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先砦
(新疆兵團警官高等??茖W校,新疆五家渠 831300)
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法學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yǎng)應用型、實踐型的法律人才。因此,教師在傳授法學知識的時候,不能只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的灌輸,還應當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教師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開展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學過程中,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對于法學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意義。
所謂傳統(tǒng)教學方法,指的是以單向的理論灌輸模式為主,以教師的講授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方法[1]。這種教學方法在教學的系統(tǒng)性、教學進程的可控性以及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法律概念、基本原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且與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成文法傳統(tǒng)相契合,這些特征決定了它在法學教學中的基礎地位。然而,這種教學方法的缺陷也是相當突出的,如重基本理論的傳授,輕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重教師的主導地位,輕學生的參與作用等。最終的結(jié)果往往是學生經(jīng)過長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既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又無法積累實際操作的經(jīng)驗。習慣上,人們往往將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稱為教學“兩張皮”。在筆者看來,“兩張皮”的說法已不足以概括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缺陷。
2001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法官法》、《檢察官法》,將通過國家統(tǒng)一司法考試作為初任法官、檢察官的任職資格之一,從而大大提高了司法考試在法律實踐中的地位,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畢業(yè)生進入司法系統(tǒng)工作的“門檻”。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習基本的法學知識,另一方面還要在就業(yè)的壓力下積極準備應對司法考試。2011年,筆者在武漢某高校講授《民事訴訟法學》,全班90%以上的學生(大學二年級)都在提前備戰(zhàn)司法考試。雖然司法考試已成為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學校分配給教師的教學任務并未將其納入,仍以教育部確定的十四門核心課程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所造成的不僅是法學知識與法律實踐的脫節(jié),還有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的脫節(jié),有學者稱之為“雙學校現(xiàn)象”[2]。如果法學教學中只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司法考試的應對性教學,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則會出現(xiàn)法學理論知識、司法考試、法律實踐三者相互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這已不是“兩張皮”的說法所能涵蓋的。
在當前教育體制下,完全脫離教育部的“指揮棒”是不可能的,且囿于學生在校期間時間有限,短期內(nèi)對法學教育進行重大改革也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在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則是完全可行的。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溝通法學基本理論、司法考試與法律實踐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調(diào)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3]。法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源于英美法學教育傳統(tǒng)中的判例教學法,從實際案例出發(fā)探尋法學原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同時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1.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以實際案例作為出發(fā)點,一個好的案例本身或許就是一個“故事”,較之枯燥的法學原理來說,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其中蘊含的法學原理,而是在“提問——討論”過程中一步步得出結(jié)論,這種師生間的互動關(guān)系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難以達到的。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成為教學的主體之一,變被動接受為主動介入,無疑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答案的宣示、法律原理的告知,而是引導學生剖析案例,找出案件涉及的法律原理、法律關(guān)系及相關(guān)法律條文,解釋法官的裁判、推理過程,使學生自己得出結(jié)論。就具體案例而言,人民法院所作的生效裁判并非唯一的、絕對正確的答案,如彭宇案、許霆案等就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爭議。教學過程中,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是主要目的,答案本身尚在其次。因此,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應當允許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各種結(jié)論性的意見,鼓勵學生對已經(jīng)存在的概念、定義、結(jié)論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對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教師要做的是對其邏輯推理的過程進行評析,能否自圓自說是判斷正誤的標準,這對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3.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立足真實的案件展開討論,學生需要做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所學的法學原理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案件中的糾紛,使學生的法律職業(yè)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而法律思維恰恰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此外,由于案例通常已有司法機關(guān)或其他部門做出的結(jié)論性意見,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可以對比自己的答案與既有結(jié)論之間的差距并加以反思,找出問題所在。因此,案例教學法可以在一定意義上有效連接“書本上的法”和“生活中的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缺陷,但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1.教學時數(shù)和教學對象的限制決定了案例教學法無法廣泛采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熟悉案情,開展討論,得出結(jié)論并加以評析,這一過程需要占用大量時間。而每學期每門課程的教學時數(shù)是有限的,如果過多地用于案例教學,則無法保證教學進度,難以完成教學計劃,學生知識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必然受到影響,這對學生來說反而是不利的。以《民事訴訟法學》課程為例,筆者任教過的幾所高校都將其安排在一個學期,總課時量為68—72學時,這對于完成民事訴訟法基本原理和程序的講解都已捉襟見肘,如果再組織一兩次案例教學,就不得不精簡或舍棄數(shù)個章節(jié)的教學任務,如訴訟費用、執(zhí)行程序、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等,否則無法如期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數(shù)的有限性,決定了案例教學法無法廣泛采用。
此外,案例教學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以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主動參與意識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學者指出:“客觀來看,(案例教學法)這種對話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只適用于部分學生,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所以課堂上,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思維敏捷、口才較好的學生在辯論中出盡風頭,而另外一些學生則常常一言不發(fā)。”[4]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有相同感受。在中學階段形成的適應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大多數(shù)仍保持著被動接受的學習習慣,參與討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這也決定了案例教學法的廣泛采用存在一定的障礙。
2.案例教學法只能作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補充。我國有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成文法傳統(tǒng),清末以來的法律改革又大量借鑒和移植了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秉持了成文法的法律淵源。判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從思維方式上看,法律適用過程中,居于舉足輕重地位的不是歸納推理,而是演繹推理。這就決定了以英美法系判例教學法為起源的案例教學法在我國的法學教育中不能成為基礎教學方法。相反,由于法律教育仍然要以解釋成文法規(guī)則體系和法律理論及其運用為主要內(nèi)容,以講授法學基本原理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才是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只能作為提高學生運用法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手段,居于輔助地位。
運用案例教學法組織課堂教學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環(huán)節(jié):
1.收集并選擇案例。一個恰當?shù)陌咐墙M織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應當首先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案例。案例教材、網(wǎng)絡資源、司法機關(guān)調(diào)研、甚至自己兼任司法職務(如調(diào)解員、仲裁員)的親身經(jīng)歷等都是收集案例的較好途徑。當然,實踐中的案例并非都適合于課堂教學,因此,教師應當根據(jù)自己擬講解的知識點加以取舍,必要時可對真實案件進行適當?shù)馗木?。案例的選擇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典型性。選擇的案例應當在同類案件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并契合擬講解的知識點,以便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許霆案對于刑法盜竊罪的教學,佘祥林案對刑事訴訟法死刑復核程序的教學等都具有典型性。第二,新穎性。選擇的案例應當是司法實踐中的最新案例,使教學活動貼近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能夠了解和關(guān)注司法實踐。如生產(chǎn)銷售偽劣產(chǎn)品的犯罪層出不窮,“三鹿奶粉案”就比十幾年前的案例更適合于刑法相關(guān)罪名的教學。第三,難易適中。選擇的案例太簡單,容易得出答案,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太難則可能超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學生無法入手分析,同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提出案例。提出案例是指教師將自己收集、選擇并打算用于討論的案例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告知學生,讓學生提前熟悉案情的過程。案例的提出應當以法學原理的講授和法律條文的介紹為前提,即案例中可能涉及的法學原理、法律條文在提出案例之前已為學生所熟悉。在告知案情的同時,應當設計一定的問題,讓學生提前進行思考。如果涉及相關(guān)法律文書,也可以讓學生自行制作。筆者在運用“水晶球案”開展案例教學之前,就先講解了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及其分配的一般原理,然后將案情告知學生,讓其為當事人雙方制作簡單的證據(jù)目錄,并先行思考案件裁決過程中法官是如何分配該案證明責任的,法官的思維是否符合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下又該如何分配證明責任等問題。
3.討論案例。在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思考、準備之后,就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案件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具體做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是教師一對一向?qū)W生提問,也可以分組進行討論,還可以由個別學生主動闡述自己的觀點然后組織其他學生與之辯論,必要時教師也可以是辯論的一方。討論的中心內(nèi)容是教師課前提出的問題,但不限于此,筆者在教學中往往在學生回答、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追問,促使學生深入思考。
4.總結(jié)講評。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時的安排,適時地組織學生進入總結(jié)階段。這一階段,教師應當對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及對問題的回答兩個方面做出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法律條文入手,運用三段論式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一步步得出結(jié)論,并將案例蘊含的法學原理、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操作方式以及司法考試對相關(guān)原理的要求等內(nèi)容向?qū)W生做出講解。教師應當鼓勵敢于提出不同觀點并能積極加以論證的學生,對其思維過程的優(yōu)點與不足進行點評,提高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案例教學雖然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重點,但教師仍是課堂的中心。相比傳統(tǒng)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投入更多精力收集、選擇案例,并設計問題,備課的勞動量和難度都隨之加大。其次,學生參與討論,可能出現(xiàn)多種觀點的交鋒,課堂教學的過程更加復雜,對教師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具有更加廣博的知識面。雖然教師主講的可能只是某一門課,但案件中所涉及到的則往往是多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能對相關(guān)的實體法、程序法甚至專業(yè)以外的知識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獵甚至精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師應當具有豐富的司法實務經(jīng)驗。案例教學的目的是在法學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必要時還包括司法考試)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以增強學生對法律實踐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法學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教師不具備豐富的司法實務經(jīng)驗,上述目的就難以實現(xiàn)。因此,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并不限于課堂之內(nèi),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之外。
法學案例教學法自20世紀70年代末被引入中國以來,日益受到重視[5]。它在推進素質(zhì)教育、彌補傳統(tǒng)法學教學方法的不足、培養(yǎng)高水平應用型的法律人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法學教學中,這種作用不能被過分夸大。我國法律傳統(tǒng)和現(xiàn)行教育體制決定了案例教學法只能作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補充而存在。當然,在系統(tǒng)地講授了相關(guān)理論知識以后,如果還能選擇適當?shù)陌咐o助教學,使兩種方法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自然是最理想的教學舉措。
[1]楊秀英,張云.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36(1):70—74.
[2]胡健.法學教學方法在應對法律教育職業(yè)性趨向上的策略[J].高教研究,2009,(3):52—56.
[3]王香蘭.案例教學法在法律課堂中的運用[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2):27—28.
[4]朱興梅.案例教學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4):125—126.
[5]劉方飛.法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反思與探索[J].武警學院學報,2010,(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