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杜詩研究與當代學術

        2012-12-18 06:44:18張伯偉
        江淮論壇 2012年6期
        關鍵詞:研究

        張伯偉

        杜詩研究與當代學術

        張伯偉

        (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 210046)

        本文以《明末清初杜詩學研究》為引緒,圍繞杜詩研究與當代學術的三個問題展開:其一是如何認識傳世文本中的“異文”,以及如何評價古人對文學文本的??保黄涠菓撝匾晜鹘y(tǒng)文學批評中有關“技法”的討論;其三是倡導在詮釋活動中對“意法”的辯證認識。最后,文章強調(diào)了中國傳統(tǒng)治學的門徑和方法,是值得當今學者繼承光大的。

        杜詩;異文;技法;詮釋;規(guī)范

        劉重喜博士完成其著作 《明末清初杜詩學研究》,付梓在即,囑我撰序。我素來不好為人作序,但當重喜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我沒有太多遲疑就答應了??梢暂p易地為之尋找出很多理由,比如從大學時代開始我就是他的任課老師并指導了他的畢業(yè)論文,留校工作后因為我的一番話他開始每天閱讀杜詩,后來又邊工作邊攻讀碩士繼而博士學位,論文亦圍繞杜詩,依然由我忝任其導師,現(xiàn)在這部以博士論文增訂而成的著作將要出版,又適值杜甫誕辰一千三百年,慨諾此序似乎是必然的,而且很可以從“私誼”的角度渲染成文。但為了避免寫成一篇應酬性的文字,我想還是站在學術立場上談論這部著作,重點在由本書引發(fā)而來的與當代學術相關的問題,以就正于讀者。

        “杜詩學”之名由元好問提出,“杜詩學”之實則出現(xiàn)在此前。千年以來,“杜詩學”有兩個高峰,一在宋代,一在清代。前者是起始,后者是集成,而明末清初則是一大轉(zhuǎn)折。這是對“杜詩學”史稍有關心者都了解的現(xiàn)象。學術研究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對于精神文化的探討,有兩個時期最值得重視,一個是其開創(chuàng)期,另一個是轉(zhuǎn)型期。所以,這兩個時期吸引學者的高度注意也是理所當然的。以明末清初的“杜詩學”研究而言,只要參看一下本書附錄二所匯輯的自1900年至2010年的研究論著目錄(一定還有可補錄者),就能用洋洋大觀來形容。因此,選擇這樣一個課題,重要的思考就集中到如何研究上來。而對于“如何研究”的思考,一方面取決于自身的學術傳統(tǒng),另一方面則如禪家所說的“應病施藥”,需要針對當代的學術狀況及其“病癥”。

        學術研究無疑是從熟悉基本史料開始,并且能夠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盡可能巨細靡遺地收集相關文獻。其后是對文獻作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再其后,則選擇最重要的問題以及最有力的史料寫成論文。常見的缺陷在于,或者根據(jù)不夠豐富甚至是很少的材料作出宏大判斷,或者大量堆砌資料而將觀點淹沒在文獻的海洋之中。如果做個大致的區(qū)分,前者傾向于“思而不學”,而后者近乎“學而不思”。清代“杜詩學”文獻相當豐富,其書目可考者達410種之多 (不以專書面目出現(xiàn)的還不在其內(nèi)),而且集中在雍正朝以前。(1)資料如此豐富,而本書需要考察的問題,又涉及杜詩的版本、校勘、編年、箋注、闡釋和評論等,兼容了“杜詩學”的各個方面。本書作者并沒有采用敷陳法將上述問題鋪展開來,而是在廣泛閱讀文獻的基礎上,集中在三個論題,以上中下三編作深入探討,從而有效擺脫了通常容易出現(xiàn)的弊端。

        上編是《錢注杜詩》研究,以此為核心,作者探討了明末清初的杜詩版本、校勘、編年和箋注諸問題。《錢注杜詩》無疑是“杜詩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受到后人直至當代學人的高度推崇和重視。中國學者且不提,以“為讀杜甫而生于人世”自命的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為例,他曾在家里私下對另一位日本杜詩研究者黑川洋一說:“注釋杜甫要有錢牧齋的學識和見識,今日可以注杜者舍我其誰?!保?)歷代杜注在其心目中的對手僅為“錢注”。 研究《錢注杜詩》可以從許多不同方面切入,版本、??钡葐栴}屬文獻學范疇,這在中西傳統(tǒng)中都算得上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中國的校讎學傳統(tǒng),由漢代劉向、歆父子發(fā)軔,他們每校一書,必廣羅異本、去除重復、條別篇章、校其訛誤、寫定正本,是一項嚴肅的學術工作。而就杜詩來說,綜羅眾本,校其異同,最后形成定本,這樣的工作也開始于宋代。因為有異本,就必然會產(chǎn)生重復或異同的問題,和最后的“定本”相比,也一定經(jīng)過校勘者的更改,但其態(tài)度是審慎的。近年來,受到西方后現(xiàn)代史學對抄本及印刷文化研究的影響,一些漢學家往往采擷某些筆記、詩話中“資閑談”、“錄異事”的材料,或者根據(jù)編集者的叢殘片語作“奇崛”解釋,推廣到校勘學的傳統(tǒng)中,認為一部作品(至少在刻本時代以前)從最初寫成到最終流傳于世,經(jīng)過了抄寫者、編集者大量的、隨意的“歪曲”。易言之,這些經(jīng)過宋人整理而流傳下來的六朝人、唐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據(jù)信的。這樣的論述,與文學經(jīng)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更引申為文學史的“權力”。乍聞之聳人耳目,細察之似是而非。依我看來,文本的更改大致出于三類人:作家、批評家和??奔?。在對待文本的態(tài)度上,前兩者追求的是“美”,而后者追求的是“真”。作家更改自己的文本,由于抄寫時間不一,導致異文的流傳,但都是屬于該作者的作品。批評家更改他人的文本,常常以自己的審美眼光為去取標準,這在選本中尤其明顯。所以,我們在遇到唐代或宋代選本的異文時,不能輕易地把這些異文認定為作品在唐宋時代的本來面目。但即便是這樣的更改,也仍然是有限的。至于校勘家的更改,因為出于求“真”的目的,態(tài)度必然是審慎的,同時也會詳列異文,以供讀者參考抉擇。以上三類人各有不同的取向,各種記載也分屬于不同的文獻性質(zhì),若不加分辨地混為一談,就容易導致朱紫相奪。一個研究者,如果曾經(jīng)從事過古代文本的??惫ぷ?,就能夠?qū)ぷ髦袘?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精神狀態(tài)有所體會,而不至于在解讀資料時,讓想象的駿馬無節(jié)制地奔馳,把“天際浮云”認作“地平線上的叢樹”(3)。本書以《錢注杜詩》為核心,細致展開其??彼枷牒头椒?,對于傳統(tǒng)校讎學中的文學??被顒樱峁┝艘粋€具體生動的例證,足以代表中國文學文本編集的主流。因此,盡管這是一項屬于傳統(tǒng)文獻學研究的內(nèi)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平實無奇,但對于當代學術“聞詭而驚聽”(借用《文心雕龍·知音》語)的“愛奇”之風卻或多或少能起到針砭作用。

        明末清初的學者是以“章法”為中心探討杜詩技巧的,故本書中編專列杜詩章法論,詳細考察了這一時期“杜詩學”中的詩歌技法問題?!霸娭疄榧肌钡挠^念,在鐘嶸《詩品》中已明確提出,堪稱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但文人頗不情愿把文章僅僅視為一“技”,總希望能夠提升到“經(jīng)國”、“載道”的高度,所以,即便在文學批評中有關于技法的討論,也往往得不到重視。杜甫也曾言不由衷地說:“文章一小技,于道未為尊?!睂τ谠姼杓挤ǖ挠懻摚瑥挠烂黧w強調(diào)“四聲八病”到晚唐五代詩格,形成了一種“規(guī)范詩學”,涉及聲律、對偶、句法、結構、語義等諸方面。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在“詩”與“非詩”之間劃出一條界限。只有遵循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才堪稱文學,否則便是“吼文”、“狗號”,“不名為詩”、“非復文章”, 原因很簡單,就是“與俗之言無異”。這些都是對創(chuàng)作者提出的要求,從宋代開始,批評者也往往運用這些技法觀念作文本分析,重點在句法和語義。所有的技法都帶有規(guī)范性,因此,瑣屑機械是其基本特征。經(jīng)過反復訓練而諳熟于心,創(chuàng)作者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舊有的規(guī)范,使得技法表現(xiàn)更為豐富。明清“杜詩學”中有關技法的討論,既有從杜詩中概括提煉者,也有根據(jù)批評史上的觀念對作品加以分析者。這些資料在以往學者未曾注意,更談不上重視了。我想要強調(diào)的是,第一,關于文學技法的討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并不貧乏,中國人對于文學性或純文學的認識,并不是在西洋學術進入后才得到啟蒙。那種以“雜文學”或“大文學”來概括中國人的文學觀念,以“載道”、“言志”、“美刺”、“褒貶”的“大判斷”來概括中國文學批評的做法,如果不是無知,就只能說是偏見了。第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當然要講究表達上的技法。將技法從文學中剔除,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消滅了文學。二十世紀新詩運動起來,強調(diào)語言是白話的,文字是通俗的,音節(jié)是自然的,用韻是自由的,文體是解放的,以為這樣就可以使文學獲得新生。但中國詩歌傳統(tǒng)是既重視情志也決不輕視技法的,“押韻就好”的“薛蟠體”之所以成為嘲弄的對象,一方面是其表達情志的鄙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成文體”。中國文學批評不僅認為文學需要有形式,而且還拒絕平庸的形式。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觀念則異于此,中國的白話文學運動從新詩開始,蘇汶(即杜衡)概括為“做詩通行狂叫,通行直說,以坦白奔放為目標”(4)。盡管后來有格律派、象征派的努力,但顯然后繼乏人。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重視形式,但將形式推到極致,也就把所有的文本都看成了文學,只要是“非實用地”或“詩性地”閱讀,任何一種文字表達都可以被當作文學甚至是詩(5),實質(zhì)上也就取消了形式的意義。至于結構主義者所說的“一旦把它按照詩的格式寫下來,有關詩義產(chǎn)生的程式立刻就起作用了”(6),真是如此的話,歌訣口號豈不一律是詩(7)。以中國文學批評的標準衡量,這只能是爐邊烹茶噉栗的笑談而已。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之所以能夠獲得 “集大成”、“詩圣”等美譽,除了作品中所自然流露出的仁愛忠義,與他在知識儲備上的“讀書破萬卷”和藝術追求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天,強調(diào)對藝術作品作細致的文本解讀,學習古典作家在技法上的千錘百煉,文學才能逐步擺脫媚俗和速成。而對于傳統(tǒng)文學的研究者來說,加強文學技法的研究,不僅可以彌補以往學術版圖之不足,也能夠為當代作家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鑒。

        文學詮釋是一個古老而新鮮的命題。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的說詩方法,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就是文學詮釋。而西方在十九世紀興起到二十世紀大盛的詮釋學(Hermeneutics),更是影響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本書下編杜詩詮釋論所針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作者敏銳地注意到,明末清初的杜詩學者對于作品中的“意法”有一個非常辯證的認識。這里,我想從本書中引用一則材料來加以說明,陳之壎《杜工部七言律詩注·注杜律凡例》云:“詩,意與法相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測意。故詩解不合意與法者,雖名公鉅手沿襲千年,必為辨正。”記得最初看到這則議論,真有空谷跫音之喜。如果把“意”理解成作者意圖,那么“法”就是作品的表現(xiàn)技法,兩者的關系乃如膠似漆、互為表里。但在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學詮釋中,意圖被當成思想內(nèi)容,技法則歸為表現(xiàn)形式,處理這兩者的通常方式,猶如舊小說中的話頭,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我在三十年前寫《李義山詩的心態(tài)》,開篇部分即指出:“寫什么與怎樣寫,在有特色的詩人手中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8)所以,該文選取了李商隱詩歌表現(xiàn)的若干方面,如取景角度、空間隔斷、時間遲暮、自然描寫、比況古人、詞匯色彩、句法結構和“無端”二字等,努力迫近其心態(tài),目的就在于想通過“怎樣寫”(“法”)來探討“寫什么”(“意”)。 盡管文章顯得稚嫩,但這一研究思路直到今天,我認為還是有價值的。當時只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針對二十世紀以來文學詮釋中的弊端,企圖根據(jù)自己對于文學一知半解的認識,對那種狀況有所改善或者僅僅是改變。但無可否認,三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界在古典詮釋的理論和實踐中,對于這方面的探討依然是寂寥的。因此,當我讀到本書“杜詩意法論”一章時,既為古人孤明先發(fā)的真解妙論而興奮,也為作者目機銖兩的敏銳眼光而贊嘆,更為自己讀書不多、見聞弇陋而慚愧。古人的這一理論和實踐,經(jīng)過本書作者的闡發(fā),應該得到學術界的響應,這是一條值得繼續(xù)開拓、探索的文學詮釋之途。

        以上論述的幾個問題,都是從這部著作中引發(fā)而來,這些問題的題旨很豐富,涉及面也很廣,并不是用這么簡短的篇幅能夠闡釋清楚的,只能姑且作一個提綱挈領式的說明。另外,我論述的側重面和立論與作者或不盡相同,但大體而言,這些異同都能夠加強本書原有的論證?,F(xiàn)在,我還想談一個與學術論文表述相關的問題,并與作者共勉。

        “意”與“法”不僅在創(chuàng)作中相為表里,在學術論文中也不宜不加兼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有學者在訪問歐美期間擬發(fā)表學術論文,結果發(fā)現(xiàn)我們的引述方式與歐美有很大差異,于是感嘆中國不僅學術不如西方,連注釋方式亦不如人。這些年強調(diào)與國際接軌,文章的引述也要“國際化”。但所謂的“國際化”,無非是技術上的、符號上的,并不能等同于學術規(guī)范。比如西方學者極為重視對他人(實際上多是歐美學人)研究論著的關注,幾乎不下于對原始文獻的重視。華人學術圈受其影響,在自己的論著中大段引述或詳細羅列相關研究,以為不這樣做就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這在今天海峽兩岸的學術論著中已司空見慣。對于針砭游談無根的學風、忽視既有的研究基礎,這一要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學術規(guī)范并非舶來品,中國的讀書人向來就有自身的學術法則,也更適合于國人治國學之用。如果說與西方有差異,充其量在技術層面,作為學術精神的“道”是通貫的。這里,我想介紹一篇十九世紀廣東學人陳澧(東塾先生)的文章,錢穆《近百年來諸儒論讀書》就是“自陳澧始”(9),不過這里介紹的《引書法》似乎少有人注意,盡管作者自己頗為重視。(10)陳澧云:“引書有引書之法,得其法則文辭雅馴,不愧為讀書人手筆,且將來學問成就著述之事亦基于此矣?!逼澒?jié)錄數(shù)則如下:

        引書須識雅俗,須識時代先后。書之雅者當引,俗者不可引也;時代古者當先引,時代后者當后引,又或不必引也,在精不在多也。若引淺陋之書,則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矣。

        引書必見本書而引之,若未見本書而從他書轉(zhuǎn)引則恐有錯誤,且貽誚于稗販矣?;蚱鋾y得不得不從他書轉(zhuǎn)引,宜加自注云“未見此書,此從某書轉(zhuǎn)引”,亦篤實之道也。

        前人之說有當辨駁者,必須斟酌語氣……但當辨析,不可詆諆,即辨析亦須存尊敬之意……若其人不必尊敬,其說又乖謬足以誤人,則當正言斥駁,仍不可加以謾罵,致有粗暴之病。至其人其書皆無足輕重,則更不必辨駁矣。(11)

        不能盡引也不更闡發(fā),有興趣的讀者自可參看。我想強調(diào)的是,這里所指陳的“引書法”,就是中國人固有的學術規(guī)范之一。中國學術的引書要義即“在精不在多”五字,往昔錢穆致余英時書亦述及此義,節(jié)取如下:

        鄙意凡無價值者不必多引,亦不必多辨。論文價值在正面,不在反面……即附注亦然,斷不以爭多尚博為勝。(12)426-427

        不難看出,這與陳氏《引書法》的精神是一脈相貫的,“斷不以爭多尚博為勝”就是“在精不在多”。辯駁文字不但要斟酌語氣,而且 “不必多辨”。若專以斥駁為能事,必終生無所成。

        學人撰寫論著,自當重視字句章節(jié)。此雖為細故,實不宜忽略。先師閑堂在世日,言及學術文寫作,不時強調(diào)文字的清通雅潔。我雖然對此保持警惕,但自忖還是難以達到先師的要求。錢穆在致余英時書中,也曾說有意為之“下筆刪去十之三四”,使“所欲表達者,可以全部保留,不受削減,并益見光采”(12)428。余先生當年的論文,在我們讀來并不覺其繁冗,而錢先生尚有“點煩”之意,這可能與他早年熟讀桐城派文章有關。相傳陸機作文詞藻繁富,張華對他說:“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睆哪撤N意義上看,“繁”也是才華學養(yǎng)太“富”的表現(xiàn),所謂“思贍者善敷”。故《文心雕龍》特設《镕裁》一篇,期望去除意、詞的“駢枝”和“疣贅”之弊,達到“字去而意留”、“辭殊而意顯”的效果。道理不難明白,但臨文之際的“情苦芟繁”,難以割愛,也是人之常情。從前張岱為王白岳(佐)書撰序,特發(fā)揮“廉”字義云:“他人記事,連篇累牘所不能盡者,先生以數(shù)語賅之;煩言覼縷所不能斷者,先生以數(shù)字了之,故曰廉也。”(13)學者能于此處悟入,下筆自有軌轍。

        我與重喜共學共事近二十年,曾把酒論文,也曾品茗清談,欣賞他的性情坦率,欣賞他的為人誠懇,欣賞他在學術上的奮進不已。杜詩研究在他來說或可告一段落,若問我繼而再讀何人詩,不知重喜能否猜出這個虛擬問題的答案?

        注釋:

        (1)參見孫微《清代杜詩學文獻考》,鳳凰出版社,2007年。

        (2)“私は杜甫を読むために生まれて來た?!薄岸鸥Δ巫⑨尋摔稀㈠X牧齋の學識と見識とを必要とすゐ。それができゐのは今のところ私以外にはない?!币姾诖ㄑ笠弧抖鸥Δ燃ㄏ壬人健罚都ㄐ掖卫扇返谑怼对聢蟆?,筑摩書房,1968:6。

        (3)“mistake some clouds in the sky to be forests on the horizon”,這是一個非常生動而著名的比喻,原出傅斯年對美國著名漢學家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的當面微諷,楊聯(lián)陞曾在1960年西雅圖舉行的中美學術合作會議的致詞中使用,含蓄指出美國史學家富于想象力(imaginative)而不適當控制的后果,為蕭公權激賞,在其治學漫憶《問學諫往錄》中兩次引用。語見余英時《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三民書局,1991:182。

        (4)《〈望舒草〉 序》, 陳紹偉編 《中國新詩集序跋選(1918—1949)》,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237。

        (5)特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在評述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時曾經(jīng)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如果我研究鐵路時刻表不是為了換車,而是為了激起我對于現(xiàn)代生活的速度和復雜性的一般思考,那么可以說,我在把它當作文學閱讀?!保↖f I pore over the railway timetable not to discover a train connection but to stimulate in myself general reflections on the speed and complexity of modern existence,then I might be said to reading it as literature.)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imited,1983.P.9。

        (6)這段話是針對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留給太太的一張便條而言:“是這么回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李子,它們很可能是你留作早餐的。請原諒,它們真可口;那么甜,又那么涼?!眴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盛寧譯《結構主義詩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頁262。

        (7)這一點,在今人的一代總集的編纂工作中,似乎尤其需要有所注意。

        (8)此文與曹虹合作,已收入張伯偉《中國詩學研究》,遼海出版社,2000年版,頁132。

        (9)收入錢穆《學籥》,自印本,1969年版,頁81。就讀書治學而言,錢氏對此書甚為重視,他曾對余英時說:“拙著《近三百年學術史》盼細看,又《學籥》諸篇,雖篇幅不多,亦須精讀。為學門徑與讀書方法,穆之所知,已盡此兩書中?!薄端貢鴺怯酁c》,《錢賓四先生全集》本,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8年版,頁431—432。

        (10)陳澧《與菊坡精舍門人論學》云:“《引書法》十條,《字體》百馀字,必要看?!薄稏|塾集外文》卷一,黃國聲主編《陳澧集》,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頁317。

        (11)《陳澧集》,第陸冊,頁232—233。

        (12)《素書樓余瀋》,《錢賓四先生全集》本。

        (13)《廉書小序》,《瑯嬛文集》卷一,岳麓書社,1985年版,頁55。

        (責任編輯 岳毅平)

        I207.22

        A

        1001-862X(2012)06-0148-005

        張伯偉(1959—),男,上海人,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詩學、域外漢籍。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软件app|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 国产成人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男人女人做爽爽18禁网站| 男女爽爽无遮挡午夜视频| 欧美喷潮久久久xxxxx| 亚州无线国产2021| 美丽人妻被按摩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va在线播放| 玩弄丝袜美腿超短裙校花|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午夜一级韩国欧美日本国产|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 男女视频网站免费精品播放|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国产亚洲日本人在线观看| 亚洲av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少妇高潮在线精品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丰满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一级毛片卡| 青青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天堂av在线播放资源|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6|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小说|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av|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网友自拍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300部国产真实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