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東政治的基本特點與發(fā)展趨勢

        2012-12-20 21:51:52牛新春
        現(xiàn)代國際關系 2012年12期
        關鍵詞:國家

        牛新春

        2011年初開始的中東北非政治動蕩是一場內生性的、具有明顯阿拉伯特征的群眾反抗運動,結果是釋放了被束縛已久的個人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各種力量。①關于阿拉伯之春的性質,請參見李紹先:“當前中東劇變的內生性和阿拉伯性”,《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1年,第3期,第4頁。同以前的政治運動不同,這場運動不是政黨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產物,而是突發(fā)性的民眾不滿、反抗引發(fā)政權更迭、推動政治改革。由革命、政治改革釋放的力量色彩斑斕,有追求民主的、有推銷極端主義的、有尋求宗教自由的、有鼓吹民族自治的、有推動國家獨立自主的。阿拉伯國家的現(xiàn)代化一直與西方影響相伴隨,本國政府總是同西方強權相互倚重,壓迫國內個人自由,限制國內政治、社會和宗教組織的活動空間。這場阿拉伯群眾反抗運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群眾自發(fā)起來反抗政府壓迫,抗議自從西方殖民、四次阿以戰(zhàn)爭以來阿拉伯民族遭受的恥辱,而且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使阿拉伯民族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正如埃及總統(tǒng)穆爾西所說:“今天的埃及已不是昨天的埃及,今天的阿拉伯也不是昨天的阿拉伯。”②“Egypt Today Is Different From Yesterday”,http://kiaoragaza.worldpress.com/2012/11/17/Egypt-today-is-different-fromyesterday-molsi-warns-Israel/.(上網時間:2012年11月23日)

        一、希望之窗

        長期以來,中東地區(qū)被國際社會認為是沒有希望邁入現(xiàn)代化的唯一地區(qū)。全球范圍內,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拉美地區(qū)、東亞地區(qū)、非洲地區(qū)程度不同地向政治、經濟和社會現(xiàn)代化邁進,唯有中東地區(qū)錯過一次又一次現(xiàn)代化浪潮。學術界提出“中東例外論”,認為伊斯蘭文化的特質決定了中東不可能發(fā)生現(xiàn)代化革命。③Benard Lewis,“Islamic Concepts of Revolution”,in P.J.Vatikiotis,ed.,Revolution in the Middle East,London:George Allen &Unwin Ltd.,1972,p.33.此次阿拉伯群眾反抗運動打破了這個神話,個人、社會的力量得到釋放,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等四國政權垮臺,進入政治過渡時期。所有阿拉伯國家政權都受到沖擊,未來一定程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不可避免。阿拉伯民族的現(xiàn)代化終于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

        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已經完成民主選舉程序,依據(jù)現(xiàn)代政治模式建立了全國性權力機構,為進一步推動各項改革措施奠定了基礎。四國政權被推翻后,關于革命的悲觀論調曾盛極一時,認為埃及將延續(xù)軍事獨裁、利比亞將成為一個失敗國家、也門將陷入長期內戰(zhàn)、突尼斯將陷入宗教對立。然而,一年后這些悲觀論調都沒有成真。盡管政治過渡面臨巨大挑戰(zhàn),但處于過渡中的各個國家都大體上保持了政局穩(wěn)定,都在沿著既定方針往前走。2011年10月突尼斯率先舉行制憲議會選舉,邁出政治過渡第一步,伊斯蘭“復興運動”與“保衛(wèi)共和大會”、“爭取工作和自由民主論壇”等政黨組成執(zhí)政聯(lián)盟,負責政府日常運作,并制定新憲法。2012年10月,執(zhí)政聯(lián)盟就憲法草案達成基本共識,計劃2013年6月23日舉行新的議會和總統(tǒng)選舉。2011年2月11日埃及的穆巴拉克倒臺后,“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大權獨攬,引起軍事獨裁的擔憂。然而,穆爾西6月24日當選總統(tǒng),8月12日出人意料地解除“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領導人坦塔維等人職務,初步控制國家核心權力。12月初,埃及“制憲委員會”在爭執(zhí)中通過憲法草案,預定15日對憲法草案進行全民公投、兩個月后舉行新議會選舉。屆時,國家權力的基本架構將具雛形。利比亞在“全國過渡委員會”領導下,通過北約的軍事支持推翻卡扎菲政權。2011年7月7日,利比亞舉行全國大選,選舉產生由200名代表組成的國民大會,“全國過渡委員會”按期將權力移交給國民大會。目前,選舉產生的“制憲委員會”正在起草憲法,然后提交全民公決。利比亞經濟已經恢復到戰(zhàn)前水平,2011年革命期間其GDP下降49%,2012年增長59%。利比亞國家認同正在形成,大部分民兵組織已經接受政府收編,中央政府的權威在上升,社會秩序在恢復。盡管聯(lián)邦主義者要求自治,一些團體要求享有更大權力,但這些都不足以分裂國家。也門歷史上長期遭受南北分治、內戰(zhàn)困擾,2011年11月23日薩利赫下臺后,副總統(tǒng)哈迪組建聯(lián)合政府,2012年2月21日哈迪以99.8%的高票當選總統(tǒng)。目前,在首都薩那,中央權威基本建立,政治生活恢復正常;也門南部地區(qū)的“基地”組織雖未被完全清剿,但根據(jù)地已被全數(shù)拔掉;只有北部地區(qū)什葉派的胡賽部族武裝控制著薩達山區(qū),政府最終可能需要與叛軍達成妥協(xié)。

        海灣君主制國家在阿拉伯群眾反抗運動中涉險過關,但未來實施一定程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不可避免,大部分國家有向君主立憲制過渡跡象。摩洛哥、約旦醞釀憲政改革,兩國君主都表示愿意部分交權,擴大行政機構、議會權力,向某種形式的君主立憲制政體過渡。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2011年3月9日承諾修憲,7月1日新憲法獲全民公投通過,11月25日依據(jù)新憲法舉行議會選舉,35個政黨參加選舉。根據(jù)新憲法,議會由直接選舉產生,首相由議會選舉產生并有權解散議會、組成內閣,此前這些權力都屬于國王。約旦國王在強大壓力下,一年內更換四位首相,不得不承諾未來首相將由議會選舉產生。2012年5月9日,約旦議會通過一項法律,國家鼓勵實行多黨制,解除此前對政黨的諸多限制。10月4日,國王解散議會,新議會選舉將誕生約旦歷史上第一位選舉產生的首相。2012年1月,巴林國王哈巴德提議修憲,建議選舉產生的下院有權批準內閣、提出對內閣的不信任案,議員可以質詢部長。卡塔爾國王2011年11月1日承諾2013年舉行首次議會選舉。沙特2011年9月22日舉行僅允許男性參與的市政選舉,國王阿布杜拉9月25日宣布,2015年婦女將獲得選舉和被選舉權,參加協(xié)商會議和城市議會選舉。

        驚回首,短短兩年時間,阿拉伯國家在政治現(xiàn)代化歷程上已經走了很遠。在其他地區(qū)這些進展可能不足為道,但在這個曾經被稱為“現(xiàn)代化例外”的地區(qū),國王權力受到制約,民選機構職權擴大,民眾的權利意識復蘇,不僅是巨大的進展,而且預示著無限的希望與機遇。

        二、荊棘之路

        個人、社會能量得到一定程度釋放后,長期受壓制的權利意識、宗教意識、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復活,這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盡管這場動蕩是反抗運動、解放運動,既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人能控制的,也是積極正面的,但其過程是漫長的、痛苦的、且并非不可逆的,代價也不可預知。中東政治從此進入一個新時期,由僵化、停滯、穩(wěn)定時期進入充滿活力、動蕩、沖突的階段。約瑟夫·熊彼特曾把資本主義稱為“創(chuàng)造性破壞”,我們也可以把這場政治運動稱為“創(chuàng)造性破壞”。

        首先,在政治過渡階段隨著中央政府權力弱化,多年來被壓制的多元認同將重新浮出水面,民族國家在認同上和地理上都存在碎片化風險。當世界其他地區(qū)的人民都團結在民族國家認同的旗幟下時,中東地區(qū)很多人的種族認同、宗教認同、部落認同卻超越、對抗國家認同,對民族國家構成極大挑戰(zhàn)。這既是因為中東國家未經現(xiàn)代化洗禮,部落認同等傳統(tǒng)因素根深蒂固,也是因為西方殖民者埋下了禍根。中東并非一直是沖突地區(qū),在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期間,阿拉伯人與其他各族人和平共處,不存在邊界流血沖突。①Beverley Milton-Edwards,Contemporary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Polity Press,2011,p.30.一戰(zhàn)結束后,英法兩國獲得在中東地區(qū)的委任統(tǒng)治權、托管權,它們根據(jù)自己的需求重新劃分邊界,建立新的民族國家。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就是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國家。新規(guī)劃沒有考慮到原有的語言、種族、宗教、部落情況,后患無窮。單單黎巴嫩一個國家就包括五個族群:馬龍基督教、德魯茲、遜尼派穆斯林、什葉派穆斯林、希臘天主教,直到今天各宗派之間的斗爭仍未結束。與此同時,同一宗教、同一民族則被劃分得支離破碎。庫爾德人在地理、文化上都屬于一個民族,卻未能形成一個民族國家,而被分割到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境內,現(xiàn)在仍在為民族獨立或自治血戰(zhàn)。過去,強大的中央集權鎮(zhèn)壓了與國家認同相抵觸的其他認同,現(xiàn)在民族認同、部落認同、宗教認同重新被激發(fā)出來。2003年美軍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后,阿拉伯學者就提出“國家認同下降、宗派主義上升”的命題。②Jusri Hazran,“The Arab Revolutions:A Preliminary Reading”,Middle East Policy,F(xiàn)all 2012,p.118.

        中東地區(qū)復雜的歷史造成百衲布式、馬賽克式的認同困局,幾乎每個國家都面臨程度不同的認同問題。共同的國家、民族、歷史和文化認同,是一個民族國家穩(wěn)定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中東地區(qū),部落認同、宗教認同很多時候會超越、對抗國家認同??仆?、巴林、沙特、也門的國王家族都植根于部落,利比亞有500多個部落,瓦爾法拉、阿祖維、卡達法三大部落發(fā)揮關鍵作用,目前紛紛提出自治要求。也門全國近180個部落,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領地和武裝力量,對中央保持相對獨立。宗教認同困擾中東每個國家,是最近幾十年來重要的沖突根源之一。在沙特,遜尼派占85%,什葉派占15%;在巴林,什葉派占70%,遜尼派占30%;在伊朗,什葉派占91%,遜尼派占7.8%。在此次阿拉伯群眾反抗運動中,伊朗支持巴林什葉派造反,沙特就派兵越境鎮(zhèn)壓。也門什葉派的宰德教派和遜尼派的沙裴教派各占50%,兩派之間長期內戰(zhàn),現(xiàn)政府受到沙特支持,伊朗則支持什葉派胡賽叛軍。利比亞歷史上由昔蘭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亞、費贊三個省組成,現(xiàn)在“制憲委員會”就是由三個省同等數(shù)量的代表組成。西方國家是在國家認同的基礎上發(fā)展出民主政治,而中東一些國家要通過新興的民主政治建構國家認同。③Dirk Vandewalle,“After Qaddafi:The Surprise Success of the New Libya”,F(xiàn)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12,p.13.敘利亞動蕩幾近兩年,反對派始終是遜尼派穆斯林,清晰地反映出族群矛盾的深刻。在一個缺乏強大國家認同、公民意識的國家里,民主程序沒有辦法解決族群矛盾。民主程序強調利益妥協(xié)、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而部落認同、宗教認同則重視忠誠和原則。2003年、2005年后伊拉克什葉派通過選舉獲得執(zhí)政地位,黎巴嫩“真主黨”進入執(zhí)政聯(lián)盟,兩國的民主機制基本失靈,任何一件事情都無法在國家層面上獲得共識。

        同時,由于中央政權管控能力下降,中東地區(qū)出現(xiàn)地理上的碎片。根據(jù)1979年的埃以和平協(xié)議,西奈半島非軍事化。埃及與以色列在這里有長達250公里的邊境,當前埃及正在喪失對西奈的控制力,西奈正在成為暴力、恐怖活動的天堂。2003年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后,伊拉克庫爾德人被解放,北部庫爾德人地區(qū)處于半自治狀態(tài),由庫爾德地區(qū)政府(Kurdistan Regional Government)管理。也門北部什葉派的胡賽部族武裝事實上控制著薩達山區(qū),敘利亞正在失去對南部戈蘭高地的控制權。

        其次,政治伊斯蘭復興與政治現(xiàn)代化之間需要通過長期沖突、競爭、磨合、妥協(xié),最終形成具有中東特色的現(xiàn)代政治文化。中東和歐洲是世界上宗教情結最濃厚的兩個地區(qū),歐洲經過歷史上數(shù)次宗教改革,已經解決宗教與政治沖突問題,確立了政教分離原則,中東則仍受這一問題困擾。1967年阿拉伯國家在阿以戰(zhàn)爭中挫敗,失去耶路撒冷、西岸被占領、西方式的世俗政權威信掃地,伊斯蘭力量試圖用伊斯蘭方式管理國家,中東掀起一場伊斯蘭復興運動,政治伊斯蘭勢力崛起。最近,多年來一直處于地下的政治伊斯蘭力量以民主政治為工具走到了前臺。2011年10月23日突尼斯制憲議會選舉,伊斯蘭政黨“復興運動”獲40%選票,為第一大黨;11月摩洛哥立法會議選舉,溫和伊斯蘭政黨“正義與發(fā)展黨”獲得27%的選票,為第一大黨;11月28日埃及議會選舉,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與正義黨”與薩拉菲派的“光明黨”得票數(shù)達70%。在利比亞,議會選舉中“全國力量聯(lián)盟”擊敗穆斯林兄弟會的“正義與發(fā)展黨”,但“全國力量聯(lián)盟”也視伊斯蘭為政治目標之一,而且因為在卡扎菲時期遭到強力鎮(zhèn)壓,穆兄會力量一時尚未組織起來,未來其力量一定會壯大。①Dirk Vandewalle,“After Qaddafi:The Surprise Success of the New Libya”,F(xiàn)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2012,p.13.

        顯而易見,伊斯蘭勢力執(zhí)政后將推動政治、社會伊斯蘭化,必然引起世俗力量反彈。中東已經發(fā)生革命的國家都是以前的共和制國家,長期以來這些國家政治上的合法性建立在世俗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之上,是中東地區(qū)世俗化程度較深的國家,世俗力量已經不容忽視。最近,因為穆爾西強推帶有伊斯蘭色彩的憲法草案,2012年11月27日埃及世俗派舉行百萬人大游行,自由派、科普特基督教、舊政府官員都上了街,平時互相爭吵的左右各派世俗力量在反伊斯蘭化的旗幟下團結了起來。與此同時,伊斯蘭化并非伊斯蘭勢力的唯一目標,國家、社會的現(xiàn)代化也是其重要目標之一,關鍵是如何協(xié)調二者間關系。現(xiàn)代化脫胎于西方,而伊斯蘭教的獨特屬性及其同現(xiàn)代化所體現(xiàn)的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碰撞和沖突,使中東國家在實施朝著現(xiàn)代化方向發(fā)展的社會變革時,必然要首先考慮如何理順宗教與世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古老東方文明與現(xiàn)代西方文明之間的各種關系,以便獲得宗教上的合法性。②彭樹智主編:《中東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97頁。

        宗教與政治之間的緊張關系也曾在世界其他地區(qū)存在過,要不就是宗教改革,要不就是現(xiàn)代政治本地化,或者兩者同時進行。穆斯林兄弟會在地下期間,長期仇視政治、宗教多元化,反對女權運動,現(xiàn)在則要看現(xiàn)代化能否與伊斯蘭化共存。伊斯蘭力量想影響現(xiàn)代政治,前提是其接受現(xiàn)代政治影響。現(xiàn)在,伊斯蘭力量已經接受現(xiàn)代政治的民主選舉、多數(shù)統(tǒng)治原則。中東伊斯蘭國家的政治發(fā)展將呈現(xiàn)出世俗化與伊斯蘭化交互影響、交互融合的復雜趨勢,而不是簡單的伊斯蘭化。③劉中民:“轉型阿拉伯國家不會全面伊斯蘭化”,《東方早報》,2012年7月19日。從宗教方面看,戰(zhàn)后中東國家在推進現(xiàn)代化時,伊斯蘭教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和自我更新機制為之提供了可選擇的歷史借鑒和參照系。④彭樹智主編:《中東史》,第398頁。從政治方面看,伊斯蘭政黨必須學會妥協(xié)才能在政治斗爭中生存。在摩洛哥議會選舉中,伊斯蘭“正義與發(fā)展黨”未過半數(shù),不得不與“獨立黨”、“進步與社會主義黨”、“人民運動聯(lián)盟”等舊政府政黨、世俗政黨聯(lián)合執(zhí)政。突尼斯伊斯蘭政黨“復興運動”在修憲過程中,與世俗政黨妥協(xié),放棄將伊斯蘭教法寫入新憲法,維持突尼斯世俗國家屬性。埃及憲法草案也是一個各方妥協(xié)的產物,照顧到伊斯蘭與世俗各方的利益。顯然,伊斯蘭力量已經在現(xiàn)代政治框架中學習生存。一位美國學者指出,與其用伊斯蘭和世俗的劃分來分析革命后的中東社會,還不如說有股政治力量要把伊斯蘭和現(xiàn)代化結合起來。⑤Jusri Hazran,“The Arab Revolutions:A Preliminary Reading”,Middle East Policy,F(xiàn)all,2012,p.117.現(xiàn)代化過去沒有能夠推動大規(guī)模的伊斯蘭改革,并不能說明未來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⑥Beverley Milton-Edwards,Contemporary Politics in the Middle East,Polity Press,2011,p.152.

        第三,政治動蕩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基本政治共識形成、公民社會建設、政治和經濟制度創(chuàng)立避免不了沖突、對立、妥協(xié)。這場群眾反抗運動沒有政治思想、政黨統(tǒng)領,對未來的制度缺乏設想與共識。目前,相關各國的選舉已經初步完成,憲法草案相繼出臺,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通過選舉產生了執(zhí)政黨、中央政府,只是解決了誰執(zhí)政、誰掌握權力的問題,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達到目標則是更大的問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安全機制才能通向光明大道,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經驗可以照搬,需要轉型國家自己探索。民主政治并非僅僅建立選舉制度,最重要的是建立基本政治共識。例如政府的大小和強弱、多數(shù)黨和少數(shù)黨的權利、軍隊與政府的職權劃分、司法和行政之間的關系等,既是一個政治較量的過程,也是政治動員過程,形式可能包括宮廷內斗、政黨競爭、街頭政治。在形成政治共識之前,社會政策、經濟政策都難以提上議事日程,也就是說老百姓所渴望的“牛肉”還看不見。在過渡時期,各派政治力量都無暇顧及經濟結構改革,卻專注于擴展政治影響,利用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①Salman Shaikh and Shadi Hamid,“Between Interference and Assistance: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Support in Egypt,Tunisia,and Libya”,the Brookings Project on U.S.Relations with Islamic World,2012 U.S.-Islamic World Forum Papers,p.5.

        政黨制度是中東各國首先需要補的課,也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基礎。歷史上由于政府的強力鎮(zhèn)壓,中東各國普遍缺乏成熟的政黨文化、政黨組織。然而,舊政權垮臺后又迫切需要立即舉行政治選舉,各國政黨幾乎都是倉促上馬?,F(xiàn)有政黨既缺乏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政策路線圖,也沒有充分動員群眾,缺乏相對穩(wěn)定的選民基礎。在幾個過渡國家中,除伊斯蘭政黨外,其他政黨的政治主張大都模糊不清,多數(shù)都是團結在一個有影響人物的周圍,個人影響勝過思想凝聚力。突尼斯2011年10月選舉中,有84個政黨登記,黨派龐雜而重疊,政治力量分化、政治壁壘分明需要一個過程。在成熟的政黨制度出現(xiàn)前,往往會出現(xiàn)多數(shù)專制、少數(shù)極端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政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公民社會的發(fā)育過程,人權、言論自由、法制的尺度和平衡點應當在哪里,不是靠選舉能選出來的,而是在公民社會中培育出來的。在現(xiàn)階段,各政黨、各公民社會團體還處在互相妖魔化階段,社會在向兩極對立方向移動,建立民主制度所需要的溝通、妥協(xié)機制尚需時日。在經濟問題上,國家與市場關系是經濟結構的基本問題,各國都還處在政治斗爭階段,未能顧及經濟改革路徑問題,但這是任何政府都避不開的議題。埃及過去50年在這個問題上幾起幾落,納賽爾時期搞社會主義,實施國有化、計劃經濟;薩達特時期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實施“混合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穆巴拉克又重新強化國家控制,實施國家資本主義。新政府如何提振國家經濟,如何把伊斯蘭化與現(xiàn)代經濟相結合,如何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讓所有公民發(fā)揮潛力,這些都未提上議事日程。

        三、權力真空

        個人、社會潛能得到釋放,不僅改變了中東各國的國內政治版圖,而且也影響到外交政策,引起地區(qū)戰(zhàn)略格局重組。與此同時,美國在中東地區(qū)戰(zhàn)略收縮態(tài)勢明朗,也是當前中東形勢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內外因素相結合,中東戰(zhàn)略格局將進入一個新時代,進入一個缺乏新強權的時代,呈現(xiàn)一種權力真空狀態(tài)。

        美國對中東地區(qū)的干預意愿和能力雙雙下滑,這是半個世紀以來的新情況。中東地區(qū)原有的權力格局是:美國主導、以色列協(xié)助、阿拉伯盟友配合,美、阿、以聯(lián)手平衡伊朗。2009年奧巴馬一上臺就做出了中東戰(zhàn)略收縮的決定,在軍事干預利比亞時美國只同意跟在歐洲國家后面,在敘利亞問題上美國一再避免軍事干預。②關于奧巴馬決定減少在中東戰(zhàn)略投入的情況,請參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多尼隆的講話,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11/15/remarks-national-security-advisor-tom-donilon-prepared-delivery.(上網時間:2012年12月8日)在美國的重要盟友穆巴拉克倒臺時,美國聽之任之,沒有在關鍵時刻伸出援助之手。奧巴馬第一任期里,美國同以色列的關系一直不佳,這恐怕不是偶然的,而是與美國戰(zhàn)略收縮、不愿承擔太多責任有關。對海灣君主制國家,美國過去兩年大幅增加軍售,要求它們自行承擔防衛(wèi)責任,把美國解脫出來。在美國意愿下降的時候,中東發(fā)生阿拉伯群眾反抗運動,導致美國的能力也開始削弱。過去,美國在中東的行動能力主要依賴其盟友;現(xiàn)在,人民在各國外交決策中的分量增加,阿拉伯國家外交趨于自主獨立。埃及、沙特明顯同美國拉開距離,如果美國再想在中東打一場戰(zhàn)爭,可能沒有幾個阿拉伯國家愿意協(xié)助。

        以色列是中東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但其處境急劇惡化,行動能力受到極大制約。強大的軍事力量,加上背后又有美國撐腰,讓以色列可以隨意打擊伊拉克、敘利亞核設施,威脅攻擊伊朗核設施,也可以隨時占領加沙地區(qū)。以色列是中東地區(qū)唯一擁有精密武器庫和先進彈道導彈的國家,2009年軍費開支100億美元,超過埃及、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等所有鄰國的總和,每年還接受美國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③Fareed Zakaria,“Israel Dominates the New Middle East”,The Washington Post,November 21,2012.以色列最大的弱點是受到中東民意的普遍厭惡,以前民意在中東政治中作用有限,未來隨著民意影響力的增加,以色列受到的制約增大。在美國干預中東事務意愿下降、反以民意成為中東政治中一股強大政治力量后,以色列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大大削弱。在長達兩年的阿拉伯群眾反抗運動中,以色列一直謹小慎微,保持“戰(zhàn)略沉默”。2012年11月14日最新一次針對加沙的“防務之柱”軍事行動中,以色列不再敢為所欲為,而是在一周后同哈馬斯簽署?;饏f(xié)議,同意放松對加沙的封鎖。但是在2009年針對加沙的“鑄鉛行動”中,以色列入侵加沙地區(qū),造成1400多人死亡。此外,邊界的不確定、不穩(wěn)定也是以色列另一大軟肋。目前,所有以色列周邊都處在動蕩中,從加沙、西奈半島、約旦到黎巴嫩、敘利亞概莫能外,這些都是以色列面臨的潛在威脅。

        阿拉伯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外交上的獨立自主性增強,但埃及、沙特等大國內部壓力大,很難發(fā)揮地區(qū)領導作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沙特、埃及等國為了維持對國內的統(tǒng)治、保持和以色列之間的冷和平,在外交上同美國保持一致,漠視巴勒斯坦的建國事業(yè),致使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埃及總統(tǒng)穆爾西上臺后,明確表示要執(zhí)行平衡外交,其把首次區(qū)域外出訪安排在中國,平衡美國的意圖非常明顯。不顧以色列的強烈抗議,埃及部分放松對加沙地區(qū)的封鎖。2007年以來,以色列隨心所欲地孤立、封鎖、打擊加沙,阿拉伯國家對此視而不見,只有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給予加沙支持。此次,阿拉伯民族大覺醒后,加沙從最大的“人間大監(jiān)獄”變成了中東外交的十字路口。2012年11月14日加沙沖突前后,10月23日卡塔爾埃米爾帶著4億美元的援助訪問加沙,成為加沙封鎖以來首次到訪的國家元首。11月16日埃及總理、突尼斯外長在以色列軍事打擊期間訪問加沙,隨后土耳其和阿盟10國外長集體來訪。土耳其曾經是以色列最友好的伊斯蘭朋友,現(xiàn)在卻稱以色列是“恐怖主義國家”,并對加沙宣稱:“你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你們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你們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雹佟癢ill the Ceasefire Lead to Peace?”The Economist,November 24,2012,p.47.以色列向哈馬斯證明了“鐵穹”反導系統(tǒng)是有效的,但哈馬斯證明他們現(xiàn)在能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支持。未來,加沙地區(qū)、西奈半島、戈蘭高地、西岸這些在美以強權壓制下的地區(qū)熱點問題都有可能升溫。

        在調停加沙沖突過程中,埃及的大國地位得到凸顯。然而,加沙沖突反映出來的埃及地區(qū)大國地位是不真實的。阿拉伯反抗運動除反對獨裁政府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反美國、反以色列,長期受到本國政府和美以軍事力量打壓的反抗情緒浮上水面。2012年5月,馬里蘭大學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97%的埃及人視以色列為主要威脅,②“Egypt's presidential‘Election’and Public Opinion:What Do Egyptions Want”,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reports/2012/05/21/-egyptian-election-poll-tehami.(上網時間:2012年12月5日)這讓任何民選政府都難以一成不變地維持同美國的盟友關系。但埃及因為自身的脆弱性,嚴重依賴美國的經濟、軍事援助,新政府需要在反美情緒與依賴美國之間尋找平衡。同時,以色列又是中東地區(qū)唯一軍事超級大國,埃及無力承擔軍事對抗的后果,其安全環(huán)境依賴良好的埃以關系。因此,埃及的伊斯蘭執(zhí)政者會發(fā)表激烈講演,會向加沙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不會與加沙并肩作戰(zhàn),而是會同以色列維持和平協(xié)議。③Fareed Zakaria,“Israel Dominates the New Middle East”,The Washington Post,November 22,2012.埃及政治革命后,同沙特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差距擴大,為了顯示和發(fā)揮獨立外交功能,埃及開始同伊朗接觸,首次允許伊朗軍艦通過蘇伊士運河,這讓沙特非常不舒服。為了在伊朗和沙特之間維持平衡,穆爾西上任后第一站出訪沙特,隨后訪問伊朗,成為1979年后首位訪問伊朗的埃及總統(tǒng)。但為照顧沙特的感受,他在伊朗僅停留幾個小時,未會見伊朗最高領袖。埃及經濟上嚴重依賴外援,軍事上同以色列差距太大,政治上將長期動蕩,意識形態(tài)上同沙特沖突,不可能發(fā)揮一個地區(qū)大國的作用,其在加沙沖突中的影響只是一個特例。

        在阿拉伯國家中,似乎只有沙特有實力、有意愿在外交上投巨資。但是,地區(qū)環(huán)境不利于它發(fā)揮領導作用。阿拉伯反抗運動對沙特的心理打擊不小,沙特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保守派、反動派,未來其影響可能主要局限在海灣地區(qū),并且主要是自保和防御性外交。在政治上,沙特會越來越孤立,當其他君主制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向君主立憲制過渡時,沙特行動最慢,未承諾任何實質性政治改革。在國內,沙特面臨日益覺醒的民眾,政治改革壓力會持續(xù)上升。在阿拉伯地區(qū),沙特正發(fā)揮維穩(wěn)作用,防止阿拉伯反抗運動持續(xù)擴大,波及國內穩(wěn)定。沙特強化“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職能,籌劃沙特與巴林合并,都是維穩(wěn)措施。沙特對埃及革命、穆斯林兄弟會政權抱有強烈敵意,擔心政治革命大火燒過邊界,但沙特也希望穆兄會能盡快穩(wěn)定局勢。埃及、沙特互不滿意,但都離不開對方。埃及離不開沙特的經濟援助,沙特離不開埃及的大國地位。在地區(qū)層面,沙特還要代表遜尼派穆斯林與伊朗、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斗爭。這些已讓沙特力不從心,使之很難再有能力發(fā)揮地區(qū)影響。在加沙軍事沖突、敘利亞內戰(zhàn)中,沙特均未能發(fā)揮領導作用、展現(xiàn)地區(qū)大國地位。

        土耳其近年來積極推行“南向”政策,希望在中東地區(qū)發(fā)揮主導作用,但到目前為止處境卻非常困難。土耳其加入歐盟受阻,伊斯蘭的“正義與發(fā)展黨”上臺后,把外交重心轉向中東地區(qū),試圖在這里確立大國地位。土耳其有這個經濟實力,也有一定的政治資本。土耳其2011年GDP(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為1.28萬億美元,而沙特、埃及分別是7330億、5330億美元,其將世俗化與伊斯蘭融為一體的“土耳其模式”在中東受到推崇。然而,土地理位置是其南進政策的一大軟肋。土耳其是一個遜尼派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周邊卻是什葉派、猶太人國家,敘利亞是什葉派執(zhí)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當權、伊朗是什葉派大本營、以色列是猶太國家。土耳其埃爾多安政府上臺后提出“零問題外交”,試圖跨越宗教界線,努力改善土敘、土伊等關系,同時維持同以色列的友好關系。這些措施在和平時期或許有效,但在阿拉伯群眾大反抗運動中,什葉派與遜尼派沖突激化,阿拉伯與以色列矛盾惡化,土耳其必須選邊站。當然,關鍵時刻土耳其站在了遜尼派穆斯林一邊。結果,“零問題外交”變成“零鄰居外交”,土耳其同所有南部鄰國關系惡化,包括以色列、伊朗、敘利亞、伊拉克。此后,土放棄“零問題外交”,轉向隔海相望的埃及,在埃及經濟困難時期雪中送炭,希望能把埃及作為其中東政策的支柱。土耳其宣布,向埃及提供20億美元貸款,其中10億美元支持貨幣儲備,10億美元作為對埃及的基礎設施投資;還要將對埃及的投資增至15億美元,將來再增加到20億美元。2012年前9個月兩國貿易額增至38億美元,到年底可能達到50億美元,計劃未來幾年達到150億美元。這與遲遲不愿提供援助的阿拉伯國家形成明顯對比。但是,土耳其在中東地區(qū)發(fā)揮領導作用的夢想顯然比以前更遙遠了。

        伊朗未受阿拉伯群眾反抗運動的直接影響,但在中東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卻大打折扣。2003年薩達姆倒臺后,伊朗的地區(qū)影響力曾盛極一時,形成了所謂的什葉派新月區(qū)。當時,伊拉克落入什葉派手中,黎巴嫩什葉派通過選舉進入執(zhí)政聯(lián)盟,阿富汗什葉派在亂局中自主性增加,什葉派影響力達到頂峰。在阿拉伯反抗運動初期,伊朗似乎仍然處于有利位置,其阿拉伯對手們都陷于政治動蕩中,巴林、沙特的什葉派都起來反抗中央政權。然而,沙特、巴林果斷鎮(zhèn)壓了國內的什葉派反抗運動,反而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最密切的盟友敘利亞陷入長期內戰(zhàn)。敘利亞還是伊朗影響阿拉伯世界的中轉站,伊朗提供給哈馬斯、真主黨的資源都通過敘利亞中轉。哈馬斯因為在敘利亞問題上與伊朗立場相左,逐漸疏遠伊朗,轉投埃及、卡塔爾、土耳其。與此同時,2012年7月以來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進入關鍵階段,伊朗能源出口、金融體系首次受到嚴厲制裁,石油出口從制裁前的每日250萬桶下降到100萬桶。石油出口占伊朗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伊朗貨幣2012年連續(xù)四次貶值共達60%,經濟形勢非常嚴峻。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短期內都不可能解決,將牽扯伊朗主要精力,失去哈馬斯也讓伊朗的信譽大受影響。

        可見,美國影響力下降后,沒有一個地區(qū)大國能夠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中東地區(qū)未來將進入一個相對的權力真空時期。從長遠來看,這有助于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幾十年以來,在以色列幫助下,美國與中東獨裁者合作,構建中東地區(qū)的戰(zhàn)略格局,維護美國利益。美國國務院一位官員說,任何損害人民權利和尊嚴的穩(wěn)定都是一種幻覺。①Salman Shaikh and Shadi Hamid,“Between Interference and Assistance: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Support in Egypt,Tunisia,and Libya”,the Brookings Project on U.S.Relations with Islamic World,2012 U.S.-Islamic World Forum Papers,p.7.美國和以色列主導下的中東和平就是建立在這種幻覺之上的,1978年以來的阿以和平不是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基礎之上,不是建立在人民的尊嚴之上,而是建立在武力威脅和獨裁專制之上。現(xiàn)在,人民的權利和尊嚴意識覺醒了,美國對中東的興趣下降,獨裁者走人,原有的地區(qū)權力格局在崩潰。伊拉克恢復什葉派多數(shù)國家的特性,埃及的伊斯蘭特性恢復,由本地區(qū)國家主導的權力平衡有了機遇,中東正在恢復它的本色?,F(xiàn)在的穆爾西政權比薩達特對以色列更有價值,薩達特能讓以色列人與埃及國家實現(xiàn)和平,而穆爾西可以向以色列提供的是與埃及人民實現(xiàn)和平,甚至與伊斯蘭世界實現(xiàn)和平。①Thomas C.Friedman,“Morsi’s Moment”,The New York Times,November 24,2012.

        結語

        狂風暴雨、排山倒海的革命已經結束,阿拉伯反抗運動將進入一個動蕩、改革、調整的新階段。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版圖、地區(qū)格局已經發(fā)生變化,而且未來仍處在變化之中。革命是一個短暫過程,但革命過后的調整將是一個長期動蕩過程。如果說中國對中東的政策要待塵埃落定的話,那么第一階段的塵埃已經落定,而第二階段的塵埃短期內難以落定,對中東政策要習慣在沙塵天氣里運作。

        隨著美國戰(zhàn)略收縮、中東主要大國忙于內部事務,中東短期內將出現(xiàn)一個權力真空期,中國何去何從值得深入思考、討論。中國已經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影響著中東,而且經濟影響還會持續(xù)上升。2011年中國與中東國家貿易額達到2680億美元,同比增長36.5%。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對中東出口最多的國家,同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進口中東石油最多的國家。從總量上講,中國目前是對中東經濟影響最大的國家。更重要的是,隨著美洲石油開采量增加,2020年美國石油產量將超過沙特,石油可能由賣方市場變?yōu)橘I方市場,石油進口國將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但是,在政治安全領域美國仍享有絕對主導地位。多年來,中國視中東復雜的政治安全環(huán)境為險灘,盡量繞著中東熱點問題走,不深度介入中東內部政治沖突,政治安全政策多是被動、反應式的。中國在中東的政治安全影響有限,既沒有政治上的盟友,也缺乏大規(guī)模軍售、軍援等工具,更沒有軍事盟國、軍事基地。現(xiàn)在,隨著中國經濟影響上升、中東出現(xiàn)權力真空,中國面臨重要選擇,是逐步推進中國的政治安全影響力,開始深度卷入中東事務,還是僅僅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影響中東?

        近年來特別是2011年的阿拉伯反抗運動以來,中東主要大國都表現(xiàn)出“向東看”的傾向,期望加強對華關系,愿意有美國之外的選擇。2012年9月穆爾西訪問中國,這是他首次正式訪問中東以外的國家。穆爾西決定訪問中國而非美國,是埃及外交獨立的一個信號。中國在中東地區(qū)沒有殖民包袱,也沒有特定的對手、盟友,中東國家普遍歡迎中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動蕩發(fā)生的兩年時間里,中東地區(qū)18國元首訪華、17國外長訪華。中國是唯一一個同中東各主要力量保持友好交往的大國,波斯人、猶太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同中國的關系都不錯。這是中國進一步涉入中東事務的優(yōu)勢。但是,優(yōu)勢同時也是弱勢,由于沒有盟國,中國的政治安全影響力非常有限。要想增加政治安全影響力,就必須增加這方面的投資,而且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代價。鑒于中東地區(qū)水深浪急灘多,這個代價可能十分高昂。目前為止,曾經深度介入中東的英、法、俄、美等大國都因代價過高而相繼撤離。

        中國是否要在政治安全領域進一步卷入中東,首先要回答的就是意圖、目標是什么。歷史上,大國卷入中東,有的是看到了中東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之間,是地緣政治中的中心地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英法就是這樣,今天是否還有這個必要?有的國家是為了制衡另一個超級大國,冷戰(zhàn)時期的美蘇就是這樣,今天是否還有這個必要?當然,經濟利益特別是石油利益是大國卷入中東的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今天是否仍有這個必要?是不是沒有政治安全方面的主導權,中國的經濟利益就得不到保障?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辯論,不是這篇小文章所能囊括的?!?/p>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jié)!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精品九九视频| 芒果乱码国色天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VA丝袜| 国内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色老头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美女主播国产三级|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av | 国产日韩欧美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人妻| 永久免费视频网站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老女人下面毛茸茸的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草莓在线|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暴力打| 自拍av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东京热|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波多吉野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综合精品欧美日韩国产在线| 精品av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琪琪|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欧美亚洲另类国产18p|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蜜臀av 国内精品久久久|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