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明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丹灶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佛山528216)
筆者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本院骨科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1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牽引治療對照組患者,而治療組患者則同時進行牽引治療、針灸治療及中藥辨證治療,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骨科收治的1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在對照組9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1例,年齡范圍20歲~65歲,平均年齡(52.58±9.78)歲,病程最短為3d,最長為24年,平均病程(12.76±3.48)年;而在治療組9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1例,年齡范圍19歲~65歲,平均年齡(52.76±9.84)歲,病程最短為6天,最長為23年,平均病程(12.59±3.45)年;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
治療方法 牽引治療對照組患者,而治療組患者則同時進行牽引治療、針灸治療及中藥辨證治療,10d為1個療程,分別于2組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評價臨床療效。
牽引療法 患者仰臥位固定骨盆及胸廓,作對抗持續(xù)牽引,患者牽引重量起始重量從20kg開始,在牽引的過程中,根據(jù)每位患者的年齡、耐受力、具體病情及牽引后的反應等綜合情況來調整牽引重量,牽引的頻率為每日1次,每次30min。
針灸治療 本研究治療組患者進行針灸治療主穴選擇為腰部夾脊穴、腎俞、次髎、秩邊、環(huán)跳及阿是穴。而患者進行針灸治療配穴選擇為殷門、風市、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絕骨及昆侖,在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過程中,醫(yī)師根據(jù)其疼痛放射部位來選取相應穴位4~6穴。腰部夾脊穴、秩邊及環(huán)跳進針后都要求針感向下肢放射,針刺手法為平補平瀉法。針灸治療的頻率為1次/d,每次留針30min。
中藥辨證治療 內(nèi)服中藥以理氣化瘀及通絡止痛為主,藥用雞血藤30g,丹參20g,金狗脊、當歸、懷牛膝及延胡索15g,枳殼12g,川芎、木香各10g,甘草、制川草烏各6g。腰痛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加杜仲、川續(xù)斷;瘀血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加乳香、沒藥;伴下肢麻木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加全蝎;寒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加桂枝、附子;熱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加忍冬藤;濕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加薏苡仁、防己;其他情況亦當隨癥加減,1劑/d,2次/d。
療效標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患者腰腿痛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以上,能恢復工作生活則認為治愈;好轉:患者腰腿痛癥狀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基本能恢復工作生活則認為治療好轉;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則認為治療無效。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χ2檢驗進行相關統(tǒng)計學指標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經(jīng)過為期3個療程的治療,結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討 論 目前,減輕患者局部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控制神經(jīng)根炎性改變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措施[2]。腰椎牽引可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椎間隙增寬,椎間盤壓力下降,形成負壓,使其突出的髓核能夠回納,最終達到解除突出物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椎間孔神經(jīng)根的擠壓的作用。腰椎牽引能夠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纖維環(huán)外層組織、后縱韌帶及黃韌帶等張力增加,從而增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椎管容積,最終達到還納突出物或者解除硬膜囊神經(jīng)根壓迫的作用,且有改善患者椎管內(nèi)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腰椎牽引還可以放松腰背肌達到解除腰部肌肉痙攣及減輕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水腫及滲出等炎性反應,使得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腰椎牽引恢復腰椎正常解剖序列。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能夠明顯提高機體各部位組織中5-羥色胺及β-內(nèi)啡肽等鎮(zhèn)痛物質的濃度和啟動鎮(zhèn)痛機制來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痛閾來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作用。同時,還有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肌肉痙攣,擴張血管,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增強局部組織新陳代謝的作用,最終促進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突出的腰椎間盤變性萎縮、吸收而達到減輕對神經(jīng)根壓迫的作用。而本研究所用中藥組方有活血化瘀、通經(jīng)絡及強筋骨的作用,最終達到促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局部炎癥消退及萎縮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經(jīng)逐步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3.
[2] 王國基,王國軍,彭健民,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9,36(13):24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