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
●張曉明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本文揭示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nèi)在一致性,闡明必須從兩者內(nèi)在銜接性的角度,全面把握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完善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方式。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這個論斷揭示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nèi)在一致性,我們必須從兩者內(nèi)在銜接性的角度,全面把握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完善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方式。
(一)作為大眾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nèi)的科學體系。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被繼承和發(fā)展的形式融匯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因此,在當代中國,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普及馬克思主義。在國內(nèi)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對外就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nèi)容。因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就是提升當代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而當代中國文化就是在繼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在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廣泛吸收和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集中體現(xiàn)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內(nèi)容上彰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nèi)在銜接性。
(二)作為大眾化的主體同時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要參與者。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不僅有中央政府、專家學者,而且還有人民大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黨的引領下通過專家學者的講解實現(xiàn)大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漸進過程。同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不是黨中央的專利,而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和應有的擔當。依靠國內(nèi)的多元主體(中央政府、專家學者、人民大眾)來向世界介紹中國、說明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因此,中央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倡導與部署有利于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樣,通過(專家學者)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理化,也有利于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此同時,通過(大眾)民間化同樣可以普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提升國家文化軟勢力。因此,中央政府、專家學者、人民大眾三者從主體上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nèi)在同一性。
(三)作為普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念同時也是對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理念。因為不管是對內(nèi)普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還是對外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影響力與吸引力,都屬于軟實力的建設,都要按照軟實力建設的內(nèi)在要求來進行,也就是說要把“軟”貫徹始終,做到可親、可愛、可敬、可信。要在充分考慮到受眾可接受性以及遵循傳播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因為不管是對內(nèi)的大眾化還是對外的軟實力,都是一種人化、都是一種內(nèi)化,而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化與外化往往都是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陶冶養(yǎng)成、久久為功的過程。因此,需要通過接受者認可與可以接受的方式把我們的觀念輸送過去,才能真正形成根植于老百姓生活世界、有說服力和感召力的大眾化與文化軟實力??梢姡瑥姆绞椒椒ㄉ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可以為對外傳播我國文化軟實力提供啟示和借鑒,二者都是一種宣傳和說服活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普及大眾、說服大眾的過程,如劉云山所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表達方式問題,也是根本立場、根本方法問題。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眾,充分考慮廣大群眾特別是城鄉(xiāng)基層群眾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習慣,把深邃的理論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講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說明白,使抽象的理論邏輯轉化為形象的生活邏輯,讓科學理論從書齋走進人民大眾、融入人們心靈?!币簿褪钦f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總過程中,存在一個用老百姓聽得懂語言來闡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而讓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內(nèi)化為人民大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質,也就是理論具體化和化大眾兩個過程。按照約瑟夫·奈的定義,“軟實力”就是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目的能力,即“一個國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為主宰國際行為規(guī)范建立有利于自己準則和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來源?!盵1]因此,不管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都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行為,都不能采用簡單的意識形態(tài)手段,而應用更多文化意義上的形象展示代替意識形態(tài)方面直截了當?shù)男麄?,這樣做效果會更好。改革傳播手段,采用接受者樂意接受的方式把我們的意義傳達過去,就會更有利于中國聲音在世界上傳遞,從而真正做到潤物無聲,讓崇尚和平的中華文明在發(fā)揚光大時真正達到和諧萬邦的效果。
(二)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以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加新的內(nèi)容。過去,我們一講文化軟實力,就是孔子學院、國學、紅燈籠、中國功夫等等傳統(tǒng)的東西,好像這些年我們在文化上就沒發(fā)展,我們經(jīng)濟的發(fā)展都是傳統(tǒng)文化起的作用。其實,“現(xiàn)在提出的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概念,就如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具體實踐、延安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提出中國特色、初級階段一樣,不應該把它們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個政治口號甚至說辭、套話,在學理方面,這本來都是很有內(nèi)涵也很有可說的,因為它們不是簡單地套用西方已有的概念和模式。而且,它們不僅僅是對現(xiàn)實的描述,其實也有可能變成分析性的概念,用在我們這兒,它們更有闡釋力和生命力?!盵2]也就是說,如果類似初級階段、中國特色、小康社會、和諧社會這些概念變成解釋性、分析性的概念,再用它們來看我們的經(jīng)驗世界,可看出中國真是不簡單。而且這些概念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范疇。因此,重建這些概念與中國這些年來發(fā)展的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用來衡量我國軟實力的內(nèi)容,那么,中國就不僅僅是經(jīng)濟發(fā)展了,其實也有軟實力的提升。
(三)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體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央政府、專家學者、人民大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普及者與宣傳者,同樣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者和生產(chǎn)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靠中央領導人的出訪演說及會談內(nèi)容來實現(xiàn),專家學者的學術影響力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通過學理化來讓外界了解中國崛起的理論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有利于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理念。同樣,在民間(人民大眾)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通過老百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結合自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真理性更有說服力。畢竟政策是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中介,政策本身就是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向下的貫徹,就是理論的具體化。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雙重主體(中央政府、專家學著、人民大眾)能夠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具體的歷史性貢獻。
(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身就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對內(nèi)表現(xiàn)為民族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主流價值的認同。程曼麗認為:“到底什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和價值觀?我們首先應把它內(nèi)化為國民的共識,然后把它凝練地呈現(xiàn)出來,再一以貫之地向外傳播,這樣才有助于外國人識別和理解我國的國家形象。”[3]當前,中國提升軟實力的困惑和挑戰(zhàn)在于:如何進一步建設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才能讓我們的社會制度更具有魅力?如何才能讓民眾更有幸福感、社會更有凝聚力?如何才能保證我們不在各種文化的碰撞中迷失自己?如何才能讓整個民族的自主精神發(fā)揚廣大,永葆活力?外部環(huán)境對中國提出軟實力要求,最終要通過中國的自我完善來實現(xiàn)。軟實力視角下顯現(xiàn)的各類矛盾與問題,同樣需要通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化解。因此,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身就是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一)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理基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繼黨的十七大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到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專家學者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課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然而,在當下中國的流行話語和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往往被理解為一個政治口號(只是說說而已)甚至套話,由此引出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也成為一門不是建立在扎實深厚的學術研究的根基上的顯學,存在著策論式的談論多,學理性的探究少;方法性的研究多,方法論的思考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講的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理追問的少。而這直接關系到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因此,我們應摒棄功利的心態(tài),重新回頭從基礎性的學理研究做起,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成果的學術含量,夯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學理基礎,從而實現(xiàn)我國在對外交往與對內(nèi)凝聚人心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任。
(二)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忽視了方式、方法的科學性。一是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只注重傳授,而忽視了激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僅是向受眾者傳授或者傳遞正確的立場、觀點、理論、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激活受眾者腦海中已有的正確的思想。而只傳授,不激活,會導致傳而不通,出現(xiàn)了片面化、表層化的現(xiàn)象,而這恰恰影響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效,進而影響到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二是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領作用。這種引領是方向和路徑、教育和示范、灌輸和選擇、宣傳和激勵、分析和鑒別、批判和整合的統(tǒng)一,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認為只要是科學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就會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出現(xiàn)了宣傳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宣傳過度的強勢灌輸方式等等問題,而這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障礙,不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三是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只注重傳播力,而忽視了影響力。也就是說在通過鋪天蓋地的多種渠道向人們進行理論滲透中,只注重了改進傳播手段,而沒有注重傳播的實效性、針對性,于是出現(xiàn)了“傳而不通”的問題,出現(xiàn)了很多時候是在自說自話,甚至是徒勞無功的結局,而這就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和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一)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科研功能,夯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理基礎。眾所周知,自2005年中央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以來,全國高校已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碩士點7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05個,碩士點453個[4],目前又增加了很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用馬克思主義來化大眾,而用之化大眾的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文本、具體結論,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也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武裝大眾。而用來化大眾的融會貫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不是現(xiàn)成的已經(jīng)自然而然存在的,是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進行挖掘、梳理、提煉的,而一級學科的建立就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提供了平臺,如有的學者所言“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科研功能,從理論內(nèi)容和理論發(fā)展兩個方面研究馬克思主義融會貫通的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的貫徹和體現(xiàn),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至關重要”,[5]由此可見,以學科建設為依托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必須發(fā)揮學科的科研功能,認真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整體性特點,提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學術含量和學術品位,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整體性基礎上推進,使人民大眾真正能夠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內(nèi)涵、精神實質和科學體系。
(二)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傳授與激活并重,在引領上做文章,厘清傳播力與影響力,從而有效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一是通過傳授與激活并重的策略來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要傳授理論和思想,而且要激活受眾者業(yè)已存在的正確思想,使原有的思想活躍起來。正如有的學者所提出的:“激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職責。”[6]同樣道理,激活思想也是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那么,如何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激活受眾業(yè)已存在著的正確思想呢?通過理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來激活思想,因為思想來自現(xiàn)實,并在與現(xiàn)實的互動中保持活力,當新的現(xiàn)實因素再次擊中某一思想時,這一思想就會迅速活躍起來,可見生活中的現(xiàn)實取向,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人們的現(xiàn)實需要等,都能成為現(xiàn)實的刺激性的因素。另外,因為思想是人創(chuàng)造的,為人服務的,只有當思想與活生生的人聯(lián)系起來時,思想才能被激活。因此,要激活思想,就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思想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要激活思想,就必須提倡獨立思考和重新思考,提倡思想交流和理論爭鳴,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來激發(fā)靈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二是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引領作用。一方面,“引領”立足于差異和多樣,是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在這個意義上,“引領”的過程,是社會合力的形成過程,是黨的意志和人民群眾愿望相統(tǒng)一的過程。另一方面,“引領”又區(qū)別著差異和多樣,對于那些錯誤的和腐朽的思想,“引領”是在分清是非中求團結,在批判改造中求發(fā)展。在這個意義上,“引領”的過程,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導地位不斷鞏固和發(fā)展的過程,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過程。我們不要擔心引領會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地位,“引領不是削弱更不是淡化黨的領導,而是對黨的政治思想領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因此,引領作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方式,它要求我們在提升文化軟實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授與注重人文關懷結合起來,與解決現(xiàn)實問題結合起來,從而實現(xiàn)我國軟實力的提升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三是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既要考慮到傳播力更要著眼于影響力。所謂的傳播力,是指大眾傳媒將信息向外擴散的能力。傳播力展示的是信息可以抵達的范圍,它并不表明信息所及的范圍是否接受到該信息的情況。而影響力則不同,它是指信息是否能被受眾接受,并對其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行為產(chǎn)生影響的能力,因此在對外傳播與對內(nèi)普及的實踐中,只有傳播力沒有影響力,那么我國的軟實力傳播與大眾化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要進一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需要進一步夯實其理論基礎、優(yōu)化其方式方法,而且這些條件和基礎需要與其他影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相關因素相互配合起作用。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間要建立聯(lián)系,還有很多隱含因素和中間關聯(lián)需要深入挖掘。而只有真正把握大眾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nèi)在銜接性,從而實現(xiàn)兩者的良性互動,才有可能實現(xiàn)對內(nèi)和諧、對外和平的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營造穩(wěn)定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凝聚所有的力量,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這不僅是口頭上的說辭,而是我們心里的真實想法,只要我們把宏觀設計轉化為每個人的微觀踐行,我們的目標就會一步步地由理想變?yōu)榛钌默F(xiàn)實。
[1][美]約瑟夫·奈.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何小東,蓋玉云譯.[M].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92.25.
[2]黃平.誤導與發(fā)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28.
[3]程麗曼.展現(xiàn)“現(xiàn)代可親”的國家形象[N].人民日報,2008-10-10.
[4]馮剛,張東剛.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報告(2010)[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2.
[5]張雷聲.發(fā)揮學科功能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80.
[6]劉建軍.激活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職責[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8)
[7]楊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D641
A
1009-928X(2012)10-0027-04
作者系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 特約編輯:胡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