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智慧,劉 昕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知識產權平行進口法律規(guī)制研究
□ 沈智慧,劉 昕
(南京財經大學,江蘇 南京 210046)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知識產權平行進口的問題日益增多,成為知識產權保護和國際貿易沖突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對外貿易的不斷發(fā)展,對外貿易中關于知識產權平行進口問題的案件日趨突出。因此,我們應當充分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對平行進口的規(guī)定和態(tài)度,探求平行進口法律規(guī)制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制定相關立法提供建議。
平行進口;權利用盡原則;地域性原則
關于平行進口的概念。有學者認為,平行進口是指在國際貨物買賣中,一國未被授權的進口商,在某項知識產權已獲進口國法律保護且知識產權人已在該國自己或授權他人制造或銷售其知識產權產品的情形下,從國外知識產權所有人或其被許可人手中購得該種產品,并輸入該國銷售的行為。[1]也有學者認為,平行進口是指一國未被授權的進口商從外國的知識產權所有者手中購得商品并未經批準輸入本國,而該知識產權以前已受到本國的法律保護。[2]還有學者認為,平行進口是指內容相同的知識產權產品在兩個以上國家均獲得知識產權保護,未經授權的進口商將此種知識產權產品從一國進口(或出口)到另外一國的行為。[3]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平行進口定義的表述存在區(qū)別,但是其主要含義是基本相同的:首先都承認存在兩個平行的知識產權,也就是說這是同一個智力成果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其次都承認對象是合法的,即平行進口的對象不是假冒的,而是在出口國生產銷售的合法知識產權產品。對此,筆者認為,平行進口是指境內知識產權人或被許可人沒有授權的第三人將在境外合法生產、銷售的該產品進口到境內的行為。
經濟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國經濟上平等,沒有歧視和限制;而貿易自由化要求貿易自由,一國的知識產品不僅可以在國內市場上流通,還可以到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從而為平行進口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另外,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知識經濟的來臨促使知識產品跨國交易更加方便和快捷,許多無形資產可重復利用且不受損壞,這又是平行進口產生的另一個條件。
平行進口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價格的差異,我們知道平行進口的商品比通過知識產權授權途徑進口的商品價格要低,而商品價格還受市場需求以及不同國家商品成本的差異和匯率等因素的影響。此外,知識產權的無形性也是平行進口產生的又一個原因。而產品轉移并不等于所有權發(fā)生轉移,這就為平行進口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部分學者因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堅決反對平行進口,而部分學者則以知識產權的權利用盡原則支持平行進口。探討這兩項原則,對于處理知識產權平行進口問題的立場具有重要意義。
權利用盡原則又稱權利窮竭原則。其基本涵義是指在知識產權產品銷售過程中,知識產權人對知識產權產品的銷售權(版權中的‘發(fā)行權’)只能使用一次。[4]“權利用盡原則”在專利和商標領域主要指銷售權的一次用盡;在版權領域指的是經濟權利中的發(fā)行權一次用盡。換言之,對于經過版權人許可而投放市場的一批享有版權的作品的復制品,比如圖書、音像制品等,版權人無法再控制他們的進一步轉銷、分銷等活動。[5](p354)支持平行進口的國家以此為法理依據,認為平行進口不構成侵權。但是,權利用盡原則并不當然支持平行進口。因為權利人依靠知識產權的獨占性獲得充分的經濟利益后,知識產權的功能已經實現,如果權利人仍舊對該知識產權產品進行控制,不僅影響商品流通,也會影響社會公眾的利益。
“地域性原則”主張知識產權具有嚴格的地域性,也就是說同一知識產權人依照各國法律分別于各國取得該項知識產權,其使用和效力僅在該法律的領域內得到承認。在每個國家取得的知識產權都獨立于其他國家;知識產權的效力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任何影響。在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公約中,獨立性原則一直被視為一項基本原則。但是,地域性原則不能成為反對平行進口的理由,因為知識產權具有無形性,權利人不能像對有形物那樣通過轉移所有權進行控制,所以需要法律的干涉,否則會影響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
筆者認為,權利用盡原則是對知識產權獨占性的一種合理限制,防止權利人濫用權利產生壟斷,阻礙科技的進步和自由貿易的發(fā)展,進而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它強調對個人權利的限制,是建立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平衡的角度上來分析平行進口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地域性原則是一國主權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強調,依據不同國家的法律產生的知識產權是相互獨立不受別國影響的,只能在依法產生的地域內有效。因此,知識產權的平行進口問題應由一國的國內法進行調整,權利的授予與保護應由國內法規(guī)制。
可以說,平行進口問題是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進行的權衡。對知識產權的過度保護會阻礙科技的進步和自由貿易的發(fā)展,但是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又可以促進智力成果的轉化進而促進生產力的進步。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利益平衡作為一種手段被我們所利用,關鍵是如何尋找利益平衡點。
平行進口問題主要由一國的國內法進行規(guī)制。各國由于國情不同,對待該問題的態(tài)度也有所區(qū)別,我國應該借鑒相關國家平行進口問題的立法并結合國情探討我國的立法方向。
美國主張禁止平行進口。其《專利法》第154條明確規(guī)定,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進口專利產品屬于侵權。在處理商標平行進口案件時,1923年A.Bourjois&Co.v.Katzel案首次以地域性原則否定了平行進口的合法性。根據地域性原則,未經國內商標權人許可的平行進口構成侵權。 但是,1989年的Lever Bros v.United States案又對該原則進行了調整。該案原告Lever Bros與他在英國的聯營公司都生產Shield牌肥皂和Sunlight牌清潔劑,但是英國的產品根據英國人的習慣與偏好做了改變。原告請求法院阻止英國商品的進口。法院認為,如果他國與美國相同品牌的商品存在質量上差異,且沒有注明或盡到提示義務,如果平行進口商將其進口到美國銷售,那么消費者將會以為他國的商品與美國的商品不存在質量上的差異或將其當成同品牌的美國商品,從而引起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混淆或造成欺騙。因此該平行進口行為便被認定為侵權行為。美國法院在堅持權利用盡原則具有地域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平行進口是否會對美國消費者構成不利影響。在版權領域,美國1976年《版權法》第602條規(guī)定,禁止一切未經版權人許可的進口活動。該條不適用于三種情況:經國家或國家代表機構特別準許而進口;為私人使用而不為銷售進口;僅為教學、宗教等目的進口極為有限的份數。總之,美國原則上是禁止平行進口的。美國是一個推崇自由貿易的國家,其禁止平行進口實際上是在設置一種貿易壁壘,對美國知識產權人的利益進行保護,這不僅能夠防止國外產品占領其市場,還能夠保持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歐盟作為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實體,是禁止平行進口的,但是在歐盟內部國家之間,平行進口是被允許的,而對歐盟外的其他國家,歐盟各成員國有權按照各自的法律限制從歐盟外輸入的平行進口商品,對此各成員國享有自主立法的權利。歐盟此種考慮的目的在于打破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形成自由流通的市場。根據《歐共體商標法一號指令》,權利用盡原則在歐盟內部各成員國間是適用于商標權平行進口問題的,但區(qū)別于專利權領域的是,歐盟對商標權平行進口規(guī)定了例外情形?!啊吨噶睢吩诘?條第2款同時規(guī)定了該項原則的例外:商標權人有正當理由制止商品進一步流通,尤其是商品狀況在投放市場后遭到改變或者損害時,不適用第7條第1款的規(guī)定。這種情況包括再包裝(repackaging)和再標示(rebranding),這意味著商標權人仍有可能利用商標權阻止平行進口,條件是進口商的再包裝和再標示行為改變或者損害了商品的原來狀況?!保?]歐洲法院1998年對Silhouette訴Hartlauer案的裁決確立了權利用盡原則在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適用,反對商標權的國際用盡堅持區(qū)域用盡。但是從最近的Davidoff案來看,歐盟法在此問題上的立場似乎有所松動。該案的原告在英國有兩個注冊商標,“Cool Water”和“Davidoff Cool Water”。原告在英國法院起訴,稱被告在未經其授權的情況下從歐共體外部進口了標有其商標的商品到英國,嚴重侵犯了其商標權。Silhouette案雖然允許禁止來自歐共體外部的平行進口,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在沒有任何限制的情況下,商標權人是反對(即不默示同意)平行進口的。[7]也就是說,商標權人不能僅僅主張以該商品來自歐共體外來阻止平行進口,還要說明他對分銷行為做出過明確的限制,否則有可能會被認定為默示同意平行進口,而這種默示同意一經做出就喪失了阻止平行進口的權利。
“日本1991年7月11日頒布的 《關于分銷系統(tǒng)與商業(yè)活動的指南》第3部分第3章 ‘平行進口的不合理阻止’中,規(guī)定了:獨占進口分銷商為了控制產品價格水平而阻止平行進口的行為,包括阻止平行進口商購買海外市場的真品、阻撓零售商涉足平行進口貿易、誘使批發(fā)商不對涉足平行進口貿易的零售商銷售產品、通過宣稱平行進口商品是贗品而破壞其營銷活動、使平行進口貿易陷入困境、拒絕對平行進口產品進行維修服務、阻撓為平行進口產品所做廣告活動等7種行為,屬于不公平交易活動,這些活動都是不合法的。而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認為,平行進口貿易有利于促進國外產品向國內市場的進口,因此使被許可分銷商在定價時面臨競爭壓力。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在推動平行進口方面總是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保?]從日本的司法判例可以看出,其對待專利權平行進口問題采取的態(tài)度有一個從否認專利權平行進口合法性到承認其合法性的轉變,這也說明了對應的在價值取向上,日本司法界有一個從側重保護專利權人及其授權人到保護社會公眾利益的轉變。[9](p18)1997年日本最高法院判決的“BBS鋁制車輪案”被認為是具有重要影響的案例,該案的判決表明了日本在對待專利平行進口問題上態(tài)度的轉變——由承認地域性原則到權利用盡原則的重大轉變。該案原告BBS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在德國和日本都有鋁制車輪的專利權,它在德國制成專利產品后許可一家經銷商在德國銷售。一家日本公司從德國購買了該產品,然后將它輸入日本銷售。于是BBS公司向日本法院提起了訴訟。該案經過一審和二審,最后訴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終認定侵權行為不成立。最高法院認為,專利權人將該項專利技術授權經銷商進行銷售后就應該預見到該項產品可能會進口到日本,其在出售時沒有在合同或者產品中做出任何限制,因此買主可以在日本自由處置該專利產品。而且,考慮到公共利益的需要和促進商品的自由流通,也應該認定侵權行為不成立。
從以上國家關于平行進口問題的立法分析可以發(fā)現,一國對于專利權平行進口的態(tài)度與其基本國情密切相關。美國是一個擁有大量專利權的國家,其在專利平行進口問題上為了保護自身的知識產權和本國的市場而采取禁止平行進口的態(tài)度。歐盟為了保護其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而支持成員國之間的平行進口。日本則從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考慮,支持平行進口。我國《專利法》第69條規(guī)定:“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后,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筆者以為,結合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和自主專利比較稀缺的情況,在立法上應允許我國進口商平行進口國外產品,其作用是可以擺脫發(fā)達國家權利人對專利權的濫用,減輕我國進口專利產品的經濟負擔,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技術更新。
美國和歐盟在商標權的平行進口問題上的例外規(guī)定,維護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促進了國內市場的公平競爭。我國關于商標權平行進口尚沒有法律規(guī)定。筆者認為,我國在商標權平行進口的立法上可采取一般允許的態(tài)度,從保護消費者和促進市場自由流通的角度看,可以借鑒歐美規(guī)定的類似于 “實質性差別”的例外原則,以及對一些影響正常競爭的進口行為進行限制。
關于著作權領域的平行進口,我國著作權法及其實施細則均沒有作出規(guī)定。筆者認為,在著作權方面,我國也應禁止平行進口。其目的在于保護國內著作權人或被許可人的利益,鼓勵各種類型的作品創(chuàng)作和傳播,對于提高整個國家的創(chuàng)造水平和知識水平有著重要意義。而且禁止版權的平行進口從根本上來說,也符合公眾的利益,因為只有保護了作者和權利人,包括被許可人的利益,才能激發(fā)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廣大人民群眾也因而可以享受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在禁止著作權平行進口的同時,也應當允許其存在以下的例外情況:⑴為個人使用而非銷售目的而進口;⑵附屬于貨物、機器或設備的說明書、操作手冊,隨同貨物、機器或設備的合法進口;⑶供非營利性學術、教學、圖書館、國家機關保存資料而進口著作原件或一定數量的復制品;⑷著作權或獨立許可人投入他國市場的再進口不得依進口權加以限制。[10](p456-459)
我國正在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需要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的發(fā)展。雖然我國近年來專利申請人數逐年增加,但是大部分高新技術的專利權仍然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因此,為迅速提高我國科技發(fā)展水平,有必要從國外平行進口專利技術。面對日益頻繁的商標進口,立足于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現狀,應該本著利益均衡原則和保護消費者理念進行權衡考量,一般允許和有條件的限制。禁止著作權的平行進口但可適當規(guī)定用于公益事業(yè)例外。知識產權平行進口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策性問題,立法者應結合各方利益,做出靈活的規(guī)定以適應不同時期不同利益群體的要求。對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產品的平行進口采取不同的對策,并設置若干例外情形,以適應實際情況的變化。
[1][2][3]譚啟平.論平行進口中的知識產權問題[J].現代法學,2003,(04).
[4]梁慧星.民商法論叢[C].金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
[5]鄭成思.知識產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1.
[6]李壽雙.歐盟法中的平行進口與商標權——歷史演變與最新發(fā)展[J].電子知識產權,2003,(10):43.
[7]平行進口與商標權問題[EB/OL].http://www.china001.com.
[8]余翔,武蘭芬,姜軍.矛盾的選擇——日本專利權耗盡與產品平行進口立法及判例解析[J].電工知識產權,2004,(10):47.
[9]楊娟.知識產權保護平行進口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
[10]劉文華.WTO與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沖突與規(guī)避[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徐 虹)
Research on Problems about Parallel Impo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hen Zhihui,Liu Xin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mbalance,the issue of parallel impo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increasing,and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onflict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foreign trade,the cases of parallel import issu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refore,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provisions and attitudes in parallel import about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parallel import,provide opinions for making relevant legislation for our country,in order to protect our leg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arallel import;the exhaustion of rights doctrine;the principle of territory
D923.4
A
1007-8207(2012)07-0112-04
2012-04-13
沈智慧(1989—),女,江蘇揚州人,南京財經大學國際法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法學;劉昕(1975—),男,江蘇南京人,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