融風險,降低貸款利率,深化金融服務,促進經濟增長。
我國有關知識產權的質押制度主要體現于《擔保法》和《物權法》中的“擔保物權”篇,如《擔保法》第75條規(guī)定:“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以質押?!保ㄟ@一內容在《物權法》第223條中得到重述)。此外,《擔保法》第79條規(guī)定:“以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再者,對于質押物的處置,該法第71條規(guī)定,債務履行期屆滿質權人未受清償的,可以與出質人協議以質物折價,也可以依法拍賣、變賣質物。盡管《擔保法》和《物權法》都前瞻性地規(guī)定了知識產權的質押擔保,但是這種粗線條式的立法并不能給現實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供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指引。有關部門雖然制定了《專利權質押合同等級管理暫行辦法》、《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程序》、《著作權質押合同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等一些部門規(guī)章來調整和規(guī)范知識產權質押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擔保法》和《物權法》規(guī)定的知識產權質押的可操作性,但這些規(guī)定目前尚未形成統(tǒng)一、成熟的制度體系,并且,《專利權質押合同登記管理暫行辦法》、《著作權質押合同登記辦法》自1996年實施以來還從未修改過,《商標專用權質押登記程序》自1997年實施以來也未修改過,從登記的實踐來看,各部門規(guī)章中很多內容已經明顯不能適應和滿足現實需要。
首先,知識產權質押立法體系不夠完善。第一,目前,我國知識產權質押管理方面的法律僅僅有《擔保法》、《物權法》及《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這些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夠全面,有不少空白地帶,存在知識產權的權屬爭議和權利的不穩(wěn)定性。第二,關于專利權質押、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質押、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質押的具體操作規(guī)則,主要是一些部門規(guī)章或地方的管理辦法,這些部門規(guī)章和管理辦法大都僅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性規(guī)定,對于知識產權質押如何進行法律保護則鮮有涉及。第三,《擔保法》與《物權法》的銜接性較差。如《擔保法》第79條對知識產權質押合同生效的表述是:“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而《物權法》第227條則規(guī)定:“以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從嚴格的語義角度解讀,“設立”與“生效”是兩個法律后果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關注的是圍繞質押所進行的各種行為,而后者則是對這諸種行為的一種法律評判。如此看來,在對知識產權質押合同登記的效力識別上,兩法的定性是不一致的。
其次,知識產權質押制度的內容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知識產權的質押登記制度缺乏效率,不利于知識產權質押的開展。我國《物權法》目前采取的是嚴格的“登記生效主義”,在知識產權質押合同簽訂之后,質押并不當然成立,只有在辦理出質登記后,質押才視為設立。這樣的制度不僅增加了交易成本,給當事人增加了一種額外的負擔,而且耗費大量的時間,勢必降低效率,阻礙知識產權質押的開展。第二,沒有明確出質人的權利負擔告知義務。依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出質人應當負有權利負擔的告知義務。但我國現行立法沒有規(guī)定出質人在訂立知識產權質押合同前已許可他人使用的,出質人有否告知質權人該權利已有負擔的義務。第三,質押期間出質人對知識產權的使用存在問題。第四,對出質人的處分權限不夠。我國《物權法》第227條規(guī)定:“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后,出質人不得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但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的除外。出質人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出質的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所得的價款,應當向質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該規(guī)定實際上是對出質人處分已設質的知識產權的權利的限制,這對于維護質權人的合法權益十分有必要,但該規(guī)定只針對轉讓和許可,而對于出質人放棄設質知識產權的行為(如故意不繳納專利年費和商標規(guī)費等)卻沒有規(guī)定,這不能不說是法律上的漏洞。第五,質押權的實現存在困難。擔保權實現的難易對于資金的快速融通及債權人利益的切實保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稉7ā返?1條第2款規(guī)定:“債務履行期屆滿質權人未受清償的,可以與出質人協議以質物折價,也可以依法拍賣、變賣質物?!薄段餀喾ā返?19條也作了類似的規(guī)定。
再次,知識產權質押的配套制度不夠完善。第一,知識產權登記制度不夠完善。我國法律在知識產權質押設定方面規(guī)定了幾個不同的登記機關,如商標專用權出質的登記機關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專利權出質的登記機關為中國知識產權局,著作權出質的登記機關為國家版權局等等。各登記機關所發(fā)布的登記程序內容也不相一致,其登記期限和費用也各不相同。如果出質人以兩項以上的知識產權共同出質,其登記機關更為復雜。從成本與效率的角度來考慮,這種登記制度會加重質權設立的成本,降低質權設立的效率。第二,知識產權估價方面的制度不夠完善。知識產權質押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價值評估。我國雖然對無形資產評估制訂了總體標準,但操作性不強,對于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商標和版權等各類知識產權沒有制訂獨立的操作規(guī)則,很難對不同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進行準確的價值評估。實踐中和理論上缺少統(tǒng)一、規(guī)范、可供借鑒的知識產權質押評估制度,結果不是企業(yè)的融資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或融資成本過高,就是金融機構遭受巨大損失。
首先,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質押立法體系。當前,要盡快制定《無形資產質押貸款管理條例》,使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有法可依,也為銀行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提供安全的法律通道。同時要強化《專利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企業(yè)的知識產權自我保護意識,提升知識產權的實現價值。政府也必須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實行嚴厲制裁,維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頒布后,我國在擔保物權領域出現了《擔保法》和《物權法》并存的局面,立法機關要盡快修改《擔保法》,消除《擔保法》和《物權法》的矛盾,使兩者有機地銜接起來。
其次,完善我國知識產權質押制度的內容。第一,在知識產權質押登記的效力方面,實行“登記對抗主義”。從國外有關規(guī)定來看,對于知識產權質押一般實行“登記對抗主義”,它在賦予登記對抗效力的同時,并未將登記作為負擔強加于當事人,體現了私權自治的根本理念,也完全符合現代經濟節(jié)奏加快的需要,可為我國所借鑒。第二,強化出質人的權利負擔告知義務。出質前出質人與第三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的期限、次數,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該知識產權的價值,從而影響質權人債權的實現。因此,有必要強化出質人的權利負擔告知義務,我國法律可明確規(guī)定,“出質人在訂立知識產權質押合同前已許可他人使用的,應當告知質權人該權利的負擔狀況”。第三,明確出質人實施出質知識產權的權利。鼓勵出質人實施出質的知識產權,體現了現代民法注重財產用益價值的理念。從設立質押權的目的來看,只要出質人能以一定方式滿足債權人的清償要求,即應受到法律的支持。鼓勵出質人在出質期間實施出質知識產權,不僅能較為充分地發(fā)揮知識產權的用益價值,促進社會資產的流轉,而且能使債權人權益提前得到滿足,從而大大降低了市場交易的風險。第四,加大對出質人處分權利的限制。我國可以參考《臺灣民法典》第903條“為質權標的物之權利,非經質權人同意,出質人不得以法律行為使之消減或變更”的規(guī)定,以及《日本專利法》第97條“專利權人在得到質權人的承諾下,方可放棄其專利權”的規(guī)定,在立法上明確要求專利權出質人應當及時繳納專利年費,商標權出質人應當及時繳納商標規(guī)費并且維持商標的連續(xù)使用,使商標不至于因不使用而被撤銷等,以確保設質的知識產權有效。這樣不僅限制了出質人的處分行為,而且也不顯得過于嚴苛。第五,切實為質押權的實現提供保障。無保障的權利是虛假的權利。在質押權實現上,我國法律由于堅持大眾化的正義與公平原則,在權利與義務的配置上存在一定的錯位現象。因此,質押權實現的變革應朝著有利于質權人的方向演進,即法律在對質權人權力行使上只需作出程序上的安排(如要求質權人有義務證明出質人沒有履行其主債務),而不作實體上的要求(如要求權利人在對質押物進行處理前,必須與出質人協商)。
再次,完善我國知識產權質押的配套制度。第一,構建統(tǒng)一的知識產權擔保登記制度。效率是法律追求的價值之一,物權登記機關的統(tǒng)一是規(guī)范擔保融資法律制度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也是搭建我國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法律平臺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國要設立統(tǒng)一的知識產權擔保登記機關及規(guī)范的質押登記查詢系統(tǒng),統(tǒng)一登記公示程序,合理制定收費標準??梢匝芯吭谌嗣胥y行征信系統(tǒng)中增加相關質押物權證編號及評估價值等信息的可行性,為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yè)務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第二,完善知識產權質押的評估規(guī)則。對知識產權價值的正確評估,既能鼓勵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又能為金融機構貸款提供風險評估的真實數據。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無形資產評估管理細則》,規(guī)范評估制度、強調評估管理、加強評估審查、公開評估程序、明確評估責任、保證公正評估。評估不僅僅是針對知識產權或其他無形資產本身的價值,一般還要考察其未來價值變化的可能性。同時,評估主體確定后,要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度,因評估人員過錯產生的責任應按約定,由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這樣就可以確保有資質和信用保障的機構負責任地開展評估工作,減少無形資產評估環(huán)節(jié)的道德風險,逐步形成無形資產信用評價機制和運作體系。此外,我們應注意到,知識產權的評估不僅僅是一個規(guī)則設計的問題,評估所需的數據平臺也是其中的一個重點。因此,我們可考慮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主導下,建立知識產權評估報告報備制度,為知識產權的評估積累第一手的數據,從而完善與知識產權評估相關的數據庫,并進一步推進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yè)學院、河南省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