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一個名為“野性的呼喚”影像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由中央電視臺同名紀錄片《野性的呼喚》攝制組歷時三年拍攝得來的影像作品,囊括大量海洋和陸地生物的圖片和影像。
開幕當天總導演崔穎到場,并以激動的心情講述了這些照片和錄像得來的不宜,感慨大自然的魅力。展覽作品以毫無修飾的畫面,展現(xiàn)出我國野生動物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景象,并希望籍此喚起觀眾對中國野生動物的關注。照片雖然出自攝制組而非藝術家之手,但是所帶來的觸動仍是驚人的。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沒有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展覽甚至算不上一個常規(guī)性的展覽,再加上出自紀錄片攝制組,且此紀錄片還沒有正式面向觀眾,那么這次展覽就很可能是一次以藝術為契機的營銷活動。
近期由于央視9頻道改版為紀錄片頻道,央視1頻道也增加了紀錄片時段,催生了國內(nèi)的“紀錄片”熱,走紅的紀錄片當然缺少不了營銷,不過像《野性的呼喚》這樣舉辦影像展搏出位的少見,前些日子當紅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倒是一個利用新媒體營銷的成功典范。
《舌尖上的中國》走紅和它有個勾人的名字有很大關系,這其實是最基本的營銷,也就是俗稱的“標題黨”,題目要能夠挑起觀眾觀看的欲望才行。其實在《舌尖上的中國》開播前,央視早有一檔也是講美食的節(jié)目,看過的觀眾評價很高,甚至認為比《舌尖上的中國》拍的得更好!但是其大名《鄉(xiāng)土》不知道嚇跑了多少觀眾。當然《舌尖上的中國》遇到了央視改版這樣好的機緣,也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且這個平臺本身也具有很好的品牌效應。
《舌尖上的中國》最重要的還是利用微博開展的新媒體式營銷。央視紀錄片頻道總監(jiān)劉文在媒體采訪中透露,“《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網(wǎng)絡推動作用很大,很多人在微博上的轉發(fā)和傳播起了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倍冶酒破岁悤郧涞牟┛头劢z超16萬,其中還有很多名人粉絲,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一條節(jié)目預告的轉發(fā)率和評論率就相當?shù)目捎^。微博上還配合紀錄片的播放,每集都在網(wǎng)上搞一個主題的討論,這些討論更是形成了持續(xù)的效應。另外網(wǎng)友還自發(fā)組織的曬零食、曬夜宵、深夜發(fā)吃等活動,讓本片人氣越來越旺?!渡嗉馍系闹袊窡岵テ陂g,微博熱門話題榜榜首連續(xù)多天都是被這片霸占。
“舌尖體”躥紅網(wǎng)絡也讓紀錄片人氣暴漲,網(wǎng)友爭相發(fā)布自己山寨的各種版本的“舌尖上”,把自己所在地的名小吃,攢吧到一起就是“舌尖上的XX”,各大高校也在各自的BBS上爆出各種版本的“舌尖上的母?!?。以清華大學為例,他們做了幾集的《舌尖上的清華》的拍攝文案,其中一集以清華自制的酸奶為焦點展開,描述了要拍攝廚房加工、師生好評、校友留念等畫面。聽著還挺像那么回事的。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澳洲國立大學新媒體博士顧潔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新媒體宣傳推廣的一個成功案例。紀錄片與新媒體巧妙結合,微博、視頻網(wǎng)站等新媒體正日益成為宣傳推廣的新陣地?!?/p>
網(wǎng)購對《舌尖上的中國》起到的效果卻很逗,一些商家打出“舌尖上的XX”,意求借此東風讓自己的商品順勢銷售。也有些商家坐收其利,比如片中介紹了某種食物,賣這個東西的商家訂單便迅速猛漲,這難道就是相傳已久的“央視上榜品牌”嗎?這樣片方和商家互惠互利,可說算是一段商界傳奇。
《舌尖上的中國》這等成功的營銷,著實讓其它影像作品羨慕不已,不過我們不能忽視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的非常不錯,本就是一部質量上成的佳作,觀眾帶著期望來看,結果十分滿意,片子口碑自然徐徐上升!這樣營銷和影片形成一個良性營銷循環(huán),看過的觀眾讓“此片佳作”的聲音帶著真實性傳到其他觀眾耳中,這才得以讓影片倍享營銷之福。反之影片質量不好,營銷讓觀眾帶著期望去看,得到的確是失望!爛片口碑暴走,營銷就變成了反效果??磥頎I銷的最最根本還是要有個好片子啊!
紀錄片的營銷如火如荼的,我們更加小眾的近親藝術錄像作品,是不是也可以學著來弄弄,不過顯然類似《舌尖上的中國》這種不適合我們的錄像作品,不過勢必會有錄像作品合適的營銷之路,我是沒啥高招!還是等高人獻計獻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