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眉睫
關于讀者群體,著名書評家止庵先生有個絕妙的論斷:爭取拉攏第三種人。他認為世間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幾乎不讀書,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文化人”在內,向他們做圖書推薦完全不起作用;第二種人人數(shù)不多,但他們讀書很認真,有自己的興趣點,非常清楚什么書適合自己閱讀;第三種人介乎前兩者之間,對書籍的判斷力不強,一般情況下媒體說什么書好他們就讀什么書,這類人是媒體應該爭取的主要對象,要向他們推薦那些有品位、本身不很艱深、可以引起閱讀興趣的圖書,引導他們向第二種人靠攏。
止庵先生所說的“有品位、本身不很艱深、可以引起閱讀興趣的圖書”,現(xiàn)在被一種新名詞取代,那即是“中間書”,而止庵先生說的“第三種人”,近來業(yè)內也就將其稱為“中間群體”了。眾多業(yè)內出版媒體發(fā)表了不少這樣的言論:“中間書”是出版業(yè)未來“突圍”的希望。我認為,止庵先生以及書業(yè)媒體的論調不無道理。最近就讀到一本“中間書”:《梅蘭芳與孟小冬》(蔡登山著,黃山書社2008年12月第一版)?,F(xiàn)試以此書為例談談“中間書”的特點、優(yōu)勢及發(fā)展趨勢。
“中間書”可以稱為專業(yè)著作的通俗本,它對于提升大眾讀者的閱讀情趣有很大的作用。說起來,“中間書”有三大特點。
一是語言通俗,但不低俗。例如這本《梅蘭芳與孟小冬》,雖然是一本文史類著作,但絲毫沒有讓讀者感到艱深。它與學術沾邊,也有學術的價值,但它更有文化普及的味道。它的語言,不是純粹的學院派語言,也不是一般通俗讀物的粗俗語句,而是雅中見俗,俗只是便于讀者接受而已。
二是裝幀大眾化,但也含著文化氣息?!睹诽m芳與孟小冬》的裝幀比較華美,顯得非常大眾化,封面是熱播電影《梅蘭芳》的劇照,顯得大氣。該書還配以腰封,寫明“蔡登山告訴你電影《梅蘭芳》沒說清楚的舊聞逸事,細數(shù)梅蘭芳與孟小冬一段乾坤輪轉的情緣往事,窺探民國時期國劇名伶的家世淵源和梨園舊影,一代大師,一個圈子,一個時代,一段歷史……”其中還特意將“電影《梅蘭芳》沒說清楚的舊聞逸事”放大,讀者看到封面就一目了然,看了電影再看到這本書,自然有了購買的沖動。而接下來的文字也概括了本書的內容,讀者很容易知道此書的文化氣息。
三是“中間書”一般題材寬泛,多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或者將較為專業(yè)的題材進行另類寫作,換一種新的方式表達出來,易于讀者接受。《梅蘭芳與孟小冬》本是一種文史著作,講述藝術大師梅蘭芳與漢口女人孟小冬的不為世人所知的傳奇之戀,但它沒有按照生硬的學術體來寫,而是采用更通俗的方式轉寫這個頗文化頗喜聞樂見的題材,容易使讀者接受。
為什么需要策劃眼光?因為中國歷來是一個大雅與大俗分化得厲害的國家。要么是陽春白雪,要么是下里巴人;要么是學術專著,要么是大眾文化。中國很少有將專業(yè)著作或學術著作進行普及的情形。現(xiàn)在,文化教育普及了,中間讀書群體大量產生,叫他們去啃學術專著,實在有些勉為其難,而一些低俗的大眾化的讀物也難以滿足他們,更不用說一些違禁讀物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策劃一些能夠滿足他們需要的讀物。同時因為中間讀書群體,有一些文化知識,也有一定的選擇能力,如果你出的書不合他的口味,他也不會買帳的。所以切合市場口味、切合讀者需要等等也非常重要,這就需要策劃者的眼光了。
其次,策劃者要對書的內容有所了解。能進行包裝、打造,知道哪些內容適合讀者。將書的內容與市場口味、讀者需要進行有效對接,必然有著巨大市場空間。策劃出來的圖書往往是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例如這本《梅蘭芳與孟小冬》就很能體現(xiàn)策劃者的眼光。在中國,梅蘭芳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剛好又趕上這場電影,這個時候策劃者及作者蔡登山出手《梅蘭芳與孟小冬》無疑正當其時。它不按照傳記類文學作品也不按照學術體例撰寫,主要是著墨于“梅孟之戀”以及梅蘭芳的“戲口袋”“錢口袋”等等做文章,滿足讀者的了解與窺探欲望。
“中間書”大多是策劃出來的書。純學術的著作還需要策劃包裝嗎?下里巴人的讀物需要策劃包裝嗎?都是不需要的。將純學術著作進行包裝策劃,很容易導致真正的讀書人產生排斥心理;而下里巴人的讀物,他們的讀者對象知識文化層次較低,他們習慣于讀廉價的粗糙的甚至是盜版的讀物,而且他們本身是不怎么讀書的,只是為了消遣,這類人在中國已經逐漸減少。而兼顧消遣與求知的中間讀書群體逐漸龐大,必然導致“中間書”的市場需求量空間膨脹,這個市場空間決定了“中間書”將會更多出現(xiàn)。
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中間書”,大都是一些圖書策劃工作室、文化公司在運做或與出版社合作,他們懂得在圖書上下工夫,無論是內容,還是包裝,還是印制等各個方面,他們都積累了大量經驗,知道如何去滿足中間讀書群體。例如《梅蘭芳與孟小冬》,就是遠流博識網等策劃出來的,它的賣點在于兩大部分,一是“梅孟之戀”,這是許多青年男女想了解的,尤其是一些知識女性,而蔡登山的這本書對于“梅孟之戀”以及孟小冬在離開梅蘭芳之后又如何嫁給杜月笙,著筆尤多,很能讓讀者讀出身世之感、命運之感的!二是梅蘭芳怎么“發(fā)家”的,哪些人在背后支持他,為他寫劇本,甚至出錢援助,這些“戲口袋”“錢口袋”的故事恐怕非常吸引讀者。